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节“找规律”课的评析

2018-07-23 14:53魏继军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找规律两节课李老师

王老师和李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两节课,都属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单元内容,分别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例1)和结尾课(例5),两节课为我们呈现了单元的结构化教学。从例1到例5的教学,呈现了从认识规律到探究规律,再到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呈递进的逻辑关系。因此,虽然两节课分属两个不同的课型,但是教学所遵循的儿童认知规律和学科本质大有相同之处,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宗旨不变。两节课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结合日常生活选材,教学内容有“温度”

“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两位教师都能把握住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让数学变得有“温度”。如,王老师这节课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联欢会情境为教学素材,呈现灯笼、小旗、小朋友排列等多元化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另外,王老师还在练习环节选取摆物体、拍手、课间操等学生日常活动为学习素材,丰富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规律。李老师这节课则聚焦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手链”素材,呈现手链的珠子颜色、数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设计例题和练习题,使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思维聚焦学生的心坎。两节课的教学素材的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与找规律教学内容紧密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多样有趣的学习素材。

二、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有“味道”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节课都能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设计数学活动和学习路径,充满了浓厚的“数学味”。如,王老师的课,课伊始就创设的“猜动作”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规律”后引入新课。然后,将学生带入主题图情境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描述规律。最后在练习中,让学生去创造规律。而李老师的这节课,从“猜猜后面藏着谁”的问题入手,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接着引入手链串珠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解决问题步骤设计教学。从整体设计上,两位教师都注重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准确寻找教学切入点,围绕着“找规律”教学的本质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述、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味儿浓厚。

三、 把握数学学科特点,问题设计有“层次”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想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要基于数学学科特点,设计有层次的数学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虽然这两节课都是低年级的课,但是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特别是练习题和例题中问题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如,王老师设计的“涂一涂”练习中,不仅让学生通过涂色来表述发现的规律,还设计问题:“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了什么规律?”李老师在例题教学环节,当学生从左向右观察发现规律,解决了问题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从右向左看看。关注了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把握住了“找规律”教学的本质,即,“模式化”的思想。因为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基于这一本质,王老师还设计了“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通过“摆”“展”“问”“收”四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规律、表述规律的能力。李老师则设计了开放性较强的思考题,照顾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两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例題资源挖掘的不足,练习题缺少整体布局。王老师如果能够在主题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灯笼、小朋友等排列规律,更利于学生体验“找规律”的本质。李老师如果能将例题进行变式,可以从数量、颜色、形状上变化设计问题,则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更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找规律两节课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最虎的事
饿的滋味
培训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睡眠,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