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2018-07-28 07:08胡立芹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人画山水画

摘 要: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山水画既不同于文人画也不同于山水画,是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画派。它发端于唐,成熟于宋元,在此之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 流,影响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并成为有别于西方绘画的艺术瑰宝。文人山水画 存在的千年里一直以它独特的美征服着世人。

关键词:文人山水画;文人画;山水画;独特美

一、诗书画印的多元之美

在中国绘画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一幅画不仅仅是只由图画组成,还包括诗歌、书法、印章的运用,这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中国式特色!“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王维的诗画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510诗与画的结合在王维那里是那么自然和谐。传为王维所画的《江山雪霁卷》,看了之后,便自然地讓人联想到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句诗。而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处 处透着画境。不仅如此,文人墨客还发展出一种新形式,在画上题诗。但诗不是多余之诗,它是文人山水画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形式,是一种独特的韵味。只是,过犹不及,题诗发展到最后,一幅好画在众人手中流传,人人在上赋诗一首,导致整幅画被诗塞满,不管那诗怎么样,都是破坏了画原来的美感。

文人山水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将书法的艺术巧妙地运用到了绘画艺术中,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书法的线的艺术在绘画领域自由的运用,以致赵孟 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书法对文人山水画的影响。书法的线条在文人山水画中变为线的艺术,变成“有意味的形式”,变成文人山水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再只具有单纯的结构美,形式美,它在这线条构造间传达出文人的情感,是美的形式。在文人山水画上盖上鲜红红的印章不但不会破坏画的美感,反而能增强其艺术美感和感染力。印章作为文人山水画的组成部分,运用篆刻的语言更好地表现出了文人山水画的意境和画家的主观情感。试想在清淡肃静的水墨间盖上一枚红红的印章,是多么的鲜艳夺目。诗书画印四位一体赋予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而 这独特的美被历代文人画家所称颂!

二、不同于西方的意境之美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独立于世界绘画的一个特殊的存在,它 的发展脉络,它的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但绝不会因为不 同而有高下之分,他们是各有各的美。但是正如毕加索对中国 艺术的偏爱一样,笔者个人也对中国文人山水画情有独钟,它 的“不施粉黛”,它的笔墨晕染都深深吸引着笔者。中国文人山 水画的画法不同于西方绘画,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关于透 视的看法,并由此引发出文人们对写实与写意的选择。西方近几百年在绘画史上的最引以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创造了透视法,尤其是焦点透视,西方画家乔托的《三位一体》是焦点透视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达·芬奇对焦点透视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他的《最后的晚餐》可说是运用焦点透视达到了极致。西方的绘画家们认为透视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到绘画艺术的真理,因此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而对焦点透视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绘画写实的追求,两者相辅相成。

而中国文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一开始便致力于通过写意来表达心境,这反映在绘画中,成就了独特的文人山水画。为了能更好地表达心境,中国文人不可能像西方人一样选择焦点透视,他们创造了另一种为中国人所独有的“透视”——散点透视。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三远论其实便是对散点透视的运用,正因为中国文人对此的熟练运用,使得中国文人山水画可以在方寸间描绘出千山万水而不必担心尺寸,可以使文人尽情抒写胸中逸气而不必担心是否会不真实。文人山水画虽然在方寸间便可将山川画尽,但是欣赏者在观赏时并不会觉得画面不真实,反而会赞其惟妙惟肖,因为画作重意不重形,所以在中国文人山水画中散点透视与写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物我同一的移情之美

文人山水画历来有“师古人”还是“师造化”的争论,各 家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两者都该兼顾,但是更应强调师造化。因为这里的师造化不仅是到自然中去,还要将自然绘成画来表达 文人画家的情感心境,即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正符合文人 山水画的核心内涵。文人山水画的产生,发展,兴盛都离不开八个字,而这八个字的同义词正是“气韵生动”、“迁想妙得”。文人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正是在此: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水即 是我,我即是水。山水即是画,画便是山水,人与自然融为一 体,创造出美的文人山水画来。笔下的山水,既是实景,也是自我心境,是画家的胸中沟壑成就了笔下的山水景物。如果运用西方心理学上的定义进行解释的话,那就是“移情说”。我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对“移情说”做过通俗的解释:“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 西看作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 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简言之,移情就是主客同一,物我同一。“正是这种与灵山秀水心心相印的境界,使画家不仅超脱了现实生活的不如人意,也超脱了生命的有限性,在完美的艺术世界获得了不朽的再生。”可以说,正是在“外师造化,中心得源”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构成了中国文人山水画区别于世界其他画种的最鲜明的特点与魅力。

文人山水画从魏晋至此已经起起伏伏的发展了千年,在这 千年里它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增加厚度与深度,但 是有一点一直没变,那就是文人山水画中独特之美!总之,中国的文人山水画是有别于西方绘画的艺术瑰宝,它那独特的美在绘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散发着璀璨的光辉。并且文人山水画一直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这说明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魅力,笔者相信它必将在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51-538.

[2]周伟.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9.

[3]付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

[4]杨成寅.宋代卷-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M].武汉:湖北美术出 版社,2009:89.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97.

[6]王胜军.中国文人山水画艺术风格简论[J],中州学刊,2009(05):298.

作者简介

胡立芹,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人画山水画
以现象学“本质还原”方法重新审视文人画理论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文人画”里写春秋
纸巾山水画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文人画意境的探析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