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六?子仪》歌诗试解

2018-07-28 07:23毕然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隐语歌诗

摘 要:清华简《子仪》记录了殽之戰后秦穆公释放申公斗克(子仪)时两人应和的三首歌诗。歌诗的部分文字难以考释,兼之用譬喻、隐语,导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子仪》中三首歌诗的第一篇和第三篇为穆公所作,第二篇为子仪所作,通过隐语曲折地表达了各自的政治诉求。

关键词:清华简;子仪;歌诗;隐语

作者简介:毕然,汉族,生于山东省曲阜市,武汉大學文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2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了一批流散海外的战国楚简,通称清华简。《子仪》即为这批竹简中的一篇。简文主要记述了秦穆公失利于殽之战以后,为改变外交困境,转而与楚国修好,于是决定释放之前的楚国战俘申公斗克(子仪)回国。送别之际,秦穆公为传达自己的意图,与斗克唱和问答。由于文字释读、使用隐语和创作过程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穆公与斗克唱和问答的歌诗难以理解。此前已有季旭昇先生从文字考释方面对其中的“鸟飞之歌”进行讨论,本文拟结合相关史实理解三首歌诗所用的譬喻和隐语。

为论述方便,兹引简文如下:

公命穷韦、升琴、奏镛,歌曰:“迟迟兮委委,何徒侩所游,又步里謱謰也。”和歌曰:“湋水兮远望,逆视挞祸。汧兮灖灖,渭兮滔滔。杨柳兮依依,其下之浩浩。此愠之伤痛,是不扞而犹,恸是尚求,怵惕之怍,处吾以休,赖子是救。”乃命升琴,歌于子仪,楚乐和之曰:“鸟飞兮渐永,余何矰以就之。远人兮离宿,君有譖音,余谁使于告之?强弓兮挽其绝也,矰追而及之。莫往兮何以寘音?余畏其忒而不信,余谁使于协之?昔之腊兮余不与,今兹之腊余又不与,施之绩兮而愤之职,任之不成,吾何以祭稷。”

关于三首歌诗的作者,尚存在一些争议。或认为是穆公命乐者所作,或认为是穆公与子仪对歌,或认为三首歌诗皆出于穆公。结合传世文献,我们认为歌诗为穆公命乐者所作的可能性较小。先秦文献中几无乐师在重大外交场合作诗的场景。再者,第二首歌诗是“和歌”,当是两人相对而歌,有问有答。所以上一首歌诗是问句的形式,而第二首歌诗直陈其事而无问句。第二首歌诗中还出现了“赖子是救”一句,若是穆公对子仪所歌,于情于理不合。

此外,歌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史实相对应。《子仪》中歌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存在一些问题。李学勤先生在《有关春秋史事的清华简五种综述》中,通过《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厉公命吕相绝秦书和宋代发现的秦惠文王时的‘诅楚文两则材料证明与穆公结盟的是楚成王,从而指出:“《子仪》中穆公送子仪这件事,只能在穆公三十三年四月殽之戰到三十四年十月之间,是没有疑问的。”[1]而赵平安先生《秦穆公放归子仪考》则提出:“从《子仪》简文看,比较明显,秦穆公放归子仪的时间是殽之战后的第七年,即秦穆公三十九年,楚穆王五年,公元前621年。”[2]两位先生在秦穆公放归子仪的时间判断上,差异是明显的。笔者认为,清华简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存有矛盾,《子仪》中所载殽之战后七年作为孤证,不可遽然为学界所采信。从简文的上下文来看,《子仪》所载的仍应是秦穆公放归子仪时的场景,而具体的放归年份有待考证。

地点方面,简文中提到,穆公见申公子仪于“会”。整理者注:“会,秦国地名。”而下文歌诗中提到“湋水兮远望”,整理者注:“湋,水名。源出陕西凤翔县西北雍山下,东南流经岐山、扶风入渭水。《汉书·沟洫志》‘湋渠引诸川,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湋音韦,水出韦谷。”[3]由“湋水兮远望”可知,穆公与子仪会面的地点距湋水较远。综合言之,歌诗创作于殽之战后,穆公设礼宴招待子仪之时。从简文来看,“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以见楚子仪于杏会。”秦穆公以休养生息所得之车、徒见申公子仪。礼节之隆,毋需多言。是以措辞务求庄重、谨慎,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第一首歌诗是穆公对子仪所唱,第二首是子仪的和歌,第三首则是秦穆公再对子仪所唱。

《子仪》中的歌诗,除了字面意义以外,还是用譬喻和隐语,蕴含着丰富的暗示含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在第二首歌诗中有“逆视挞祸”一句,不言何方行挞伐之事,也不提谁遭此祸患。隐曲至此,实是子仪暗指晋军以挞伐迎接反国之秦军。因不便之言穆公败事,故委婉曲折言之。子仪曾被羁押于秦,且曾有探查秦国国情的间谍行为,被秦国遣出。此番临时充当行人,是因穆公欲与楚求和而释放子仪,故子仪言“赖子是救”,也因此在穆公面前对答歌诗字字谨慎。

秦国方败,百废待兴,穆公戒惧痛省,迫切希望与楚结盟,挽回败势。故第三首歌诗中穆公以“鸟飞兮渐永,余何矰以就之”这一弋射意象来表示自己渐远的王霸理想。以弋射喻制霸诸侯的用例还见于《史记·楚世家》:“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归雁之上者……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故秦、魏、燕、赵者,鶀雁也;齐、鲁、韩、卫者,青首也;驺、费、郯、邳者,罗鸗也。”[4]另外,弋射时常与收获联系在一起,如河南南阳靳岗村汉墓画像石、成都市郊出土的汉画像砖上都有弋射收获的场景。获喻丰收,也喻俘获。《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齧。”[5]足见弋射与穆公政治追求之间的关系。此处是以飞鸟喻穆公的王霸理想,鸟渐飞渐远,我怎么才能用矰射中它?此处的鸟也可能实指秦楚结盟一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子仪》中的三首歌诗多用隐语,是由子仪曾为秦国阶下囚及秦国此番战败的特殊语境决定的。二人用暗示性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言辞的真正含义,其目的是表达各自的政治诉求。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有关春秋史事的清华简五种综述[J].文物,2016(03):79-83+97.

[2]赵平安.秦穆公放归子仪考[A].第五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6:195-201.

[3]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M].上海:中西书局,2016:132.

[4]【汉】司马迁.史記 第5册 卷31-42[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689.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3):1140.

猜你喜欢
隐语歌诗
张桂光录商承祚句
康有为“复辟密札”中隐语之探考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变革抑或回归: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从鲍勃·迪伦凭“歌诗艺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谈起
淳于髡:我的“隐语”你懂吗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全球邮轮继续开往中国 歌诗达要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
隐语识歹人
论中古谐谑小说中的隐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