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青少年偶像崇拜与个性、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2018-07-24 10:29黄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个性青少年

摘要:采用具有较高信效度的《自编青少年偶像崇拜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问卷,对职业院校734名学生进行测试。重点探讨职业院校青少年偶像崇拜与个性、自我统一性的现状,以期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偶像崇拜;个性;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70-03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学派Erikson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名人的内心认同,也是青少年幼时对父母的依恋崇拜转移到异性依恋的一种方式,借此获得对自我的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Maslow还认为偶像崇拜是归属的需要。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伴团体往往有着类似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物以类聚”,对相似的偶像的崇拜可以让青少年更迅速的找到共同话题,偶像崇拜成为青少年融入集体、找到团体归属感的一种手段。人格发展主义心理学Horney认为所谓的偶像崇拜,在某种意义上是内心的“理想自我”的投射,如果“理想自我”从积极层面可以促进自我的发展,就能成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支持,反之,“理想自我”会从消极层面上产生影响,青少年终日痴迷于自己的崇拜对象,远离真实自我,难以适应现实社会,产生超越现实和自我的种种体验,使青少年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与行为特点[1]。

在针对名人和偶像的研究上,国内外关注的主题主要是:(1)研究什么特质使某些人卓尔不群;(2)研究名人和偶像对大众的一般性影响,例如对消费行为、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3)研究名气给名人和偶像带来的心理影响和后果。近年来研究的对象逐渐转移到迷恋名人的普通大众,特别是深受流行文化影响的青少年上,与国内研究状况相似的是,国外早期有关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各种自编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类型和产生的影响。

目前研究者尚不知偶像崇拜扮演的角色究竟是因还是果。因为,每一名青少年原有的知、情、意结构和个人目标期待决定了其选择何种偶像以及偶像的哪些行为、品质来进行观察学习,从而认同某种偶像或偶像行为及品质。反过来,偶像的行为和品质作为一种参照和模仿对象,不断影响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最终有可能内化为青少年个性的组成部分。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偶像作为青少年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探讨偶像、偶像崇拜行为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也即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关系非常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T检验、积差相关、方差分析等SPSS统计方法,对职业院校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偶像崇拜与个性、自我统一性的关系作深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河北省某职业技术院校734名学生进行测试。其中,大一年级282人,占38.4%,大二年级229人,占31.2%,大三年级223人,占30.4%。被试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笔者和年级老师担任主试,在指导语中强调回答的自主性与真实性,并向被试保证问卷的保密性。

(二)研究工具

1.施测工具为“自编青少年偶像崇拜问卷”,参照McCutcheon等2002编制的Celebrity Worship Scale(简称CWS)为基础[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共分三个维度,分别为:临界病理状态、娱乐-社会化和强烈个人化。临界病理状态反映崇拜者对偶像陷入一种病态的迷恋,幻想自己和喜欢的偶像存在一定现实的联系,并认为自己与偶像是彼此依恋的关系。一共包含17个项目;娱乐-社会化反映崇拜者热衷于参加与偶像有关的活动,从中获得乐趣和结识朋友,包括11个项目;强烈个人化反映崇拜者渴望与喜爱的明星有某种特别的关系,这时偶像崇拜发展成一种上瘾行为,一共包含10个项目。该量表的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91,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水平都比较高,α系数分别为0.9297,0.9177,0.8944。

2.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本研究使用龚耀先教授1985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该问卷在人格研究和临床评估与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内最常用、被认为比较成熟的人格问卷。E、N、P、L四个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mbach α系数)分别为0.768、0.822、0.652和0.711,说明问卷有着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本研究使用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昇教授1989年修订的中国版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3],该量表曾作为中日青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跨文化研究的测量工具。量表包括“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量表尺度,共计12个测查项目。

(三)施测与处理

量表由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采用集体测试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回收的量表经整理后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偶像崇拜、个性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1.個性与偶像崇拜的关系。对偶像崇拜与个性问卷得分求Pearson积差相关,结果如表1。个性问卷中的精神质(P)因素得分与偶像崇拜量表总分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在各个分量表上,精神质(P)与内外向(E)因素得分与娱乐-社会化分量表呈正相关;精神质(P)因素得分与强烈个人化分量表呈正相关;内外向(E)因素得分与临界病理状态分量表呈正相关。

2.自我同一性与偶像崇拜的关系。对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问卷得分求Pearson积差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自我同一性中的“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现在的自我投入”与偶像崇拜中的强烈个人化有着显著的负相关。

对偶像崇拜程度不同的职业院校青少年的同一性按A地位、A-F地位、F地位、M地位、D-M地位、D地位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在偶像崇拜总量表分数上,各个地位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各个分量表中,在临界病理状态分量表上各个地位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娱乐-社会化分量表上各个地位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强烈个人化分量表上各个地位间有显著的差异(F=3.604,P=0.003)。在进一步的多重比较中发现,D地位上的职业院校青少年得分要显著高于A-F地位上的职业院校青少年的得分。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职业院校青少年的个性与偶像崇拜的关系

本研究数据表明,个性问卷中的精神质(P)因素得分分别与偶像崇拜量表总分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在偶像崇拜的三个分量表中,个性问卷中的内外向(E)因素得分与临界病理状态维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个性问卷中的精神质(P)因素和内外向(E)因素得分与娱乐-社会性维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个性问卷中精神质(P)因素与强烈个人化维度有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P)量表反映个体精神质的人格倾向性,精神质个体在感情处理上可能更加迟钝,较为孤独,不会投入情感,对他人冷漠,在生活当中更容易产生不适,难以适应社会。研究表明,精神质个性可能也是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格。“吸引-上瘾”[4]理论指出在偶像崇拜的“强烈的个人化”和“临界病理状态”,对偶像的兴趣都发展为一种上瘾的行为,崇拜者对偶像产生了一种病理的迷恋,因此,精神质(P)个性极有可能与偶像崇拜的具体表现有关。内外向(E)测试的是人格中内外倾向,E分高的人善于交际,喜欢参加聚会,有许多朋友,健谈,不喜欢独坐静处,这与偶像崇拜“娱乐-社会化”阶段的目的和表现非常吻合。

(二)职业院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偶像崇拜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青少年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5]。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理智的、批判性的偶像崇拜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而盲目的、近乎疯狂的偶像崇拜则起着相对消极的作用,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同一性较低水平的青少年,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统一性,对自己没有好的定位和期待,更容易成为“理想偶像”的痴迷狂热追随者,投入多于常人的精力与时间。因此,自我同一性形成情况和偶像崇拜的行为和态度存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数据证实了部分假设,自我同一性中的“现在的自我投入”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偶像崇拜问卷中的强烈个人化维度显著负相关,也即越是意识到过去的危机,在现在和将来作着积极投入准备的青少年,越不容易被偶像的光环所吸引,会立足现实,投入到自我成长、自我促进的过程中。

从崇拜发生的心理机制来解释自我同一性危机与崇拜行为的相关关系,可简单总结为以下路线图:困惑迷茫→认同→愿望寄托→崇拜。“困惑迷茫”打破了个体的平衡状态,个体对于自我认知不明确、迷茫和困惑,甚至于处于自我分离的状态,个体急切需要通过想象或现实的方式来为自己定位,明确自己的内心认同。“愿望寄托”是主体通过对崇拜对象的认同来达到对自我定位和愿望寄托的投射,崇拜对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主体想象美化的不可攀的完美者,然后个体对其产生追随和极度“崇拜”。由此,主体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获得了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可,得到了自我的平衡。在贯穿主体的一生发展中,当自我的平衡被破坏后,自我需要去找寻更高层次的崇拜对象,来达到自己新的内心认可,在不断的循环和上升中,自我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职业院校青少年由于处于青春期,无论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偶像崇拜的影响。简单的感官刺激,比如歌曲或电视剧情等,都会让青少年产生某种感觉,认为偶像的歌声能抵达自己内心的软肋,认为偶像的表演能演出内心的自己,或自己希望生活的状态。更进一步,这些追星的青少年往往通过偶像来投射自己的“理想化状态”,追星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一个完美的自我过程。明星们虽然并没有出现在平时生活中,难以进行沟通交流,但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明星们永远不会欺骗和背叛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的日子中,明星作为亲人、朋友甚至恋人的形式出现,尤其在自己的人生低谷期,明星可以作为自己的臆想人物,陪伴自己度过危机[6]。从这个角度来看,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度过同一性危机是有正面作用的。但无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更多的是对娱乐明星的偶像崇拜,甚至是对社会上某些消极人物的崇拜。青少年在对流行人物的过度崇拜与模仿中,对偶像的行为和言行过于信任,时常处于偶像想象的空间中,从而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干扰并消极化,对于客观世界的精彩社会生活漠不关心,成为影响青少年个性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因素。为此,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给予及时、合理的教育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职业院校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策略

从以上数据分析及讨论中来看,教育者不能一味否定偶像崇拜,应该在尊重职业院校青少年自我统一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控制。在学校方面,尊重职业院校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通過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培养职业院校青少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形成自己正确的评价观念;家庭方面,作为职业院校青少年榜样的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适时对职业院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关注;社会大环境方面,社会应多树立积极的正向作用的偶像形象,减少负面偶像的宣传。

参考文献:

[1]黄涛.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学分析及教育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6):48-50.

[2]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9):17-20.

猜你喜欢
个性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