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体现的分析

2018-07-16 05:47
运动 2018年2期
关键词:动作运动思想

张 坤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21)

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会议的号召,教育部门依据当前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情况,颁布了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旨在为课程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基于此教育背景,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工作,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作为首要工作,致力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前,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师群体广泛热议的话题。

1 高校体育开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在推动社会文明与文化传播方面具备独特作用,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复合型人才,只有认可高校的教育作用才能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高校体育教育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人本主义教育的任务,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思想等教育内容,旨在强健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教师需要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渗透至多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客观对待事物,从而衍生出多种心理状态 。此外,以人为本教育还显现在责任感培养上,学生在学习中会逐渐将其升华成使命感,借助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构建起互爱互助的关系。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虽然体育课程自身是围绕生命健康展开论述的,但是其中缺少人本价值内容,教师需要善于挖掘此类信息,使学生在锻炼中体验体育与人本主义间的关系。传统教育手法早已无法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教师需要转换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理念合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2.1 以课程为核心,主体认知错误

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教育大多是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手法,体育课程长期处于独立封闭的状态。高校体育教育主讲理论知识,忽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在教学中,按照教材设置情况进行复述式讲解,学生对此知识并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教师们陆续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依旧有部分教师没能转换思想,从主张“体育课程不要弄得如此复杂,讲解运动知识进行体育锻炼足矣”这一言论,我们能够发现教师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服务功能。正是由于部分教师思想的老化问题,导致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没能发挥出应有作用 。

2.2 忽视观念的培养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的目标与职责,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服务。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权衡好两者关系,在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与心理健康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这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行动体现。在课堂教育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锻炼习惯,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但是从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开展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仅做到了因材施教要求,却忽视了学生锻炼观念的培养,直接影响到课程教育效果。

3 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3.1 培养终身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张载曾经说过:“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作为内在驱动力,能够有效转换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观念,为日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奠定扎实基础。据现有调查文献资料显示,只有学生对参与的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大脑皮层才会逐渐兴奋起来,且运动效果也要优于被动锻炼。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体育情境,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到课堂中来,为培养终身运动意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在开课前几分钟进行热身小游戏“网鱼”。游戏开始,担任“小渔网”的同学在场内用手触及正在跑动的其他同学,其他同学用各种躲闪、摆脱动作在场内积极跑动,被触到者加入“小渔网”,等“小渔网”扩大到4人时,重新组成2个“小渔网”进行活动。以此类推,逐渐组成许多“小渔网”直到剩下最后一名时游戏结束。 游戏规则:“小渔网”不得松手触人;在游戏过程中不得逃出界外。通过教学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需要把握时机为学生讲接球技术知识,并以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在游戏中8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传接球动作,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2 转换教育思想,整合教育价值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任务仅停留在掌握运动要领与技巧上,并不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转换教育思想,从教学内容、教育任务、教育方案等角度入手整改优化课程教育,巧妙融合教学评价及人文教育内容,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设计教育活动中,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课程教育价值与人文价值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高校体育课程健身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人文价值却鲜有人提及。基于此情况,体育教师需要联合学生一同努力,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综合分析学生的情绪变化,为学生量身定制训练方案,善于挖掘学生的运动优势,树立学生学习信心。若是将二者区分讲解将很难获取预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事先解析教材内容,从中选取人文教育内容,配合体育运动训练方案,引导学生体验两者间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3.3 尊重主体地位,发挥指导作用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活动中,需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好教育指导作用,而并不是像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即中心”。体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教师需要打破教育僵局,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转换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教师在讲解“排球准备姿势与移动动作”时,旨在迅速反应移动,为完成接下来的击球动作奠定基础。教师需要事先为学生介绍准备姿势的徒手练习方法,将学生分成两排面对面站立,一排做动作,另一排纠正对方错误动作,两排互教互学。 随后由教师以哨为令做动作。第一声哨:学生做半蹲准备姿势;第二声哨,学生做稍蹲准备姿势;第三声哨,学生做低蹲准备姿势。教师随时纠正动作,也可以让一排学生做,另一排学生纠正其动作。借助学生自主纠正错误,有效深化学生课堂主体的认知,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师需要深度解读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自我创造的机会与时间,充分激发学生运动潜能。

3.4 构建宽松环境,促进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主张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在提升人体自身免疫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终身训练的认知。基于此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发展能力,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构建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转换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垫抛球技术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为学生解答学生疑惑。3~6人为1组,讨论动作要领。当球飞到腹前约一臂距离时,两臂夹紧前伸,插入球下,同时配合蹬地、提肩、顶肘、压腕、抬臂等全身协调动作迎向来球,身体重心随着击球动作向前上方移动。此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播放欢快的音乐,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去练习。通过有效构建优质环境,激发学生运动欲望。此举不仅体现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主张,且有助于激发学生运动技能。

4 结 语

教育改革旨在优化改进课程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师需要肩负起教育职责,在教育活动中合理渗透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创新设计教育指导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人文价值的熏陶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素质人才。

[1]骆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4,4(5):86,88.

[2]杜磊.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构建和谐体育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4):179-180.

[3]李曙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2):131-133.

[4]成波锦. 关于“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原则的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17(3):65-67.

[5]成波锦. 关于“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原则的探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59-62.

猜你喜欢
动作运动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下一个动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不正经运动范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