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炜们”,我们该做些什么

2018-07-16 18:36丁世民
师道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峰家校育人

丁世民

放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小炜。那张黑瘦的小脸显出洋洋得意的神情,这和刚刚“如愿以偿”地调到了七(1)班不无关系。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9月开学不到一个礼拜,迟到、上课趴桌子、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几乎所有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了小炜身上。多次谈话教育,均没有效果。当我拨通了小炜父亲的电话,告知通话意图,一个奇怪的细节发生了:小炜父亲直接把电话交给了小炜的母亲。

从和小炜母亲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强势的母亲,对孩子有强烈的期待和明确的要求。她希望小炜像读高中的姐姐一样,学习优秀,懂事听话,成为家中的骄傲。家里的亲戚,舅舅、姑姑等也都非常重视小炜的教育,经常和他们一起教育小炜。

可是连她自己都困惑的是,刚上初中的小炜马上就叛逆了,处处和自己“对着干”。小炜想调去(1)班,理由是“(5)班管得太严了”,母亲当然拒绝了他的意愿,他就和母亲争吵,还用威胁的口吻说“那我就不读了”,于是就有了在学校的种种表现。

我借机探问了小炜父亲的态度。她说孩子的教育几乎都是她一个人的事,孩子父亲没怎么管,顶多有气无力地说一句“不要气你妈妈了,多不好”。她又提及了小炜要买手机的事,她立场很坚定“不给买”,可是孩子的父亲却给他买了……

在了解基本情况之后,我试图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疏导小炜的心理,他好像有所动容。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他不来上学了。第三天,来了,一整天趴在桌子上,连我这个班主任叫他,他都不理睬。他对学校的一切都置若罔闻,与整个世界进行默默的抗争。

约见小炜父母,只有小炜母亲来了,小炜父亲借故没有到场。小炜母亲气急败坏地描述了小炜在家的“罪行”:离家出走,还放话给自己,不求他他就不回家,不答应调班就不上学。

小炜与母亲的战争已经白热化了。

“需要有个家人在中间调和。”我以为小炜的父亲会平息这场母子战争。

“他爸爸让孩子姑姑来劝他,结果他姑姑跟孩子说是我不对!”小炜母亲气愤地说道。

很是吊诡,小炜父亲没有教育孩子,反倒搬了一个和他一样纵容孩子的“救兵”。后来,小炜的舅舅看不下去,要狠狠罚小炜,结果被小炜姑姑这边的人拦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父母双方的亲戚差点吵了起来。

小炜母亲最后无可奈何地说:“请给他调个班吧。”

…………

小炜还没有走出校门口,我拦住了他:“小炜,你已经去了(1)班,能不能跟老师讲讲,为什么非得离开(5)班?”这个问题已经问了很多次,今天终于有了真实的答案。

“我们(5)班挺好的。我就是要去(1)班,气他们。非得拿我和家姐比。我想怎样就怎样!”说话时,他带着“胜利”的情绪。

还没有等我开口,他人影就消失在了落日的余晖中。

调到(1)班的第二天,小炜就没来上学。他母亲到校办了转学手续。听说小炜跟家里要钱买电脑,母亲不同意,他就不来上学了。后来,姑姑把他接到了深圳去读书,想着换个环境,会好点。

真的会好点吗?为什么小炜变得如此任性、偏执、张狂?首先,母亲的期待成了小炜心头一道沉重的枷锁,他非常厌恶别人拿自己和姐姐比较,他用“变坏”的行为来反抗来自母亲的重压并享受泄愤时的快乐。其次,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发展。母亲过度的严厉,父亲无原则的宠爱,不统一的教育立场消解了孩子性格成长中应具备的“规则意识”。另外,亲属对小炜教育的不理智、不机智的干涉,让僵化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起到关键作用的“父亲”却从未露面。

这使我想起了另外两个孩子,小斌和小峰。小斌来自单亲家庭。母亲是一位温柔善良的女人,她坦言孩子的父亲抛弃了他们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了,一年到头没看过几次孩子,她带小斌生活很辛苦,面对小斌的厌学、弃学,也是无能为力。小峰同样来自单亲家庭,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和他母亲离婚了。在初三这一年,小峰和母亲一直冷战,整整四个月,没跟母亲说过一句话。小峰的母亲利用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向我倾诉她的家庭生活,她宣泄着各种情绪,涕泗横流,不给人终止谈话的机会。

小炜、小斌、小峰,三个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偏执,有的内向,有的冲动,在家、在校的具体表现也不太一样。但有种心理是一样的——“你们必须满足我的要求,否则,我报复你们。”三位母亲性格也不同,有的强势,有的软弱,有的啰嗦,但不管怎样,她们都有“主导孩子一切”的意识。母子双方心理都有问题,根源可能在于“家庭教育(生活)中父亲(男性)角色的缺失或弱化”。

男性的力量侧重于秩序和理性,女性的力量侧重于融合和感性,孩子要在这两种力量下成长和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男性潜意识中有女性原型,女性也一样,潜意识中有男性原型。当亲子关系中父亲的角色弱化或消失,作为母亲,就会释放出更多的“男性原型”来建构亲子关系的秩序,也就是“又当爹,又当妈”,情绪化的意志力统治着家庭关系。在没有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和解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更具有攻击力,因为他们渴望摆脱母亲的阴影,建立自己的心理秩序。小煒是这样,小斌、小峰亦是如此。家庭教育,需要父亲深度参与。只有在和谐、和解的父母力量下成长,孩子的身心才能完整和健康。

作为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孩子除了理解、安慰和疏导,还能做些什么?老师无法参与孩子的家庭背景,无力解决孩子的家庭矛盾,但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讲:“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努力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变成家校联动的集体思考,以寻求教育之道。

我们可以尝试发挥德育双主体的能动作用,促成家校教育一致。

1. 家校共商,制定育人目标。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就要和家长制定一个精炼的三年育人目标导航,如2012年至2015年本人和家长们制定的2012级(1)班学生成长导航(见图1):

班级育人目标的制定,使家校教育立场达成共识,方向一致,才不会产生分歧。

2. 家校互动,开发育人主题。我们要改变以往班主任包干德育的行为,让家长参与进来,让他们提供育人角度和策略。如2012级(1)班家长为“快乐而特别”的育人主题提供了如下内容:

(1)快乐的父母,快乐的孩子,快乐的生活;

(2)家庭教育要懂点心理学;

(3)我和老师如何沟通;

(4)我和孩子如何沟通;

(5)3岁和13岁,讲讲我孩子的个性成长。

这些系列内容都是由家长提出的,他们利用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契机,以个人讲座或聘请专家开讲座的形式,传递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促进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交流。

3. 家校交流,打造育人平台。班级博客、班级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能促进家长、教师、学生的多元对话,只有对话才能促成理解。2012级(1)班建立了班级博客“快乐而特别的(1)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栏目是“班级日志史”,一周一记,并请家长为班级日志史点评,一则短短的留言,让家长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利用信息平台,还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知识和指导。班主任可以定期发布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好文章到朋友圈,或推送到家长微信群中,并把诸如“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传媒”“学生阅读”“武志红”“童书妈妈三川玲”等关于教育、心理的优秀公众号推介给家长,以求他们了解育人的知识和方法。

除了以上三点,作为一个普通的德育工作者,还可以细水长流地做一件事,也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诉了我们的:“要善于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看做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要善于从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教育现象,这就是再过20年,我们的小学生就会领着自己的儿子来上学,就会跟我们一起来思考怎样更好地教育他,——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是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者的高度劳动技巧同样重要的。”

本人曾经开展过一次“如果我们是帝企鹅的父母”的主题班会,学生观看电影《帝企鹅日记》之后有这样的感受: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不惧风雪与严寒,用生命去创造美好的生命……”

“用智慧去繁衍生命,对生命负责,其实就是对自己负责……”

“勇敢、擔当是我们应该教会给孩子们的……”

是的,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对别人的生活和幸福负责,他们将来才会对自己的爱人、子女、亲人负责。教育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好的母亲吧,其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小峰家校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捏捏冻耳朵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朋友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