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羽本纪》中复笔手法的作用

2018-07-25 11:33刘爽黄哲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叠字项王司马迁

刘爽 黄哲伟

摘 要 “叙三千年事”的《史记》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和“微言大义”的叙事方式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名,然其中也不乏繁复累叠者,本文主要对这些累叠的语言,即复笔的手法在《项羽本纪》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项羽本纪》 复笔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是纪传体通史之楷模,纵观《史记》的文学语言,峻洁简练者不乏,然繁复累叠者亦多。朱运震对于《史记》的“评注”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史之妙,妙在能简。《史记》之妙,妙在能复”的观点。这里的“复”是指“复笔”艺术的运用。根据李宇明教授在《语法研究录》中的研究,将复笔分为复叠、复沓和反复三大类。复叠即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的“复辞”与“叠字”之合,包括了单字的重复和隔离的、紧相连的意义不等字的重复;复沓即词语的重复;反复即句子的重复。《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人物传记的代表之一,也是司马迁文学语言特点的集中体现,运用了大量的复笔,使得项羽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项羽在历史舞台上各有褒贬,“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在刻画项羽人物形象之时则巧妙运用了复笔艺术,四两拨千斤,微言之中蕴藏大义,将项羽活灵活现地书写尽致。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揣恐”。司马迁用“人人”叠字来体现了项羽军队的威武霸气。“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用两处“项王瞋目叱之”来体现项羽的凶残面相与心态。“及楚击秦,清将皆从璧上观,趁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俏恐。于是己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入犊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用三处“无不”的复沓来表现项羽“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 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的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之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狛”与此同时,司马迁也用四个“兮”的叠字体现出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哀,也侧面体现出了项羽只叹“战马与美人”的不幸,而不去“觉寤”和“自责”的性格缺陷。“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三处“天亡我”的反复进一步突出了项羽的“不自责”。

司马迁用三处“无不”、两处“瞋目而叱之”、两处“莫敢仰视”等刻画出了项羽的威猛与自大、刚愎、粗鲁的形象。将项羽前期“皆慑服”、“莫敢央视”不可一世的霸王形象与之后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悲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项羽的“过矣”。

2丰富人物思想情感

“叠言有情”,复笔艺术的运用能展示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反复提及某一词语,或者反复提及某一句子能够形成回环往复和萦绕不绝的人物情感之意。

《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中五个“兮”叠字渲染了项羽的悲凉心境。少年之时的项羽不可一世,他对面对统一天下的秦皇也毫无畏惧,甚至有“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所向披靡的他满心的自傲,他自认为自己有“叱咤风云”的能力,他自持“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一句中的“兮”尚有自豪和得意之情,而后一句的“时不利兮骓不逝”中的“兮”字却毫无自傲与得意之感,他的一个“兮”字感慨了命运的不公,由于“时不利”而产生了强烈的命运待其不公之意,他的这一个“兮”与上一句字相同却义相远,这一句中的“兮”更有质问上天,雄心未灭之意。这一出的复笔,将项羽内心的不甘和心中的愤懑之情尽显。第三句中的“骓不逝兮可奈何”,项羽心中的悲凉情感层层渐进,此句中的“兮”是第二句中“兮”字不甘愿的深化,感叹命运不公却又“奈何”?这是对于命运的投降和对自己悲剧的哀伤。第四句“虞姬虞姬奈若何”,这一句是悲凉情绪的最高峰。英雄末路,身不由己,面对儿女情长他也只能“奈若何”,姚苎田评其句为“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

司马迁对于项羽的穷途末路书写,并未从他如何陷入敌阵的凄惨死况进行描述,而是用复笔艺术去展示这位曾经“霸王”的悲凉情感,去展示这位英雄大勢已去的复杂情绪,使得《项羽本纪》从冷冰冰的历史往事,变得拥有了情感温度和情绪波动,其意味更加深长。

3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

《项羽本纪》中灵活应用复笔艺术,避免了以往史学著作中简单堆砌史实的写作方式,而通过复笔艺术,精炼了文章的语言,渲染了文本的情感,为读者带来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有想,有喜有悲的历史人物,使文章的艺术表现具体而深入。

《项羽本纪》中两处“奈何”和五个“兮”字复笔,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此时项羽的思想情感,更借助这种思想情感来渲染了文本的悲剧氛围。一连五个“兮”,层层递进,情绪层层堆叠,从回顾往昔的无限风光,再回到当下的大势已去,他对心爱的虞姬“奈若何”,对心爱的战马“奈若何”,面对自己的未来和江东父老也“奈何”复“奈何”,即将赴死的他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奈若何”与他之前的“妇人之仁”形成了悲剧的崇高之感,引人怜惜又让人无奈,渲染出来戏剧化的悲剧效果,增强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M].新世界出版社,2009.

[2] 张亚玲.牛运震《史记评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 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商务印书馆, 2002.

[5] 俞樟华,邱江宁.论《史记》的复笔[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4).

[6] 张丽娜. 《项羽本纪》复笔作用摭谈[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7] 余祖坤.论《史记》的反言笔法[J].中国文学研究,2014(04).

猜你喜欢
叠字项王司马迁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奇特的叠字联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自勉
叠字话趣
亚父之死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