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高考分数线差异带来的影响

2018-07-28 09:46黄迎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影响高考

黄迎兰

摘 要 自2000年起,分省命题的高考改革已然进行了15年,虽然自主命题的模式使得基础教育在教材选择、教育观念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和主动性,并促进了选拔人才的多元化,但自主命题模式下各省高考分数线相差甚远,导致许多不良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存在于考生和家长层面的影响。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笔者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高考 分数差异 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到2016年将有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并且高考全国性政策鼓励类加分全部取消,只保留一些扶持性政策。有报纸曾通过问卷方式对1948人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针对高考统一命题这一政策,83.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同时还发现认为以往地方性加分有违高考公平的占56.2%,期待取消所有高考加分政策的占64.2%。

教育部于2016年4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一举措初见成效,目前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只保留5项,分别是: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烈士子女;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高考统一命题、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等一系列高考政策的改变,说明我国对高考公平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我们认为这些对考生是十分有益的。国家在高考制度上的一些政策倾斜原因我们不难理解,比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基础教育起步晚,教育资源长期短缺,经济不发达……然而,这些倾斜对全国考生、家长及对西北走出去的大学生造成的影響十分深远。尤其是各个省份同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不同的现象导致了许多高考移民、教育腐败等。

影响一:滋生侥幸和投机心理。

以西北为例,西北地区各省与内地及沿海地区相比,同批次录取分数线低30到60分,从而会给内地省份及沿海省份的学生带来如下心理暗示:我的分数,如果是在XX省份,就可以上一个更好的大学。甚至有人会想,不是我考得不好,是我出生地不好,如此种种。在教育心理学上,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之为错误归因。通常,考生在解释自己的分数与录取结果时,把原因归结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这4个方面。而受西北地区分数线倾斜政策的影响,那些录取结果并不理想的考生很容易把自己的高考失利或不如意,归因到了外在的环境上——自己的出生地不好,而不是可改变的个人努力程度。这种归因使其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也可以通过高考移民得到更好学校的录取机会。而现实中,这种操作也并不罕见,向高考分数线洼地流动的成本,有时仅仅是一套房子。相比于改变孩子命运来讲,这种成本显得并不难以承受。

影响二:学生生活适应不良。

许多高考分数线洼地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对这些地区的刻板印象影响其对这些地区走出来的学生的印象。因此,同伴群体容易对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走出来的学生产生歧视,甚至认为其智商低下。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价值理论,当个体自身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个体将竭力维护自身价值。在学校中,学生的价值通常就来源于他们在学习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由于在基础教育中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少,高考洼地的学生在大学课程中常取得的考试成绩不佳,而一旦他们付出努力而未能得到回报,就会或多或少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引发羞愧和沮丧。反不如不付出努力,还可以把成绩不佳解释为没有付出努力。这样的不良心理导致的自暴自弃行为,对其学业和个人发展都是不利的。同时,在歧视中引发的人际关系不良也会使高考洼地学生深受其害。例如,有学生对高考洼地学生说:我在你们那儿是不是就可以考清华北大了。

另一方面,大学所在城市的高消费,促使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高考洼地大学生与内地、沿海学生进行盲目攀比,从而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工、兼职,忘记了读大学的初衷,荒废了学业,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影响三:降低学生未来成就。

不同省份不同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录到同一班级学习,低分考生通常难以适应教学进度,即使付出了努力,学习成绩依然不理想,甚至远远不如高考高分考进来的同学。学习成绩的差距使其产生能力上的自卑感,自我效能感低,认为自己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超越高考高分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其成就欲望日渐低下,较少会想到争取各种奖项及荣誉称号,性格更加敏感,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而这种影响更容易蔓延到其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选择不再继续学业,提早进入社会,或不敢说出、追逐自己的梦想,怕受到周围人的嘲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育部关注高考公平,统一高考命题、规范高考加分,是保护全国高考考生权益的做法。然而考试虽然公平了,但教育资源仍旧不均衡,区域间师资力量悬殊大,西部山区、农村地区的学生还是没有和中部、东南沿海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基础教育不公平依然突出。近年来,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就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因素在其中。笔者认为向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倾斜的政策治标不治本,只能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在这些地方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使其培育出来的考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能够和全国其他地区的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考同一张卷、用同样的标准录取。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一个可行的策略是,支持边疆省区建设省属高校,满足本省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降低本省生源的录取门槛,抬高外省生源的录取门槛。每省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重点扶持建设一个综合性大学和一个民族学院,让本地优秀生源在本省就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提高本省考生的升学率,鼓励毕业生省内就业,减少人才流失及带来的教育资源浪费,提高教育效率,为本省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崇文.追问高考分数线倾斜的背后[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25-31.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明高.教育公平:就高考分数线的地区差异而论[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6):76-78.

猜你喜欢
心理影响高考
浅谈主题酒店心理因素空间设计
浅谈焦虑对高考体育加试考生的心理影响及状态调节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家庭临终关怀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