中小学校园暴力引发武术进校园再思考

2018-07-14 04:12武显治
运动 2018年4期
关键词:暴力武术校园

张 宁,杨 通,武显治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1 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现状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校外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发生的给对方心理、身体、财物造成伤害或损害的行为。本文中所描述的校园暴力则是指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外的学校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生理(体罚等)和心理(言语刺激、辱骂等)2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年,全国仅经媒体报道的影响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87起,共致21人死亡,98人受伤。2017年5月,广西南宁一所小学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在不到3min的视频中,1名女生被另2名女生抓扯头发、扇脸、打耳光,并被踹倒在地,还遭受言语上的侮辱。还有福建武平围殴事件、四川彭州掌掴事件等,这些事件中的暴力过程被拍摄下来,并在互连网上迅速广泛传播。以上内容足以说明,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且性质恶劣,严重危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秩序。

2 校园暴力频发原因

2.1 学生主体个性使然

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是影响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统统都给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及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溺爱,逐渐形成了学生骄傲、蛮横的性格。再者,在偏远地区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造成其敏感多疑、自信心不足、恣意放纵的性格特征,很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青年利用,参与校园暴力。逐渐形成扭曲的心理和极端的性格,这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应试教育高压下情感爆发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么一句话包含了多少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在中小学,大多数的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压缩或取消思想品德教育、普法课程、体育教育课程及心理教育等课程,认为此种教育为“鸡肋”,将这些课程的时间用来学习语、数、外等重点文化课。然而,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心理素质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及价值观形成方面容易被获取的各种信息影响,加上升学高压,很容易依靠暴力手段释放情绪,所以此阶段的学生迫切的需要正面的引导。

2.3 社会网络媒介不良风气渲染

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生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许多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就直接被中小学生吸收和效仿,这些信息就像双刃剑,有好有坏,优劣参半。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社会上的多数媒体为了吸引观众,谋求利益,大肆播放恐怖影片,宣扬暴力。很容易促使心理还不够成熟的中小学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暴力倾向。

3 武术进校园发展现状

武术不是为了打打杀杀,它也不可以简简单的称作一种娱乐或是体育活动。中华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基础,通过攻防的形式来展现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自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在中小学增加武术课,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现今,中小学武术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注重套路与散打,以健体为主要目的。教授武术的教师大多数只是普修的武术,注重动作架势,真正理解武术文化内涵、武术内在理念的教师并不多。更有甚者,将武术套路形容是花拳绣腿;将散打当成野蛮的肢体运动,忽视了武术文化修养和武术文化素质的学习。

4 武术与校园暴力预防机制

4.1 武术练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前提就是施暴者与被施暴者之间身体力量的不均衡,体质较差及相对柔弱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被施暴者。习武的过程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获得技艺上的提高。在练习过程中,窜蹦跳跃,闪转腾挪,每一次摆头、眼神及身形均是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习者的体能、协调能力、力量、速度、灵敏等。 经常进行武术练习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练习形体,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散打动作中,进攻、防守动作复杂多变,不仅需要上下肢的主动配合,对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长时间的坚持练习,能够促进人们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个体以更健康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能够使练武术的学生身体条件在各方面均优于普通学生。

4.2 武术学习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人们常说,“学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武德和武礼是习武者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武德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武术并不是为了打架斗狠,恃强凌弱,而是为了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人格。它以崇高的伦理精神始终制约着习武者的行为。武术中的武德要求习练武术的人要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帮助弱小,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尊敬师长,遵纪守法,虚心请教、屈己待人。武术动作需要练习者有着良好的柔韧素质,每次进行柔韧训练时,酸筋痛肌并非常人可以忍受,这就需要习武者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样,学习武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失败、挫折、受伤等情况的影响。通过这一运动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从而达到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4.3 武术学习对于学生良好心态的构建

武术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追求和谐,讲求以武会友,相互学习,点到为止。在学生学习完武术之后,可以让其进行相互切磋交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参加武术练习能够很好的放松人的身心。例如,可以利用快速冲拳练习释放压力,使其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再如,在集体练习及表演时,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体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彼此间的相互沟通与帮助,这都有利于培育学生在交往中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5 校园暴力引发的武术进校园再思考

5.1 武术进校园内容选择

武术项目种类繁多,因此要秉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武术项目。首先,重视武术文化教育。武术学习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来塑造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可以根据此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选择性地学习武术内容,让每名学生在自己力能所及的范围内都能够锻炼身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散打或短兵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对战。制定合理的对战规则,学生在对战练习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学会尊重对手,重视对规则的遵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5.2 武术教师言传身教

在武术教学中,大多为教师进行讲解与示范,学生根据动作进行模仿。因此一个武术教师的技术水平及言行举止对于中小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名武术教师能否胜任武术教学工作,是提升武术教学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想上好一节武术课,就必须明确现阶段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并且要有一个为人师表的姿态,提高自身修养。因此要优化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单单是要提高教学技术能力水平,在理论素质方面也要有所提高。作为互动较多的一门课程,学校不仅要保证充足的物力、财力支持,发展教师培训,提高师资力量,并且还要求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多进行沟通,积极交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5.3 武德武礼规范

“拳以德立” ,其中的“德”是武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武术教育时要牢牢记得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武术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相对枯燥的过程。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对于练习武术的学生来讲,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地进行练习,更是其所需的品质。通过武术课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练出一个强健的身体,还要让他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而武德教育就是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自我认识观念,坚持学习训练的重要精神支撑。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技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更好的体现武术攻防兼备、内外兼修的独有特点,才能收到理论与实践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的最佳效果。同时,通过对武德武礼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6 结 语

校园暴力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加强管理,担起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校园暴力伤害的是孩子,更是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国武术文化秉承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尤其是中小学武术教师对武术的文化精神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的同时,主动对其讲解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更是有着积极进取、不断向上的心态及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郭玉成,郭玉亭.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69-71.

[2]申子夏.校园暴力的法律特征及法律对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2):315.

[3]陈裕绰.浅谈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缺失[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64-69.

猜你喜欢
暴力武术校园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