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传统中国母亲的身份危机

2018-07-28 07:08陈竹泓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喜福会

摘 要:随着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华裔作家在文坛涌现,他们开始赢得来自主流社会的认可。有着多文化背景的华裔作家更倾向立足于美国人的身份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渊源。与此同时,他们常常在作品中反应对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的认同。

谭恩美是其中代表新的作家。在她的成名作《喜福会》中,谭恩美探讨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时刻,并且更加深入考虑少数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

本篇论文主要利用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了《喜福会》中母亲们所出现的身份危机,并试图分析出现此类危机的根由。

关键词:身份危机;母女关系;喜福会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定义身份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独特的性格、感觉或者信念”。从此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身份这个概念引用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归属于一个确切的种族之中。当身份出现危机时,自我的身份就成了怀疑的问题,在《喜福会》中就大量出现这种身份的碰撞。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中国母亲、美国女儿们所产生的身份焦虑及原因

小说中的中国母亲们是第一代美国移民,因此她们的思想观念还是传统中国式的,但是母亲们的这种中国意识却给她们在美国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首先,她们中式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们眼中被视为美国社会的局外人。其次,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她们由于已经接受一个文明的洗礼,所以对美国文化的接受与融入程度并不高。但是,当她们数年后回中国探亲时,她们又会感受到有中国本土社会的隔绝,也不能很好地再融入到其中。因此她们被两边的文化都边缘化。

在西方人的视野中,这些来自中国的母亲们就是他者。她们信仰的是传统中国神话。在中国文化里,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与人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李素媛认为安美“是木命:总是小心听从别人的观点,鲜少有自己独特的意识”(Tan 31),书中素媛对人的五行的猜测,也证实了素媛思想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素媛的女儿,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对素媛所信仰的中国神话是持怀疑态度的。她的女儿从一本心理学书上借用一些观点来证实母亲的信仰既不科学也不能被接受,她认为母亲这种信念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不符合美国主流基督教的信仰观。

母亲在社会中失去他们的话语权,这反映在他们的他者。根据萨义德在《东方主义》写到 "很少看到也没有看过:他们被看穿了,分析了不是作为公民,甚至是人"。因为移民的中国母亲来自中国,他们的血液中有东方主义的神秘感。因此,他们的女儿不可避免地倾向于表现出对母亲的偏见,并将其冻结为落后。而且中国母亲只能使用简单的英语,这成为她们沟通的障碍,特别是与他们的女儿。因此,他们变得难以置信,被他们的女儿忽视。他们在美国社会成为“特殊人”。当他们失去话语权的时候,母亲们会看到"女儿们在她们说中文的时候露出不耐烦地神情儿,而且认为她们讲的词不成句的英语显得很愚蠢”(谭 40)。母亲们不仅担心自己的女儿不会说中文,而且还害怕她们所带有的中国特色文化在下一代人身上消失。

由于失去了他们的文化身份,在美国的中国母亲被西方孤立和统治。正如赛义德所说的,西方与我们的东方打交道 是"通过发表声明,授权它的观点,教育,稳定,统治:简而言之,东方主义成为一种带有西方风格的主导,重构和握有统治权的东方 "(萨义德,《东方主义》3)。换言之,西方曾经把东方视为附属他者。

从对华裔母亲的身份危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移民母亲困境的原因已经表现在对身份危机的描述上。第一个原因就是她们在美国社会的他者地位。第二个原因是,母亲原有的中国身份成为被美国社会所接受的障碍。众所周知,整个社会的主流是稳定而又普遍的存在,所以少数族裔的文化理念及身份是不太容易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在莉娜的白人父亲眼中,他从中国的悲惨境况中拯救了莺莺。"我父亲自豪地在移民报上给她取名:" 贝蒂圣克莱尔,而不是她在中国的名字--顾莺。然后连出生连出生年份也写错了,是1916 而不是1914年。因此,随着一支钢笔的扫过,我的母亲失去了她的名字,变成了龙而不是老虎 "(谭 104)。从描写上看,当她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莺莺的中国身份被抹去了。

通过对小说中母亲在美国与中国不同境遇观念的分析,揭示了母亲困境的原因,她们一方面割舍不掉在中国学习的传统文化和相关思想,并深深受这些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移民的她们应当融入移民国,而原有的思想观念显然成为一种阻碍力量。因此,针对那些移民母亲出现的身份危机,在美国的中国母亲应该尝试改变他们的纯中国人的观念,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去,因此才能有一个新的类型的混合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Adams,Bella.Amy Tan.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5.Print.

[2]Ling,Amy.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s of Chinese Ancestry.New York:Pergamon Press Inc.,1990.Print.

[3]Said Edward W.Orientalism New York:Vintage,1979,Print.---.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Vintage,1993.Print.

[4]程愛民.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程爱民.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3):86-92.

[6]胡亚敏.当今移民的新角色---论《喜福会》中华裔对其文化身份的新认知[J].外国文学.2001,(3):73-76.

[7]张瑞华.对谭恩美作品的文化思考[J].辽宁师大学报.2001,24(6):77-81.

作者简介

陈竹泓(1994.05-),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现就读于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喜福会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观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流散的颜色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