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良被刘邦重用的原因

2018-07-28 11:18张文燕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张良刘邦史记

摘要: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伴刘邦南征北战,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重用张良,与张良自身的才华分不开,除此之外,更与张良谦虚谨慎、懂得进退有关系。本文将从会说话、爱百姓、知进退这三个方面,浅析张良得到刘邦重用的原因。

关键词:《史记》;张良;刘邦

张良,深受刘邦重用,之后更是成为一代帝师。张良曾学礼于淮阳,深受礼学影响。他为黄石公捡鞋,得到赠书之后,张良苦心学习《太公兵法》。在伴随刘邦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张良所出计谋,都很有效果,确实帮到了刘邦。而张良与刘邦的相处也很讲究方法,这也使得张良受刘邦重用。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被尊封为帝师,荣宠达到顶峰,张良不贪恋荣华富贵,从朝堂之上抽身,远离纷争,得以善终。张良受到重用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一下原因。

一、会说话

张良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他有着高超的说话技巧。正是因为会说话,他的计策就比较容易被采纳。刘邦是要立志当皇帝的人,他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权利,因此凡是有利于实现他目的的计策,都是十分容易被采纳的。张良与郦食其,同样都是为刘邦献策,一个献了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计策,一个仔细分析局势,让刘邦推翻了自己原来的采纳,高下立判。郦食其计策适用的范围是刘邦政权已经稳固,需要赢得民心的时候,而不是此时还内忧外患的时刻。所以,张良的7个问题,让刘邦一下子就惊醒了。

一个合格的谋臣,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给出建议,帮助君主解决问题。张良的建议,高效有用。只封一人,就可以安抚众臣惶惶不安的心。接下来的对话,更见张良说话技巧的高超。张良并没有直接说出让刘邦封雍齿这样的话,而是用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导,最终让刘邦自己说出答案。刘邦是皇帝,哪怕再礼贤下士,也总要有皇帝的姿态,那就是手下的人,不能太过于聪明。张良的回答,没有让自己的锋芒盖住皇帝。这短短的几句对话,十分精彩。

他与刘邦,在刘邦未登基之前,是谋臣与主公的关系,在刘邦登基之后,是君与臣的关系。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他与刘邦说话的态度以及措辞要有所改变。布衣之时的对话,相对自由一些,而君臣之间的对话,就一定要考虑皇帝的身份以及心态转变问题。而这些,张良都在与刘邦的交谈中做到了。

二、爱百姓

张良从一开始跟随刘邦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刘邦创建王朝,让百姓安居乐业。之后他做的很多事情,都能看出这一点。帮助刘邦建立功业,与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互为因果的事情,只有刘邦建立王朝了,饱受战乱纷争流离失所的百姓才有可能安居乐业。而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刘邦的王朝才能够稳固。与刘邦同时期的项羽,已经有很多事例证明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一名合格的君主。项羽不能采纳张良的建议,则是张良最终转而辅佐刘邦的原因之一。在王朝创立过程中,张良处处为刘邦着想,在鸿门宴上救刘邦性命;攻入咸阳之后,在樊哙谏言的基础上力劝刘邦还军霸上;在王朝建立初期,献言让刘邦封雍齿,巩固人心;之后,在容易造成国家分裂的改立太子事件上,帮助吕后稳固太子之位,避免国家分裂。这几件事情中,最明显的将百姓放在心上的事情,就是帮助吕后稳固太子之位。建立一个王朝很难,守好一个王朝,让这个王朝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很难。

张良没有直接出面向刘邦谏言不要更换太子,这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张良此时身体不太好,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一个方面,可能是因为刘邦掌权日久,积威慎重,因此对于张良的态度就没有以前那么看重。这样的结果就是张良有些时候说的话,刘邦听不进去了。在这个背景下,张良既不方便亲自出面,又不愿在自己任内看到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也就只能出主意,让吕后来亲自操作了。而吕后不负所望,真的请来了商山四皓,稳固了太子之位。张良爱百姓的意识,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在他要去刺杀秦始皇之前,他遣散了家童三百余人。刺杀皇帝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被抓住之后,很有可能要满门抄斩,连累无辜家仆。由小窥大,张良爱百姓的意识,是一直就有的。

三、知进退

在不利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很简单,在繁花锦簇的富贵面前抽身离去很难。这里说张良进退得宜,是因为张良能够做到在该进的时候进取,在需要抽身离去的时候能够抽身离去。

张良在辅助刘邦的过程中,有很多功劳,运筹帷幄,正是这一次次的彰显才华,才逐渐得到刘邦的重用。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此时谋士郦食其给刘邦献策。张良知道这个计策之后,问了刘邦七个问题,让刘邦清晰的认识到这个计策的不可行性。这是张良的进。如果此时张良顾忌情分,没有把利害说的那么清楚的话,郦食其的计策说不定真的会被推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一点失误与犹豫都有可能贻误战机。正是张良这次的当进则进,避免了刘邦的决策失误。

有进则有退。在刘邦开始赏识张良之后,张良为刘邦谨言献策的同时,从不抢功,不居功。从为樊哙说话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张良在向后退。樊哙劝刘邦应该还军霸上,这是一个正确的建议。但刘邦当时正在享受胜利的喜悦,所以不想退兵。此时,张良在樊哙劝谏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出还军霸上,并阐明利弊。刘邦听从建议,还军霸上。从结果上来看,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建议最开始是樊哙提出的。而正是张良那一句,“愿沛公听樊哙言”,让后人清晰的看到了樊哙的功劳,也看到了张良的心胸与智慧。从刘邦认识到张良的价值那一刻起,就一直在给张良封赏,随着刘邦权利的扩大,给张良的赏赐也越来越多,职位也越来越高。张良并没有被这些富贵迷住眼睛,每一次被封赏时都把自己的功劳往小处说,弱化自己的功劳,凸显别人的功劳。这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张良的退,都体现了张良的不居功。

张良是一位难得人才,他得到刘邦重要的原因有很多,有自身的原因,有外界的原因,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使其名留青史。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8(03)

[3]黄留珠.试论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J].

[4]张富强.西汉专制下张良的自保智慧研究[J].兰台世界.2014(09)

作者简介:张文燕(1990-)河南焦作人,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张良刘邦史记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少年品读 史记
张良拾鞋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