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潮剧伴乐的历史演变

2018-07-23 05:44方俊荣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5期

方俊荣

摘要:潮剧舞台的伴奏音乐分为文畔与武畔,俗称二股索。本文对潮州剧伴乐的历史演变试作分析讨论。

关键词:潮剧伴乐;潮剧音乐;潮乐;文畔;武畔;弦诗;吹诗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31-01

以优美柔和闻名于世而有“世界独立音乐流派”之称的潮剧伴乐,在舞台上分为“文畔”和“武畔”两类。两者对前台表演均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象绿叶扶红花,相得益彰。

“文畔”为吹拉弹拨乐器,多属丝竹之音,伴唱腔,造气氛。演奏上滑音、琶音、花指的使用极多,十分清脆柔软,音阶跟西乐不同,“4”比其高,“7”比其低。且有“轻六”(简单地说,曲中多6、3而少4、7,可表轻松愉快),“重六”(多4、7而少6、3,表深沉稳重),“活五”(2滑高半音,表悲愤伤感),“反线”(F调变bB调,表活泼热闹)等调,配合唱腔灵活多样地表现各種感情或场面,恰到好处,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

“文畔”的乐器初仅有唢呐、箫、竹弦、三弦、筝、月琴等,偏高音,缺拉奏,后来不断吸收外来乐器并加以改造,逐渐增加了二弦、椰胡、瑶琴、榛琴、横笛、二胡等乐器,品类较全,音色较佳,音量较大,但仍缺低音部分。大约五十年前,随着童伶制的改革,又加进了大有、葫芦榛、中胡、大三弦等中低音乐器,并从整体适当加以调整。近三十年来,恢复了琵琶,增加了大提琴。有时随剧情需要,还用板胡代替二弦及加入木琴等。现在大致形成以二弦、大小唢呐或笛为领奏;配以椰胡、二胡、南胡等拉奏乐器;琵琶、三弦、瑶琴等弹拨乐器和中胡、大三弦、大提琴等低音乐器,高中低三部齐全,吹拉弹三者协调,音质柔和,音色优美,音域宽广,音量适中,真如串串珠玉,十分悦耳。尤以二弦最具特色,雄浑处如急流飞瀑,奔腾澎湃,抒情时如和风喷泉,丝丝入扣,蔚为妙闻。

潮乐在逐步演革中,不断吸收外来乐器,以丰富自己,但不是照搬,而是加以改革、同化。如椰胡因椰壳工艺处理不同,逐渐成为音质温厚,共鸣极强的乐器;二胡本是中国民乐首要乐器,活泼奔放,由于指法弓法的不同,听起来就格外柔和、婉转与凄切,全不刺耳;同样,前不久入伙的大提琴,也已变成潮州籍了,奏起来跟异国情调迥然有别。可见潮乐基础之雄厚及其生命力之旺盛,始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它不仅以柔和中听取胜,遇紧张处,以单字连句快推猛奏,听起来足以使人提心吊胆。至于多种多样的变奏法及数百首舞台常用弦诗,更是潮乐所特有,为其他戏剧乐种所望尘莫及。

场景音乐分弦诗和吹诗。弦诗多吸收自潮州民间流行乐曲,亦有部份乐曲由乐帅依据舞台场景创作,如[拉不断]、[怡红院]等;吹诗多是清牌子及民间小曲,如[小拜堂]、[卖什货]、[哪吒令]等。场景音乐应用于连接唱腔、衬托表演、塑造气氛等,有乐曲近千首。

早期潮剧唱腔伴奏,文畔有头手、二手、三手和四手,头手执二弦、唢呐,二手执小三弦,三手执秦琴、月琴和洞箫,四手执椰弦。在日、夜场连续十几小时演出中,日场领奏由二手代替,夜场头手、二手亦分工合作,除领奏外,乐手均善操作多种乐器。1936年以后,文畔增加扬琴、提胡、中音笛、大有等。武畔打击乐专职三人,打鼓、打锣和铜锣,其余打击乐由演员兼任。30年代以后打击乐增加大鼓、柿饼鼓、低音鼓、月锣、铜钟等。1970年潮剧移植京剧样板戏,组建中西混合单管编制乐队,1979年彻消,仅留大提琴作低音使用。

“武畔”为打击乐器(除号头外),属金、木、革之音,伴动作,也衬气氛。节奏明快,音色清亮、铿锵,气势磅礴,时而热烈紧张,时而萦回深沉,对舞台关目、效果起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武畔”乐器也很多,仅鼓师掌握的就有木板、木鱼、辅板、中鼓、哲鼓、苏鼓、柿饼鼓、大鼓、低音鼓、钹畔十种,是全台的指挥中心,复杂多变。其他的铜器苏锣、深波(定音5或2),大钹(定音2),小钹(定音2),钦仔(定音1),曲锣(定音5)、大斗锣、锣仔(定音3)、狗仔锣(定音7)、小铜钟和号头等,用生铜千锤百炼而成,多有定音,既科学又周密。鼓板的定音虽不及西乐那样严格,但高中低音仍很讲究,各器件音调有别。遇曲锣戏则中鼓须调换音较高者,使锣鼓音调协调,这曲锣适用悲怨低沉情绪;要热闹则用苏锣;要轻松活泼有钦仔、锣仔;遇紧张激烈多用大锣鼓。其中深波更有特色,大如浴盆,重约廿斤,深厚而宏亮,低回而温纯,往往镶嵌在重点节奏处,闻之“提神醒脑”。

打击乐除掌握节奏的板头弦引介及伴乐介包括各类牌子介外,还有“激面介”(用于得恶讯、受刺激而过分悲愤)、“想计介”(用于想计,考虑问题),“惊逃介”(用于惊慌逃跑),“安更介”(表示夜间时刻),“火炮介”(一般出人场、圆场锣鼓)等近百个锣鼓科介,应有尽有,灵活运用,各得其所。对伴奏动作、衬托气氛有不可或缺的效用,能强化表现力,使之锦上添花。

“武畔”同样经过演革发展,如近三、四十年来增加了低音鼓,吸收京剧的重锣密槌,遇武打专场适当代用京锣钹等。这跟“文革”时期全套搬用京锣鼓不同。另方面则去掉开台锣鼓及一些冗长乏味的介头,不断发展革新,更好为前台服务。

综观潮剧的弦乐和锣鼓,可谓一文一武,互相配合,一同伴奏,音调和谐,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万紫千红,效果显著,给潮剧增光润色而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堪称艺苑奇花,仔细欣赏,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