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像塑造技艺的古今

2018-07-14 08:20杨姜明
神州·上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杨姜明

摘要:中国的传统佛像雕塑源于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佛像塑造技艺。这一技艺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演变,凝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部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许多地方的传统工艺美术甚至已陷于濒临消亡的困境,发展和保護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佛像塑造技艺;传承;保护

最早的佛像产生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其塑造技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佛像的出现有着深远的意义,这让中国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石匠都为之震撼,吸取希腊的人体艺术表现形式,以人物形象来表现佛。当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让中国的艺术家们认识到制造和供奉佛像能积累功德,是高超的修行,因此建造制作佛像的热潮由此开始。

佛像艺术传人中国后,最先在新疆地区出现佛像,最早的风格以粗放线条为主,色彩单调,风格粗糙。随着佛像雕塑的流传,受到中国民间工匠的再创造,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像雕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像艺术成为划时代的成就,这些在《历代名画记》中有所体现,那时所创造的佛像真实体现人们生活理想、审美情趣,成为南北朝时代的典型特征。到了北魏时期受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迅速,此阶段佛像造型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成为里程碑,有着鲜明时代特征。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明显转变,让中国佛像雕塑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五代宋之后,在佛像中还出现许多罗汉雕塑,此时的佛像已吸收了浓厚的中国色彩,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中国除了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外,遍布全国的还有已成规模的石窟和摩崖造像250多处。仅四川境内大大小小的窟龛造像佛就有百处之多,分布在50多个县境内。早期的中国佛教造像,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传播途径的,以新疆为起点,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高潮,形成了中国佛教造像先后400多年的鼎盛时期。

在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格是由古印度的塔庙式发展为窟龛式、佛坛式的。在传承过程中,工匠们把古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华民族特点相结合,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形成了龟兹、凉州、平城、中原、北齐5种不同的造像风格,并为隋唐现实主义的佛教造像风格奠定了基础。

隋代的佛像造像,主要分布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山西太原天龙山、山东青州云门山石窟等,具有雄健劲拔、清新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开朗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造像大都分布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彬县大佛寺、麟游慈善寺石窟和麟西桥摩崖造像等地。在表现形式上,瑰丽雄伟、气势恢宏;在结构上准确写实、生动逼真;在造形上丰腴圆润、舒展优美,代表了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高峰。宋代是中国佛教造像走向衰落的时期,真正能看到的有重庆的大足石刻、陕北子长的万佛洞、宁夏固原的须眉山石窟和四川广元的千佛崖等。宋代虽然也对龙门、莫高窟、麦积山、巩义市等地的凿窟造像进行整修,但既不伦不类,又对以往造像造成破坏。特别是把河南巩义北魏造像裹以黄泥改为宋代佛教造像,尤为可憎。

中国的佛教造像经历了龟兹、凉州、平城、中原、北齐、隋代、唐代和宋代八种模式和时期,由此就能看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演变过程和各朝各代各自鲜明的模式和风格。佛教造像艺术,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真正把它推向社会、推上艺术顶峰的仍是中华民族。任何艺术家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在佛教造像方面地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环境人物,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的凭空想象创造出来,其作品必然要人间化、社会化、生活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重视务实和现实生活为主的传统民族国家,一些外来文化只有走世俗化的道路才能在中国安家落户。

佛像塑造技艺因为工艺复杂,学习时间久等原因,不被年轻人所喜爱。学会一门传统手工艺,需要日积月累地磨练,还要在师傅的引导下不断摸索经验和方法,这期间要耐得住寂寞。我十五岁跟随爷爷杨崇均学习这门技艺,迄今为止已经逾三十年了,当时跟我一起学习的人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没耐得住寂寞,中途纷纷转行,去寻求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效益的行当。而我中间也无数次想过退却,因为对这门技艺充满热爱,不希望它在自己这一代失传,于是坚持了下来。一路走来,我看着行内的许多人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如今我们又想保护、发展好自己的技艺,又想赚到钱、谋求更大发展。我们面对发展与传承之间的矛盾进退两难。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让佛像塑造技艺家传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少。像塑造技艺收入不高,一些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老行当,最重要的是,一些像塑造技艺艺人也不希望孩子像他们一样靠手艺吃饭,因此,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与日俱增。此外,对传统佛像塑造技艺艺人这个群体缺少关注和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也是传统佛像塑造技艺传承和发展遭遇困境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佛像塑造技艺,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必须要去保护,不让它们失传。佛像塑造技艺繁琐细致的工序造就了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越精细的活,越要精益求精,越繁琐的工序,越要有耐心。”三十年的坚守,我对这门手艺早已有了超乎常人的体会。时代的浮躁喧嚣改变了无数人,却唯独改变不了匠人的内心。自接过爷爷的“衣钵”后,我在修行中坚守,也在坚守中修行。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作品,融铸的不仅仅是匠心,更多的是情怀。

作为佛像塑造技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路子,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以各种合适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佛像塑造技艺产生积极效益的同时,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为社会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冷山.佛像的渊源与当代佛像的塑造[J].雕塑,2017(03):24-27.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