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为引领开放型世界经济树立“中国榜样”

2018-07-28 05:56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18年9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朱松琳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18年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时向全世界发出了庄严承诺。

在40分钟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习近平主席说,“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有学者将习近平主席此次博鳌讲话与2013年、2015年两次讲话做了对比,其中“开放”一词,前两次讲话分别出现5次和8次,而本次讲话则出现了42次。

1979年7月,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40年来,改革与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共同构成中国发展的一体两面。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设立自贸试验区……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扩大开放的历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扩大开放结出的硕果。

实践证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让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梳理回顾:全新模式,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幾个发展阶段:从1980年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到80年代的沿海经济开发区;从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到90年代中后期沿边和内陆地区开放;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到2013年中国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不难看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的,是局部到全局的,是从低层次到高质量的,是从国内开放到向国外走出去的战略层次展开的。

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让我们重温改革历程,梳理开放坐标,向世人展示开放成果,分享改革发展的经验。

开放坐标:深圳

开放时间:40年

“改革开放的成功标杆”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

当时的拓荒者,并不知道自己会写下怎样的历史。

40年间,深圳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经济繁荣、创新时尚、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培育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且在4G及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创新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达1.95万亿元,增长9.0%;固定资产投资4078.16亿元,增长23.6%、创1994年以来新高;出口规模连续24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深圳的发展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的精彩缩影。

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标杆,深圳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借鉴的特区发展典范。

深圳的改革开放,不仅在于经济发展之快,还在于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助力中国的经济体系首次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推进,改开放革之“根”和创新之“魂”的推动,意味着在此轮全球化工业革命中中国有望成为“引领者”。

开放坐标:海南

开放时间:30年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以举手表决方式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并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海南是率先试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行“公司法人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农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建设国际旅游岛,构建绿色GDP考核体系等改革开放举措的省份。3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57.28亿元,一跃至2017年的4462.5亿元。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中国向外界展示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张名片。

开放坐标:浦东特区

开放时间:28年

“享誉国际的中国‘改革样本”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抓紧浦东开发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邓小平同志的话仿佛犹在耳边,如今,这片热土上已是沧海桑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0年,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浦东批准建立,从阡陌纵横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国际范”,这里已经成为世界金融机构扎堆抢滩的“中国华尔街”;同年,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批准建立,后来更成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梦开始的地方”,一系列制度创新撬动了市场主体,进发出新一轮的创新活力。

2013年9月29日,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挂牌成立。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

如今,在国家战略的激励下,浦东不断调整自己的历史方位: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28年,凭借“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浦东成为享誉国际的中国“改革样本”。

蓄势待发:扩大开放迈上新征途

2018年4月13日,而立之年的海南,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收到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习近平主席为新时代海南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

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这赋予了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将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仅是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未来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互利共贏对外开放的落脚点

坚持互利共赢,是中国推进对外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中国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待共同参与。中国承诺,会努力将自身发展形成的经验和基础,与各国的发展意愿和比较优势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与协调,进一步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架构,形成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的合作新局面,最终建成“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勇担责任引领经济全球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基础设施、电力、交通等公共产品,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将大力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为此,中国近期组建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加强对外援助的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更好地推进平等、互助、无偿、双赢的对外援助与发展。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一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将积极推动各国“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现有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全面发力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要抓住机遇,以更大开放办好最大经济特区,把海南打造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海南“最大的开放”,出路就在于实施自由贸易港这种当今全球最开放的发展模式。在海南全岛3.5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港,意味着中国将建立一个全球面积最大、范围最广、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这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特定背景下主动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的、超出预期的举措,不仅对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引领经济全球化会形成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不单是海南,雄安新区的历史性决策、自贸港的风生水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浮出水面……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接踵向全。

而地处中原的河南,也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改革开放的前沿。4月17日,郑州如意湖畔,第十二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原开放发展论坛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以及政府官员等纷纷发表观点,为河南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建言献策、加油助力。

河南近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有目共睹,令人更有信心的是,新的国家战略和政策红利仍将为河南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中原更加出彩,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开放。”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金平说,河南要持续落实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特别是通过陆上、空中、网上三条‘丝绸之路,从末端到前沿,河南已经站在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中国的扩大开放已经迈上新时代的新征途。未来,中国发展仍将是各国发展的重要机遇,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直面问题:把握机遇创新引领新优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外开放显现“天花板”效应,我们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消费升级等机遇,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重塑以创新引领的对外开放新优势等,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当前,我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再宽松。我国在本轮经济全球化中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利益格局。2D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明显。美欧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传统的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接近尾声,一些更具低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加入到全球竞争中来,我国制造业专业化生产于价值链中低端的条件不复存在,原有发展路径似乎已经走到尽头。

二是内部环境约束增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政策优惠逐步取消,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土地供应日益趋紧,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传统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而新的竞争优势却未随之建立,容易陷入“比较优势真空”困境并面临可能的“产业断档”风险。

三是对外开放“天花板”效应显现。以贸易为例,2016年中国出口贸易占国际市场份额比重约为13.9%。从既有国际经验来看,这一比重已经超过了二战之后德国和日本曾经达到过的历史最高水平,与美国所达到的历史最高水平也基本接近。在规模基数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情形下,再继续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可能。中国出口贸易已经触及到了“天花板”,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极其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也指出了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思路

一是继续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现有国际经贸规则和体系的处境不同,经过40年的开放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已经从世界经济中简单单一的“因变量”身份,向“自变量”和“因变量”双重身份演变,基本具备了为完善全球经贸规则贡献中国力量的基本条件。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不会逆转,但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确会严重损害国际分工参与国的利益。如果应对不力,中国可能会丧失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机遇。为此,中国要积极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并且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倡议、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经济新规则的构建,贡献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中国力量。

二是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至关重要,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倡仪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众多,情形复杂,观念不统一,制度、法律、政策等经济秩序差异大,因此实施起来并不会一帆风顺。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讲好和宣传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础,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真正能够感受到包容、普惠、共赢、主客便利、抉择相容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三是充分利用好大国经济角色转变的战略机遇。我国以往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经济增长和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供需两个层面上实现了对全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表现为通过发挥要素优势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全球要素分工,形成了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出口能力,为国际需求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提高了世界福利水平。伴随大国经济角色的转变以及传统优势的丧失,未来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力,需要更好地发挥本土市场需求,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让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和“便车”,成为全球产品的主要需求者和全球资本的主要供给者。

四是重塑以创新引领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不仅是弥补传统优势丧失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需要,也是顺应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发展趋势的需要。总之,要以质量提升破除数量上的“天花板”约束。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日益丰富、产业配套齐全,制度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指出的,通过创新引领以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一定是开放式的创新,而不是封闭式创新。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创新链深度演进时期,实施开放创新发展战略,不仅有助于追踪全球前沿科技和创新态势,更有利于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要素,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五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既是为了破除国内体制机制的约束,也是为了迎合国际经济规则高标准演进的需要,同时更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提升制度话语权的必要基础。特别是要以积极探索建设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为依托,实现政府监管模式和企业生产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实现我国开放从政策性向制度性开放的全面升级。通过不断完善开放体制机制的安排,在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治理新格局、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同时,努力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引领开放型世界經济树立“中国榜样”。

瞻望未来: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贸易保护主义、逆经济全球化风潮不可能成为世界发展大势。

而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步,让中国更有能力站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各国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习近平主席在亚洲博鳌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主要明确了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即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这是中国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宣示。

应该看到,中国全面开放的条件环境已基本齐备。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熟悉国际商贸规则、搭建经贸对接平台、国际化人才储备、人民币SDR、原油期货交易等都是推进全面开放的必要条件。同时,中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我国有115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入榜公司数量连续14年增长,很多企业已经具备在国内市场上同外资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是我国既定的开放举措,中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自主开放,不会因为外部的压力而改变自身的航向。”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指出,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

如果说,中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中占据了诸如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要素红利优势,那么,从未来在扩大开放方面将采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来看,中国将释放更多制度红利,为未来的开放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环境。

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不仅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增加新活力和新动力,而且会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引领开放型世界经济树立“中国榜样”。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