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体系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8-07-26 09:29刘晓彤赵华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2期

刘晓彤 赵华磊

摘 要 “微”体系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扁平化、精准式的组织机构基础,提升了校园“微”体系对学生微博用户的亲和力、吸引力和信任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体系做好校园“微”引领,引领学生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长,从而让网络思政工作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取得扎实成效。

关键词 微体系 网絡思想政治教育 济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网络舆论引导时度效问题时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校园“微”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拉近了济南大学和学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从而使网络思政工作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

1构建校园“微”体系,让网络思政工作无“微”不至

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生命力、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济南大学积极依托严密完整的校园“微”体系,充分发挥联动中心多部门协调联动的优势,努力形成服务学生的整体合力,扎实深入做好“微”服务工作,并在协调解决学生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网络思政工作体贴入“微”。另外,体系内部各个微博之间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捆绑,信息全面共享、全面合作、全面互通,实现了校园官方微博信息的扁平化、精准式传递模式,形成了十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影响力,为网络思政工作辐射向全校每一个团学组织、每一名学生奠定了更加坚实可靠的组织网络基础。

2落实校园“微”服务,让网络思政工作体贴入“微”

济南大学高度重视利用校园“微”体系收集了解学生对学习、后勤、安全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诉求,发挥校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同学的主体作用,建立了全天候、全方位的微博信息监控制度。每天均有专人在微博上了解校园网络舆情,收集整理与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种意见和诉求,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由联动中心进行即时高效的协调联动工作。切实做到有关学生意见诉求能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联动,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反馈。从而在职能层面上打通了部门界限,实现了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在防止微小问题复杂化、微小矛盾激烈化的同时,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周到、更迅捷、更优质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落实了我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在校园“微”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济南大学以服务为切入点,以多部门的协调联动为特色,全校学生通过校园“微”体系,可以充分感受到透明化、高效率、高质量、快答复的优质服务管理。同学们发现通过校园“微”体系,不仅可以吐槽反映各种意见诉求,还能得到济南大学有关管理部门的快速响应和快捷解决,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校园“微”体系对学生微博用户的亲和力、吸引力和信任度,人气指数不断飙升。

3做好校园“微”引领,让网络思政工作细“微”入心

在校园“微”体系已经在学生群体中集聚了大量的人气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从而让网络思政工作更加细“微”入心。这表现在充分发挥校园“微”体系的集聚和放大功能、充分发挥校园“微”体系的便捷沟通功能,引领学生成长。校学生工作部(处)还将学工在线与”济大i学生在线”互通互联,实现了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相关信息的同步发布、同步共享,产生了几何级的集聚和放大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在校园内形成了强有力的思想舆论导向,从而牢牢掌握了校园“微”体系的思想高地。辅导员经常通过微博的评论、私信等功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详细解答同学们有关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使用微博,更加客观地认识和对待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点点滴滴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总之,校园“微”体系已成为济南大学在原有工作渠道之外,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引领学生成长的领域、深受学生喜欢信任的领域,通过线上线下互联、各部门协同并进,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以互联网思维精准滴灌,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

基金项目:2016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基于大学生成长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索”阶段性成果(编号:SDYSA160303);2016年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和建设策略探析”阶段性成果(编号:J16YB22)。

参考文献

[1] 刘景龙,魏苗菊.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12).

[2] 历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J].教育文化,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