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2018-07-14 04:59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8年7期
关键词:绘本儿子生命

刘律廷

主持人语:

调查显示,在我国,自杀是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且,近年来自杀身亡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尤其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网络游戏引发的自杀现象,当事人更是以孩子居多。专家因此呼吁:千万不要等碰到问题时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而应从幼儿时期就着手进行系统性的预防。家长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达珍爱生命的意识。

未知死,焉知生?

(刘女士,35岁,绘本作家)

我祖母癌症晚期时,我跟5岁的儿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去看她。祖母肚子大大的,四肢细细的。见到我们,她将自己积攒的一些钱给我儿子做礼物,非常舍不得我们。

老人去世后,儿子常问我:“祖奶奶去了哪里?”

生死的问题在他小脑袋里打转——祖奶奶消失不见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不是有一天也会消失不见?爸爸妈妈会不会留下我也不见了呢……

为了回答孩子的疑问,我借鉴一些科学的生命教育理念,以孩子的视角创作了绘本故事。在生与死的奥秘面前,我们无法逃避,但我相信温情的力量足以战胜黑暗,温暖小孩子的心灵。

我在绘本中给儿子讲述生命的宝贵,并借鉴了《英国儿童宣言》的相关内容,包括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第一,财产第二;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能自杀,如果有自杀的想法要尽快告诉爸爸妈妈;无论什么游戏,若有可能伤害身体与生命,绝对不要参与;任何让你感觉不安的地方,你都有权离开;等等。

我还跟儿子讨论许多历史故事与现实场景,向他传达“莫伤己、莫损人”的理念。比如,看到朋友虐待宠物时怎么办?如果家里失火,先救火还是先自救?如何看待新闻报道里恐怖分子的人体炸弹……

除了亲自给儿子创作绘本,我还跟儿子共读一些经典绘本,比如,《爷爷没有穿西装》,让孩子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一粒种子的旅行》,展现一粒种子从发芽到凋零的全过程;《奶奶的宝宝》则讲述了罹患癌症的奶奶像“怀孕”一样走向死亡,在死后将一只小狗送给孙子作为生命的延续;《和猪奶奶说再见》,描述猪奶奶充满留恋但又平静安详的辞世过程。

好的绘本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优秀载体,除了以上几本,由美国绘本名家芭芭拉·库尼编绘的经典绘本《花婆婆》尤其值得一读。这是一本探讨“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的绘本。花婆婆讲述自己生命中几件重要的事,比如她年轻时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摔坏了腰,住在海边,到处种花,享受世界之美,等等。清新精致的画风足以让孩子感受到,生命是一趟美好的旅行,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才是生命的永恒价值。

以上这些绘本中,没有亲人离世时的号哭与眼泪,有的只是对死亡的坦然接纳,以及与悲伤和怀念共处的生的力量。这是一种内心强大的力量,能将孩子们从对死亡的惧怕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懂得要活出生命的光彩。

此外,我还借助传统节日有意识地对儿子进行生命教育。清明节扫墓时,我有意识地带上儿子,一家人一起向已逝去的亲人、祖先表达思念与敬意,让孩子知道生命绵延不绝的伟大。儿子问到死亡等敏感话题时,家里的老人们忌讳谈论,但我跟爱人会趁机告诉孩子生命是脆弱的,应倍加珍惜。

有一次,我们谈到清明节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吃。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国王,请介子推上朝受赏。介子推不愿意做官,背着母亲躲进绵山。重耳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出来。三天三夜之后,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第二年,大家登山祭奠,表示哀悼。那棵大柳树绿枝千条,随风飘舞。大家把这棵复活的大柳树称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儿子很不解地问我:“介子推为什么不去买面包给重耳吃?”

我解释之后他又问:“妈妈,你一直说生命很宝贵,不能自杀,不能伤害身体,那介子推为什么割自己的肉呢?更奇怪的是,他为什么宁肯被烧死也不跟国王相见呢?他好好讲自己的想法,或许他和妈妈就不会死了呀?”儿子的这些问题让我非常震撼。

的确,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些地方跟“生命第一”的原则相冲突,家长要跟孩子好好讲解。比如,过端午节的时候,他也对屈原“忠君报国而自杀”这件事提出质疑。这都是亲子探讨的好机会,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

珍爱生命,远离网络晒娃

(程先生,25岁,快递员)

我喜欢通过抖音短视频等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认识更多的朋友,了解各种奇闻趣事。

去年年底,我给3岁半的儿子录了几段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赢得点赞无数,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大明星般被围观的自得感。妻子却说我这是坑娃,是任性的、不计后果的行为,为此不止一次跟我吵架。

我儿子本来就很活泼、皮实,也喜欢冒险。刚好我也爱冒险。于是,我让他原地不停地转圈,或用大雪块砸他的头、把他丢到沙发上再弹起來,并录下视频。看到网上有些点击率很高的“高难度动作”,我也很想在儿子身上试一试。

为此,不但妻子跟我吵,家里的老人也跟我吵。我觉得自己每天工作那么辛苦,陪娃时间少,能跟孩子一起做一点轻松愉快的事,还能录下来让他长大后看看笑笑,有什么不好?更何况我儿子特别喜欢被我捉弄,我跟他搞怪,把他丢来摔去,他总是乐不可支。

我曾用胶带拦住门框,把儿子绊倒。他摔倒后不但不哭,还哈哈大笑,想来第二次、第三次。我让儿子脸朝下从滑梯上滑下来,儿子超级配合,还对着手机摄像头做鬼脸。大冷天我让儿子穿短袖跑步,视频上传后点击率最高,大家都夸我儿子“勇敢”。

有一次,我给儿子脑袋上套了一个水桶,让他跌跌撞撞地往外面走。他“咚”的一声撞到门框上,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这个视频上传后更是收到无数点赞。很多人夸奖我教子有方,说孩子抗挫折能力强,还能自嘲。我颇为得意,自诩是“新时代潮爹”。

可就在我玩得乐此不疲时,发生了几件令我深思的事。

第一件事是儿子突发奇想,把家里养的金鱼和乌龟丢进锅里加上水,放在炉子上炖煮。奶奶及时发现,阻止了这次可怕的虐待动物事件。我教训儿子的时候,他却不以为然,还说:“好好玩啊,爸爸快拍视频!”

随后,妻子也发现儿子喜欢恶搞小动物和小朋友。比如他在其他小朋友午休时给人家脸上画画,用打火机烧小狗的耳朵,用剪刀剪女孩儿的辫子……收到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家长一次次投诉之后,我有点担心了。

我狠狠骂儿子的时候,他一脸坏笑,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情让我觉得挺可怕的。妻子提醒我:“上梁不正下梁歪。你整天这么虐他、恶搞他拍视频,他当然觉得这种事情是光荣的啦!”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一直崇拜的一个武汉的“潮爹”失手了。他跟自己两岁的女儿玩抖音非常出名,他们挑战高难度动作的那些视频特别精彩。我效仿过好几次。不过,今年四月初的时候,他意外失手。孩子空中翻滚时掉在地上,磕到头部,被送到医院后发现脊髓严重受损,上半身无法行动,医生无法预料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在我的印象中,他的女儿特别可爱,跟我儿子一样喜欢挑战,被恶搞的时候还摇头晃脑哈哈大笑。但这一次,他女儿却有可能要永远躺在病床上了!我不禁感到后怕。

舆论也纷纷谴责“网络坑娃”的家长。在家人的纷纷指责下,我开始反省——除了一些特别有人气的潮爹能依靠这种晒娃方式赚钱,绝大多数家长给娃拍视频也仅仅是出于好玩。

特别是我们这类“90后”爸爸,没有经历过生娃的痛,自己平时也不带娃,的确有一种可怕的误解——娃跟玩具一样皮实耐摔打。

事实上,我们错了。娃是血肉之身。大家纷纷效法那些坑娃的动作时,并没有想到给娃带来的伤害。医学研究表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各组织器官都较为脆弱,功能亦不完善,如果被家长带着做高难度动作,很容易引发严重后果。

还有更可怕的,玩这种视频晒娃会上瘾。孩子们观看视频的时候,屏幕上会出现很多相关视频,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去打开,无休无止地往下看,几个小时一晃而过,给孩子的视力带来很大损害。

我儿子自从跟我玩这种视频以后,就不爱听妈妈讲故事,也不喜欢看绘本了。他动不动就要用手机去观看小朋友们的视频。当我们以此为乐时,孩子的专注力和审美能力都遭到破坏,并渐渐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在认真进行反思与检讨之后,我删除了手机上的相关软件。我跟儿子认真沟通,跟家人认错,承认自己盲目信奉“娱乐至上”,缺乏珍爱生命的意识。

我在此诚心分享自己的经历,只希望更多的人懂得珍爱生命,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敬畏生命,从家长开始

(周园长,高级幼儿教师)

近年来,小学生结束自己生命或殘害他人的新闻屡见报端。很多家长爱跟孩子搞怪,爱捉弄孩子,甚至拍视频发到网上,点击率很高。教育专家认为,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以及人们珍爱生命意识的淡薄。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我形象,建立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对自身生命的珍视中,孩子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产生美好的人格与灵性,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已经广泛开展,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美国,幼儿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到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做义工,以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等方式目送患者们告别人世。在英国的幼儿园里,老师引导孩子们讨论“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大课题。在瑞典,老师让小朋友们摸着孕妇的肚子,讲宝宝是怎么出生的;孩子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了解一个人的死亡对自身、对亲人们意味着什么。在德国,“短寿展”每年都在各个城市的博物馆里定期进行。父母带着孩子在“短寿展”上看短寿者的档案资料、生前使用物品等。这些短寿者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很多是孩子。在韩国,很多城市定期举办“模拟葬礼”,让孩子通过书写遗书、进入棺材模拟死亡等形式,认识生命与死亡,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中国家长要如何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热爱生命呢?

首先,把握幼儿生命意识发展的规律。

从两岁起,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从家长的一言一行来学习对待生命的态度。5岁是孩子自我意识提高的转折点,孩子通过亲身经历等各种途径获得对生命的认识。

所以,案例中的程先生以为孩子年纪小就“网络坑娃”,殊不知,孩子已经通过父亲的行为在感受自己的价值。而案例中的刘女士,抓住了孩子5岁的关键期进行生命教育,效果颇佳。

有些家长特别喜欢把“死”挂在嘴上,动不动骂孩子“笨死了”“慢死了”,或者说自己“命好苦,死了算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一直在吸收家长的生命观念。我们不能以生命开玩笑,轻言赴死,而是要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帮助孩子发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其次,让孩子接触“危险”。

幼儿如果很少接触刀具、玻璃、电、火等危险物品的话,当他们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探索和认识,告诉孩子危险在何处,如何预防应对。

当大人们意外受伤时,不妨把这些危险的后果展示给孩子。大人也可给孩子看诸如溺水、触电、火灾的视频(镜头不要太恐怖),通过跟孩子分析这些危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有一个孩子性格张扬、动作冒失,经常触碰禁区。爸爸想出一个“天使护蛋计划”,让孩子全天候保护一枚生鸡蛋。孩子在这个游戏中培养了对小生命的责任感。当这个孩子的妈妈怀二胎时,爸爸让他将书包背在胸前,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于是,小弟弟出生后他小心翼翼地照顾,再也不玩危险游戏。

最后,跟孩子认真地解释“死亡”。

幼儿在四五岁时对死亡产生好奇心理,对宠物、亲人的去世难以释怀。家长如果不给予正确引导,幼儿会通过电视、电子游戏、童话故事乃至神鬼故事等途径获得对死亡的不恰当认识,甚至认为自己可以像超人、奥特曼、游戏主人公一样死而复生,进而不顾后果地去冒险尝试。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有一位5岁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生活。一次,他被老师批评后爬到二楼的走廊扶手边,说:“我不活了,我要从这里跳下去!”班主任慌忙把他抱住并带来找我。

等他情绪平静后我问他:“跳下去会摔死。你知道死意味着什么吗?”他说:“奶奶总说她好苦命,不如死了算了。死没有什么。而且我能像奥特曼一样,死了再活过来,摔死也没事!”很显然,他不懂得死亡,甚至错误认识了死亡,把死亡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这多么可怕啊!

以此为戒,家长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尽早给孩子树立科学的生死观。从幼儿阶段帮他们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发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如果抚养孩子的老人或保姆比较悲观,父母更要刻意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认识生命的神圣,教育孩子不能以生命开玩笑,不能轻言赴死。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绘本儿子生命
绘本
绘本
打儿子
绘本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