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之“文心”

2018-07-28 07:23陆玉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温柔敦厚文心论语

摘 要:《论语》,一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凡20篇492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堪称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经典何以成为经典?按照孔子对文与质的阐释,如果我们称文章的外在辞采为“文”,内在文心为“质”,那么《论语》确实做到了“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于是整部书也都散发出一股温柔敦厚的况味。“为文贵乎其用心”,温柔敦厚的文心正是这部书得以辉映千春的一个重大原因。

关键词:论语;孔子;温柔敦厚;文心

作者简介:陆玉,女,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本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首先就艺术技巧来看,《论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我国古代议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思维表达方式——客观的经验性的陈述方式;为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提供了通过人物的某些外在特征来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的早期范本;开辟了通过人物一系列活动、情节来塑造完整艺术形象的先河[1]。但真正支撑它历经几千年的时光淘洗始终屹立在文学经典领域之上的,应该是其“文心”。

参考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阐释的:“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论语》的文心便在其“温柔敦厚,尽善尽美”。对比同为诸子百家的《韩非子》、《庄子》之类的言辞锋锐、引类譬喻、说理论证纵横捭阖,《论语》没有密不透风的脉络体系,也不试图要在言语和想法上收服你,它只是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语的合集,透过那些或长或短的对话和独白,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的或嗔,或怒,或莞尔,或严肃。不需要耳提面命,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就像一股涓涓细流,徐徐导人,循循诱人,自然而然地实现仁爱思想的浸润。

既然《论语》的可贵在其文心,而《论语》又是对孔子言行的记载,那么说《论语》其实就是说孔子,所有的温柔敦厚、尽善尽美,都通过孔子这个灵魂人物体现出来。

他洋洋自得,“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

他恬然自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他灰头土脸,与弟子走失之后“累累若丧家之犬”;

他气急败坏,骂白天睡觉的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他有时耍点小滑头,“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他还热爱运动,“孔子弋不射宿。”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他绝不是大众固有印象中的、后世塑像所呈现出的那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模样。相反,他时常走投无路、人生多是失意碰壁,弟子们会质疑顶撞他,就连路边的农夫,也嘲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没有威严,倒是时常威严扫地。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还是继续笑着,和弟子们“互怼”着,在列国之间游走着……,他从来不在乎个人的得失荣辱,就像他的个人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很伟大,又很普通。普通在和常人无异的喜怒哀乐,伟大在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所有人都选择顺流而下,而他偏要逆流而上,想要以一人之力维护已然崩坏的社会秩序,恢复“郁郁乎文哉”的礼乐盛世。为此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人乏力就培养弟子三千一起奔走,再不可行就退而修书讲学以文化人。明知道结局,仍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淮南子·人间训》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賓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夫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所谓“君子不器”,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于逆境之中尚能谈笑风生,屡遭挫折仍赤心不改,包容外界对自己所有的嘲讽和打击,这便是孔子的“温柔敦厚”之心,也是《论语》感人至深的“文心”所在。

注释:

[1]单承彬.论语的文学史意义[J].齐鲁学刊,1997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58年.

[2]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温柔敦厚文心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陈子龙论“温柔敦厚”——兼论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如何读懂《论语》?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沈德潜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