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互联网+”创业机会获取因素研究

2018-07-23 08:13刘军刘俸伶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刘军 刘俸伶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缓解就業压力、促进社会创新的重要补充。创新创业活动前期关键是获取机会,通过分析湖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赛案例,本文以机会识别为切入点,系统探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创业机会形式和发现差异性,归纳湖北大学生创业机会常见识别方式和差异性影响因素。

关键词:湖北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创业机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2016~2018年分别有756万、795万、820万。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导向,李克强总理强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现象普遍,而“互联网+”创业是热门和主流之一,综观此群体创业成功或失败案例,可以看到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教育、创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经验获取等内在因素也至关重要。

1 创业机会形式和发现

创业机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起步阶段的关键,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其理解差异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归为2类。一类是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种客观存在、暂时未被发现的事实和现象,比如,美国凯思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创业学教授肖恩(Shane)将创业机会理解为客观存在,需要创业者利用个人能力和拥有的不对称信息进行获取;另一类是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种知识情境,比如,投资学专家威廉·埃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认为创业机会是新产品、服务、市场组织方法等创新整合的一种形式。

不管如何理解,以上两种观点都认可创业机会的发现是创业者对环境的分析把握,关键是创业者本身内在特性和对不对称信息的掌握。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教授阿马尔·拜得(Amar Bhide)对企业家的调查访谈也证实了这一共性。

由于创业机会的显示程度差异性很大,创业机会来源和发现除了前期搜索分析,还有个人经验积累、环境选择和利用等环节,其发现和识别涉及以下基本方面。

2 湖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赛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以2016~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为样本,该赛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评比活动之一,范围广、规格高、影响大。参赛项目要求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结合,进行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湖北省现有各类普通高校129所,其中部委院校8所、省属院校104所、独立学院17所、高职(高专)61所,根据2016~2017年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获奖名单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以初创型和创意性为主,2016、2017年两项占比分别高达33.8%和42.3%、55.3%和46.4%,这说明大学生创业热情很高,多以创意想法为出发点。二是从创业行业分布看,2016年生活产品及智慧应用类占比80.2%,科技类占比5.9%,社会服务类占比7.6%,其他类占比6.3%,2017年为生活产品及智慧应用类占比85.8%,科技类占比5%,社会服务类占比5%,其他类占比4.2%,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机会和创新点的主要来源是自身生活经历。三是从创业学校分布看,2016~2017年部委院校、省属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独立学院占比分别为40.1%和43.9%、36.3%和32.2%、11.8%和12.6%、11.8%和11.3%,这说明创业教育、学校创业环境支持、创业知识准备有较大影响。四是从创业区域分布看,2016~2017年省会城市院校(武汉)数量占比为82.3%、79.1%,非省会城市院校占比为17.7%、20.9%,这说明创业城市提供的环境资源、创业活力等影响很大。

总结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背后是创业机会来源的搜索与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的把握。受学生自身视野、知识积累度、所在学校平台、所在城市包容度等因素限制,不同高校的学生在创业机会的发现领域及创业经验上非常一致,但在环境平台、知识深度、资源支撑方面呈现较大差异,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公司输送优秀毕业生,互联网公司也和学校共同合作并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扶持、创业培训。学生创业者的网络关系及技术团队容易搭建,武汉市政府创业政策丰富多样,学生在创业环境支持下很容易快速识别创业机会并走向成功。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因素是创业机会的形态理解和发现。

3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机会识别方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机会形态主要是创意型,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发现、需求理解和知识学习中的应用,通过自己的创意改造、创新解决、知识综合获取创业机会,机会识别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所谓机会识别,就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能识别创意想法并将其转变为有商业价值的实践过程。通过重点比对“互联网+”创业中学生创意项目的内容和过程,发现他们创新创业中的机会识别主要有创业引导、偶然发现、机会创造三种方式。创业引导型学生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主动寻找需求问题,经努力思考和判断后确定创新创业方向;偶然发现型学生是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依据个人经历中的抱怨点及思想出发而产生创业意向;机会创造型学生是利用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课外经营活动经验,逐渐积累后产生创业目标。不管学生创新创业形式如何,这三类机会识别方式都经历了机会搜索、评价、开发三个阶段。

但与社会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在先验知识、人力资本、社会网络、政府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和准备远远不够,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初创期更重要的是技术、个人特性和知识准备三方面。

一是技术层面,学生创业者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基本依赖学校平台,技术获取渠道较单一;二是个人特性,学生创业者缺乏对自己、社会的足够认识,创业警觉性偏弱,多是根据自身偏好来发现和创造机会,创业分析与评价不足;三是知识层面,学生创业者主要依靠学校创业教育及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管理和实践经验较少。此外,创业意向和政府政策对学生创业者的影响也很大。以上几个方面决定了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成功度和参与数量,也印证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样本数据反映的结论。

4 影响学生创业机会的要素分析

由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创业成功影响因素较广泛和复杂,本文将从以下几种创业成功影响要素分析其对学生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的影响。

4.1 政府支持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主要扮演了两个角色。一是倡导者角色,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有利环境,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调整政策方针,及时更新产业布局、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等信息,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帮助学生把握创业方向与市场空间,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二是扶持者角色,创业初期的资金困境会直接影响和挫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政府给予初期创业学生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关于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汉创新创业的意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三年行动计划》、武汉大学创业俱乐部等,这些为创业者贷款贴息、营业税、创业平台、管理经验等不足之处提供了保证。而湖北省非武汉地区在这些宏观环境上相对不足,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本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发展。

4.2 技术与体验

“互联网+”是跨界、交叉的新兴领域,创业者的技术观点和用户体验消费至关重要,需要创业者敏锐捕捉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潜在需求,从产品和服务互动中挖掘竞争优势,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策略,保持较好的用户黏性和忠诚度,这是“互联网+”大赛中初创型、创意型创业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

4.3 “互联网+”创业者特质与团队

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创業知识、生活经验及技术等多方面特征,这是学生创业者个人特质的体现。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加强,线上与线下打通,学生及时掌握创业理论、知识、相关技能与方法,这也是在2016年与2017年的数据比较中,非武汉市区院校、非部委院校创业学生成功者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此外,创业团队的构成及其能力会决定创业项目的成败,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的样本数据看,创业项目金奖和银奖团队成员结构、跨学科性、知识素养等方面明显优于铜奖团队。

4.4 创业环境与平台资源

高校及所在城市是大学生的创业支撑平台,平台提供了创业教育、创业管理、行业资源、政策支持等管理、技术及资金等多方面的跟踪指导服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近2年的项目中,部委院校和省会城市在数量与质量上优势明显的重要因素就是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创业环境与平台资源,学生创业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创新活动。以创新创业表现突出的武汉大学为例,一方面打造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了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鼓励本科生在创业中融入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构建了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和平台体系,如固定专项经费投入、校外和校友资源、聘任企业创业导师、创业团队孵化器、创意产业园、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联动等,从内到外强化和稳定了大学生创业初期创意想法的展开和实现。

5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扁平化发展的体现,互联网时代也为大量优秀创客提供了平等机遇,但通过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仍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创业机会形态的偶然性、单一性和环境因素(政府、高校、社会平台)的重要影响,梳理这些因素有助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准备和反思创业机会开发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洪梁,王可娜.高校众创空间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7,36(18):253-256.

[2] 张静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机遇、挑战及应对[J].大学(研究版),2016(02):26-32.

[3] 刘万利,胡培,许昆鹏.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评述[J].中国科技论坛,2010(09):121-127.

作者简介:刘军(1982—),男,湖北荆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刘俸伶(1994—),女,湖北宜昌人,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