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区雨水控制及收集利用系统

2018-07-18 11:29张宝
环境与发展 2018年5期

摘要:对小区的雨水进行控制并加以利用,有利于削减径流排水、缓解内涝、减少面源污染,同时作为一种节水节能的重要形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紧缺的国情。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对于小区年径流控制率的要求,从政府层面上强调了小区雨水控制和利用的重要性。通过水量的平衡计算,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确定一种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会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小区;雨水回收;收集利用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5-0232-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5.137

Abstract: Controlling and utilizing the rainwater in the community is beneficial to reducing runoff and drainage, reducing internal pollution, and reducing surface pollu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water-saving and energy-saving, which is very much in line with Chinas current water shortage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regions have issued requirements for the annual runoff control rate of the community, and from the government level, the importance of rainwater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in the community has been emphasized. Through the balance calculation of water quantit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land, a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method is determined.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it will have very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Community; Rainwater recovery;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1 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雨水回收和利用作为雨水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区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分为机房式和地埋式(PP模块),工艺流程和装置图分别如下图1和图2。

机房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且设备维护检修较方便。但是一般来讲,雨水需动力提升进入蓄水池,泵房内水池需提升溢流,存在一定的风险。地埋式水收集系统是各个PP模块化组合,平面和埋深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该系统属于重力溢流,安全可靠,但是需占用地块地面空间,设备检修维护不便[1]。

一般推荐采用地埋式(PP模块)。原因如下:第一,从经济角度来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埋式的综合造价更低;第二,从安全性角度来说,地埋式采用重力溢流,安全更高。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7.2.5条当蓄水池因条件限制必须设在室内且溢流口低于室外地面时,应符合规定:应设置自动提升设备排除溢流雨水,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应按50年降雨重现期5min降雨强度设计,且不得小于集雨屋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由于地下室内雨水蓄水池发生的溢流水量有难以预测的特点,这样导致计算溢流提升设备的水量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地块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地埋式。

2 水量平衡

一般说讲,地块内雨水回用系统的水源为屋面和硬质道路雨水,处理达标后的出水用于绿地浇洒灌溉、道路冲洗、地库冲洗和景观补水四个方面。每个地块雨水回用系统的出水用途都有差异,这需要设计初始阶段与建设单位的协商共同决定[2-3]。

举例说明:浙江温州某住宅小区(共3个地块)其中一个地块,进行雨水回用系统设计,项目收集屋面、道路雨水用于绿地浇洒灌溉、道路冲洗、地库冲洗三个方面。

(1)雨水径流总量:温州常年降雨厚度1780.6 mm,收集汇水面积约1.2 hm2,设计雨量径流系数为0.675(加权平均,控制径流峰值对应的径流系数取0.2),则控制雨水设计径流总量为10149m3/s。(2)可用雨水总量 :10149*0.87*0.85=7505m3。(3)项目总用水量:绿化浇洒为1988m3;绿化,道路冲洗为282m3;绿地库冲洗为2472m3;总计4712 m3。(4)项目雨水回用收集面可收集雨水量满足项目年使用量。(5)雨水收集后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及地库冲洗,设计收集雨水按大于3天(取3天)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及地库冲洗水量,设计收集雨水量为:V=(14.2+9.4+82.4)*3=318m3,设计收集雨水量取值为:330m3。

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近年来,政府出让一幅土地的条件上一般都会明确该地块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星级要求,一些还提出该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最低比例。江浙沪三地在不同设计阶段对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基本要求,见表1。

举例说明:继续以上面浙江温州某住宅小区为例:当地规划要求,本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对应的日降雨量为31.9 mm;地块场地内的降雨量:(31.9mm/1000)*12000 m2 =382.8 m3 ;需通过其他措施(土壤入渗、下凹绿地等)实现的降雨控制量:382.8-330=52.8m3。

4 蓄水池容积

原《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第7.1.2条规定:回用系统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不宜小于集水面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的4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第7.2.10条规定:当蓄水池的有效容积大于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用水量的3倍时,应设置能在12h排空雨水的装置。比较二者的区别,笔者认为,新规范更加强调的是雨水总量控制的概念,至于蓄水池的具体的容积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來讲,蓄水池的容积按满足3天雨水回用最高日用水量的要求确定。随着雨水回用系统的发展和深入,有些省市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规定,比如江苏省标准:每10000 m2 规划用地需设置100 m3 规模的蓄水池,这样设计师可以更加方便的利用[4]。

5 补水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第4.1.5条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在设有雨水回用清水池的地块,同时该地块内设有景观用水,笔者看到一些厂家和设计师仅仅设计了一组变频泵组从清水池里抽吸,直接供给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和作为景观用水。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间接利用了自来水,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具体的做法应该将清水池一分为二,同时增设一组加压泵组(仅对应景观用水),自来水的补水仅仅进入对应非景观用水的清水池。

6 结语

雨水回收利用作为雨水控制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削减洪峰,缓解城市内涝有着十分积极地意义,然而现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一些项目的设计,项目竣工使用后的回访并与一些专业厂家的交流发现,很多项目仅仅停留在满足报建的要求,或者建成后疏于管理,不久便废弃。建设单位和后期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主体也是造成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使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水控制和利用在我国算是一个起步阶段,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一定会实现让城市不再“看海”的愿景。

参考文献

[1]焦秋娥.建筑给排水中的节水节能[J].给水排水,2009,45(S1):382-384.

[2]吴飞.建筑给水排水节水节能方法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04):24-27.

[3]段锦. 节水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A].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10:6.

[4]曹京哲.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节能[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3,(01):15-16.

收稿日期:2018-03-30

作者简介:张宝(1982-),男,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给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