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表现

2018-07-28 07:08于文婷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空间感空间结构山水画

摘 要: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表现也正是在中国人自己的实践中,在不断地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作者的创作思维的同时,而出现的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以一种非常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呈现出对世界观的表达,创造出在诗意空间中对独特的生命体验的抒发,并且承载着人们的情感。

一、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的含义

中国山水画由景和地组成。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将山水画家们的知识沉淀、生产环境、成长经历、及其精神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山水画中,山水的含义与内涵非常宽泛,仔细斟酌中国山水画,就会发现其“可居、可望、可行、可游”,并且体现在不断流动和变化的宇宙。观赏者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精神通过画家描绘的佳境排序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山水画相较于人物画出现的晚一些,探究发现,这主要是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的问题。由于人物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有限,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中大部分是没有背景的,并且人物容易得到合理的安排。相较于古代人物画,中国传统山水画则是景深万里之遥,通过合理的比例来处理山水景物所占有的空间,绘成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景物,在物质世界中一切都是立体的,空间是一种立体存在的形式,通过近大遠小、近实远虚的手法,来加强画面中空间感的表现。在中国山水画构成的其中一种要素和形式表现的其中一种技法是空间感的营造,也是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审美的基本要求。

二、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

1、透视法表现画面空间

中国传统山水画采用的是三点透视法,以视点的游动为基础形成一种画面空间,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法能够更大更广的表现在画面的场面上,能够更加自由的处理画面结构。例如《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例如: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深远浅、近实远虚等都是与焦点透视法有相似处的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下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郭熙的三远法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的不间断地移动的一种游动视点透视观察法。中国山水画中的透视与意境的联系密不可分,三远法与西方的透视法并不相同,三远法构成的艺术空间是诗意性的,而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作者是表现自己的胸中逸气,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并且对于再现自然景物也是不强调非常逼真的写实,渐渐的形成具有特色的写意性的山水画。

2、留白发表现画面空间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留白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留白不但能够将画面的色彩关系协调好,达到平稳过渡的层次、前景与后景协调均匀,而且能够在空间产生一种距离感,为画面营造出一种动感和韵律。“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了一种空间意识,并不是简单的空间结构问题,更是体现了一种意境。

古代元四家之一--倪瓒,他的山水画中,运用他著名的三段式构图,利用空白分割上下关系。在《六君子图》中,作者将上段分为天空与远山,下端分为近景中的树林山石,近景的下端是空白,中段则被分为大片的空白水面,整幅画面在这样的分割下,实景不但产生了空白,更加产生了一种实景。如黄宾虹说:“守黑方知白可贵。空白他并不代表“空”,不落墨并不代表无,他是一种因心而造景,是一种空灵的景。空白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为画中流行的“气”,即谢赫六法所说的“气韵”。”将画面中的空白的形状和大小处理好,能够使画面恰到好处的出现空间感,并且能够引起观众的无尽的联想和产生共鸣。

3、重叠关系表现画面空间

山水画中作者在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时会通过画面的深度关系来处理,通过层层推进造成的山峦造成深度的空间。物象的前后空间关系运用重叠关系来表现,这种重叠关系在空间表现中最自由。《匡庐图》中,作者荆浩都是以大山脊中包含小山脊来表现每一个山峦。在画面中,空间关系没有微妙的明暗对比,色彩也没有清晰的关系,只是通过前后重叠关系与形体大小来表现。石涛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结构总结为:“三叠两段”。“三叠者:一层地、两层树、三层山”。“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用云来把画面分为两段。”南宋画家韩拙说:“凡画全景者,山重叠负压,咫尺重深,以近次远,或由下增叠,分布相辅,以卑此尊,各有顺序。”董其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

4、对比法表现画面空间

意境是在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空灵境界,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将意境分为虚实两个部分,就像意与象、情与景、心与物、身与形等。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表述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我们画面的空间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在浓淡虚实的映衬对比,包括干湿、浓淡、明暗、大小、疏密对比等。这些对比手法是表现空间层次感、拉开景色距离远近的重要方法。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常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并且根据主体与画面的需要,在自然的基本规律下合理运用,例如:在中景中的景物小一些,颜色减淡,在近景中的景物要大一些,颜色加深,通过这样的对比手法拉开了画面的远近距离;在山脚的景物画的小一些,则山体会显得高耸,这些对比手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些对比方法在恰当的时候使用会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水则虚化,山若实写,树若具体,云则提空,实处间之以虚,深处敷之以淡。在这些实与虚、浓与淡等的对比下,作者笔下的所有自然形象,都呈现出诗意的盎然与无穷的境界。

三、总结

中国传统山水画重写意,画面空间关系体现在笔墨的轻重、浓淡、疏密。空间的表现在山水画中的价值不单单是一种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还要在自然规律下与人们观察透视规律下进行表现。

作者简介

姓名:于文婷,性别:女,籍贯: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单位(学校):大连工业大学,职称:无,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空间感空间结构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冥想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点、线、面构成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程灿山水画作品
谈装潢设计中的版式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