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18-07-16 08:07朱辉球吴旭东
景德镇陶瓷 2018年2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朱辉球 吴旭东

摘要:本文从融入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人才传承与发展、创新与价值提升、培养若干重要问题,三大方而入手,全而分析现代学徒制与当代工匠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工匠精神 技能人才

学徒制,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学徒训练”,是指根据一种规定有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条件的合法契约来进行的一种技术或工艺训练。学徒制是传统技艺传承的载体,主要由师父指导徒弟学习传统手艺,内容主要包括技艺的背景知识以及实际工作时的经验。师父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师父在技艺和道德方面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师父严格教育徒弟,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合格公民,所以学徒制教育是陶瓷技能、为人处世的全面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则是通过古代学徒制学习和借鉴以后,改良过来的。

一、融入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人才传承与发展

1、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

我国古代陶瓷中的学徒制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学徒教育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陶瓷职业教育的雏形。在古代陶瓷技能学徒制中,师父所传授的内容还未形成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学徒只能通过观察并依靠不断的实际训练去体会、感悟与总结,例如:陶器模具印坯成型、陶器彩绘工艺等。师父不仅是教育者还是传统陶瓷技能、技艺的历史传承人,其使命就是在传授传统技艺的同时将职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陶瓷技能“工匠精神”便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历史传承。

2、学徒制中 “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

现代学徒制陶瓷技能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高职陶瓷专业教育形式而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陶瓷技能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陶瓷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习的学生,又是学手艺的徒弟。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的师父对学生进行“双导师”教育。与古代学徒制相比,学生不仅要学习陶瓷技能操作,还要学习陶瓷专业理论知识和《中国陶瓷》等通识知识使其认知技能得到发展。

因此,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陶瓷专业的学生创新型陶瓷技能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随着国家主流媒体播出“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中国已经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工匠精神”一时风靡全国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当代“工匠精神”是在古代“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

二、融入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创新与价值提升

“陶瓷技能师徒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年龄更大的、经验更丰富的、知识更渊博的员工(师父)与一个经验欠缺的员工(学徒)之间进行的一种人际交换关系。”在当今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中,办学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现代学徒制发展较好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是决定现代学徒制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陶瓷技能教学过程中主要由师傅来完成教学。从师徒关系理论出发,对陶瓷技能徒弟的“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徒弟、师父以及对组织三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現代学徒制在“工匠精神”的创新价值

有利于徒弟技术创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代学徒制中,对于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徒弟的积极影响上。 “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可以让徒弟获得师傅经验的指导以及工作上的支持,得到师傅的鼓励和关怀。对于职业精神的教育能让徒弟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环境并完成角色的转换。然而现如今,智能化生产系统发展迅速,社会所需要的陶瓷技能人才是一种高度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体现在需要掌握工业技术、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更体现在需要具备技术创新能力,掌握精湛的技术与完整的复杂生产系统的知识原理。

2、现代学徒制在“工匠精神”的成就价值

成就价值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且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价值,成就价值对个体的陶瓷创业人员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学徒制中,以陶瓷企业为协同办学主体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师傅既是教师又是实验师,也可以是企业的高级技工。师傅充当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角色,对于师傅来说,传授高职陶瓷专业学生知识的过程,使自己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有利于师父陶瓷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

3、现代学徒制在“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

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陶瓷企业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价值。首先,通过“工匠精神”的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人才的培育,能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增值。陶瓷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首先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学生学习期满时企业会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来判断他们的陶瓷职业技能水平,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跟他签约,从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在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让其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三、融入现代学徒制在当代“工匠精神”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助力。通过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现代化公众平台等提高工匠陶瓷职业尊重的方式,来营造全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崇尚。

1、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中观念转变

政府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能够给予“工匠精神”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政策支持。首先应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倡导职业平等。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对在平凡岗位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陶瓷技术、技能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中国自古崇尚“学而优则仕”,对于陶瓷职业的选择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代社会中,陶瓷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存在着类似偏见,职业选择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并且社会公众对于陶瓷职业教育也存在偏见,认为只有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才会进入陶瓷职业院校学习技能,高职陶瓷专业的学生工作出路也只是个普通工人,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国家想要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引导并扭转社会对于就业的偏见,倡导职业平等。通过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体现出自身价值,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倡导职业尊重,引导全社会尊重工作在陶瓷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相关就业部门还要对高职陶瓷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择业进行科学引导,转变其就业观念。

2、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工匠

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工匠。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陶瓷高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来进一步激励工匠,引导大家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陶瓷工匠一系列奖励政策,消除从业陶瓷工匠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起到激励其他工匠的作用。奖励政策包括提高个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额外的表彰、优先落户、优先解决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优先分配保障性住房等。通過政策激励,使社会对于陶瓷工匠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鼓励高职陶瓷专业的学生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学习,消除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后顾之忧,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工作,努力成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创新创造的新时代工匠。

3、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继续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形成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工匠精神”进行系列报道,让公众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认识。对年轻一代陶瓷工匠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念。对于在全国陶瓷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果的技能人才及职业院校给予高度肯定和足够关注。

4、搭建信息平台提高陶瓷技能职业尊重

搭建信息平台提高陶瓷职业尊重。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关注社会动态,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建立社交关系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移动互联网上搭建宣传“工匠精神”的公众平台,将从事陶瓷工匠们的个人事迹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故事在网上宣传,让新一代优秀的创新型高职陶瓷技能人才,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工作时的一些故事,向人们展示自己独特的技术技能,与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年轻人进行交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展示提高工匠们的职业尊重。

参考文献:

[1]刘纯泉.传承工匠精神,留住工匠技艺[J].现代班组.2015 (12)

[2]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 (1):45-48

[3]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 (07)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 (03)

[5]阳立高,韩峰,杨华峰,刘建江.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 0 1 4.(07):1 2 1 1 26

[6]管平,胡家秀.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 (02):5759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