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文化景观设计要素

2018-07-23 14:42杨晶
青年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博物馆公众

杨晶

摘 要: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博物馆要与时俱进,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不断开拓新的文化景观,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如何更好地设计文化景观,吸引公众,欣赏景观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起到教化公众的作用?笔者将从博物馆职能特点出发,提出新的理论,并结合成功案例,浅析博物馆文化景观设计要素——景观、文化价值、公众、主题活动。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景观;公众

过去提到“博物馆”,人们总会想到“暗淡的文物”、“无趣的景观”、“沉闷的活动”,然而如今的博物馆,“精品展览”、“丰富的文化活动”“便捷的服务设施”等,吸引着八方来客,各地博物馆捷报频传,日接待量破万。在党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博物馆事业如火如荼,稳步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公众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因此,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社会教育的功能,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积极探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新方式,与时俱进,引导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與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近几年,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博物馆也要与时俱进。各个博物馆在建设中加入了文化景观,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李克强总理强调加强文物保护,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厚植道德沃土,用文明的力量助推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设计文化景观,吸引公众,欣赏景观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起到教化人们思想的作用?笔者将从博物馆职能特点出发,提出新的理论,并结合成功案例,浅析博物馆文化景观设计要素——景观、文化价值、公众、主题活动。

一、景观

文化景观一词,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①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②有机进化的景观③关联性文化景观。

博物馆文化景观是能够满足社会经济需要、公众文化需求,利用博物馆文物或文化资源所创造的景观。在确定文化景观时,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到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找出优秀的、特色的、可创新的文物或文化主题,且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五个景观层次。每个层次都增加了公众价值,它们构成公众价值层级。最基本的层次是景观核心主题:公众真正欣赏的文化。在故宫,公众真正欣赏的是紫禁城文化;在孔庙,公众真正欣赏的是儒家文化。设计者必须认识到公众是文化景观建设的提供者。第二个层次,需将核心主题转化为基础景观,即景观基本形式。如故宫中的建筑、花园、桥梁等。第三个层次,需要期望景观,即景观带给公众知识与娱乐。由于大部分文化景观能满足这个层次期望,所以公众通常没有什么偏好,并且找免费或交通方便的地方游览欣赏。第四个层次中,博物馆需要创造景观附加值,公众希望通过欣赏文化景观之余获取更多感受或体验。例如,公众期望优美的环境、便利的服务设施和更丰富的互动体验。从本质上来讲,吸引公众的文化景观往往发生在附加值这个层次里。第五个层次,潜在景观,即现有的文化景观附加值将来会转换成新的文化景观。博物馆所建设的文化景观在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在细化定位公众,以提供差异化服务,创造不同的微型文化景观。所以在确定主题景观时要按照以上五个层级逐一考虑。如北京孔庙“国学文化新景观”,其核心主题为儒家文化,基础景观位于北京孔庙崇圣祠前院,由 “孔门七十二贤瓷板画”和“岫岩玉雕孔子像”组成。“七十二贤人”瓷板画由当代著名画师依据宋绘本进行艺术创作,配以《论语》名言警句及人物介绍,于江西景德镇烧制而成,是我国第一套七十二贤人瓷板画,此举将传统儒学文化与当代精湛工艺结合,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典范。“岫岩玉雕孔子像”通高1.92米,以画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为蓝本,选用一整块巨型岫岩美玉精工雕刻而成,彰显了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的万古圣贤之道,万世师表之风。在公众欣赏景观、了解儒家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到崇圣殿前坐在木椅上欣赏《大成礼乐古典乐舞》,历史悠久的殿宇、苍松翠柏、古朴的音乐、曼妙的舞姿等等景观元素融合在一起,给公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新感受,在与演员的互动中体味传统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客观事物的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文化价值任何时候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类不需要的东西不具有文化价值。同时,文化价值又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不管是人的文化需要,还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文化产品,都只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1]博物馆景观文化价值来源于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而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在于博物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设计者需通过研究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如建筑、藏品、遗址等,挖掘优秀的、独有的或有特色的、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依托挖掘的文化内涵,设计者才能找到合适的景观表现形式。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国家行礼仪、宣教化的场所,在北京孔庙崇圣祠推出《大成礼乐古典乐舞》源于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深度挖掘。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孔子非常推崇礼乐文化,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通过“礼乐”的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达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大成礼乐古典乐舞》是以传统礼乐为素材,经过提炼、改编成为具有观赏性的集乐曲、乐舞、吟诵三位于一体的演出,它继承了孔子的“礼”“乐”之美学思想,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以“道”育人,从音乐美学、舞蹈美学、声乐美学的角度,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好看好懂的节目,真正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礼乐的“肃穆、庄重、典雅、含蓄、和谐、纯正”之美;感受到礼乐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时代精神,并起到教化人们思想的作用。

三、公众

2015年发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并称“国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其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管理”。

邀请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景观建设,可以使公众主动关心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使其认识到文物、文化景观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探尋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如何调动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景观建设的积极性?首先,公众可以查阅、研究馆藏文物,共享博物馆信息资源。史密森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使用“非版权所有”的知识共享协议许可,将其所有藏品数据库在GitHub上共享,公众可免费下载、重组、重新使用其数据。同时,博物馆还共享了“库珀·休伊特”名称的源代码,供设计师任意使用。其次,帮助公众解决专业知识问题。第三,采取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众参与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一般公众参与。不限年龄、性别、学历、行业等因素, 设置常规性问题,采用询问以及调查问卷方式与公众交流。二是特殊公众参与。邀请各行业专业人员参与座谈、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文化景观建设中的问题。

四、主题活动

除以上三个要素,博物馆文化景观的建设还要考虑到景观延伸。通过设计配合文化景观的主题活动,丰富文化景观内容,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不仅可以让公众在馆内欣赏到文化景观,还可以在馆外欣赏到。例如,《大成礼乐古典乐舞》展演自推出以来,吸引了很多公众来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增加了观众数量,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2015年11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推出了《大成礼乐古典乐舞》的升级版展演——《中国礼乐文化展演》,同时推出了《中国礼乐文化展演进校园》活动,展演内容包括诗、歌、礼、乐、吟诵、古典舞。通过表演、吟诵、现场讲解、观众互动,并配合推出的《走进孔子看儒家》、《祭孔释奠礼乐及当代价值》等系列讲座,介绍中国礼乐文化发展的流动展览,使之在更大范围宣传北京孔庙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儒家思想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目前,该活动已在10余所高校成功举办,收获颇丰,这也是文化景观延伸的成功案例,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不同于一般景观设计,博物馆在设计文化景观时必须从自身的职能和特点出发,既要考虑到文化景观的主题、文化价值内涵,又要考虑到与公众的互动,使得文化景观充满活力,最大化地为公众服务,从而加强公众主人翁意识,争当博物馆宣传员,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百度: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Ck3LSNuoHCyHjl8dJP-UVroNddku4fxrBI41X4nfnpxspKmWtiwSmqEivoehQz8GM-ni882pyjBla_K-yzSwK.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博物馆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博物馆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露天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