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公羊家对“政治善”的哲学研究

2018-07-14 08:20陈许斌王文城
神州·上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哲学

陈许斌 王文城

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经学思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阐述,表达自身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现象的理解与想法。故,本文针对汉代公羊家对“政治善”的哲学研究展开论述,阐明观点。充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学的主要思想,进而为各界同仁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公羊家;“政治善”;哲学

前言:

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理想精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将表现出不同差异。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实则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利用:原道、征圣、宗经等方式表现出来。汉代公羊家利用这种方式对阐述了自身对政治的思考,提出“政治善”的哲学理论,值得人们深思与研究。

一、背景介绍

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在汉代定型,汉代公羊家在当时的文化正是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公羊家始终坚持对《春秋》文史的沉思,在先秦众多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在该种思维的运行基础上,汉代公羊家在“察名号”、“行权道”等内容基础上对政治方面的内容展开的哲学思考。构建了权道政治、名号政治等混合而成的王道政治哲学。强调政治的伦理性、合法性、以及批判性等问题。不断发扬儒家所强调的“政治的善”,在某种度上超越了政治事實,具有理想的政治主义色彩。对当今政治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当前精神文明政治的建设[1]。

二、汉代公羊家对“政治善”的哲学研究

(一)以孔子为尊

公羊家所倡导的哲学思想以原道、征圣、宗经为主要表现特征,实质为中国形态的哲学思维方式。在古代,自然要将该哲学思想与“王”结合在一起,进而表现出王化、文化、经化。在征圣角度而言,公羊家不断升华孔子地位,甚至以孔子为王,素王。在宗经角度而言,其认为孔子借史作经,托经为王。在原道角度而言,公羊家不断探求历史的应然之道,强调史实的重要性。以圣人为王,以经书为王,以诸侯为王,目的是要追求王道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历史上孔子周游列国,不为所用,仿佛丧家之犬,四处流窜,更谈不上当过王。但其一生尊崇正道,最终修为德者。加之所教导的学生无不出类拔萃,因此有人称孔子为圣人。但孔子为人谦虚,并没有以圣人自许。并认为自己身份十分卑贱。在孔子心目中,历史不存在偏差,均是公平的。除舜以外,尧、禹、汤、文均是“大德必其位”的代表。但历史往往存在例外,周公有大德,却没有王位,可谓是例外。但周公辅佐过武王与文王,也摄政处事,制作礼乐,做了王者应该做的事情。周公即便不是王,也可被看作“王文化”的代表。

孔子有德,但却没有众多“王”那么幸运,无法名正言顺的辅佐各天子成就大业。春秋实则没有王,更多的是以“王”自许的“霸”。而孔子则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安分守己道。因此,孔子毕生都坚持非礼勿视,在漂泊中度过一生。即便这样,孔子仍旧常常担心王道礼乐的崩塌,不时发出各种感叹,尤其当自己身处逆境时,表现的更为强烈。《论语·子罕》中便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匡人其如予何?”充分展现了担当精神,以及具备这种精神后,生命才得以舒畅。孔子虽在鲁国做过宰相,但仍旧未能彻底推行自己心中的王道,故此周游列国,仕途不顺。

(二)借助史实表达自我

历史是客观的“史实”,但同时也是主观的“文史”。史实观点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史实的重要性。而主观的文史则强调应渗透作者的价值观念,人文理想。因此,事实有时也不是事实。公羊家不仅对《春秋史实》进行分析,还要对《春秋》文史加以思考。按照孟子关于孔子所创作的《春秋》论述,孔子带罪行天子之事,并非要写一部真性情的史实。而是要借助这部《春秋》文史,做出一部含有微言大义,表达自身观点的新作品。一方面批判历史,另一方面又提出自身对政治的构想,对未来的构想。公羊寿所表达的“拨乱世、反诸侯”、“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等都是“文化史实”观点的表述[2]。

春秋史实的存在毋庸置疑,但对该部作品的考察则应重点关注取材用意,以及文辞书写手法。通常,表达“王心”可像荀子等人,直接谈论君王之道,臣子之道等。但孔子有自己的想法,其利用假托历史的方式,并非直接阐述大道。公羊寿在传《春秋》时,便常用“托”来表达该中意思。如《春秋》隐公二年经曰:“无骇帅师入极......内大恶,讳也。”灭国的事情春秋时期非常之多,早在鲁国之前便已经存在。但《公羊传》中认为这是始灭,《春秋》在“托始。”而这个托字,便是贬斥灭国的恶行。为什么不直接表述呢?因君子在本国直接议论君王是非礼之事,因此这种内在的大恶行为,应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利用史实来陈述。这其中蕴含了孔子深藏的人文价值与人文关怀。诸如此类,公羊寿反复著录。

董仲舒与公羊寿不同,其是做概括论,干脆将孔子的“托”直接阐述。其认为,孔子的《春秋》是“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这表明,虽然文史《春秋》中包括:行事、空言,但中心仍旧是王心。后来董仲舒所归纳的《春秋》之义等,均表达了其“王心”的实质。可以说,孔子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理想,才利用著作进行表达,并非故意采取“托”等的表达方式。

文史托事,主要借助鲁国来表达。根据鲁国历史事实来看:“就十二公论之......虽非诛绝而免于《春秋》之贬黜者,鲜矣”(《公羊何氏释例》)。在242年春秋史实中,没有一位可以称得上为贤君的。这样的历史中,若不渗透人文价值,只能成为“败者寇”的权利逻辑。

结论:

综上所述,汉代公羊家从《春秋》著作中,孔子思想中诠释行权合道的政治善,表明历史的应然、政治应然、以及道德应然的要求。最终主张只有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才能成为众多学派思想的根源与核心。并构建出王道大一统的政治哲学,提出“政治善”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晓.“君主无道德”是否符合国家理性——从《君主论》看“政治善”与“道德善”[J].法制博览,2016(09):143.

[2]平飞.汉代公羊家政治考量的伦理向度[J].现代哲学,2014(01):115-122.

作者简介:

陈许斌,身份证:330104199302134118,武汉市

王文城,身份证:430726199702141274,武汉市

猜你喜欢
哲学
婚姻中的哲学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奶豆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哲学
存在之思向美与哲学的无限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