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历史的乡土化叙述:评刘湘如小说《美人坡》

2018-07-28 07:08周敏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饥荒

周敏

摘 要:皖籍作家刘湘如的小说《美人坡》,上卷由描写主人公的人生遭际,对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做出个人化的反思。下卷则借由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及婚姻变故,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混乱和迷失。

关键词:饥荒;文革;混乱;迷失

作为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总是对自己出生前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那场惨烈的大饥荒以及随后几年的“文化大革命”怀着好奇。尽管老辈人在言语间常常提起,听来却总是犹如隔着一层帐幔般不真切。于是有了想象,可想象的翅膀每每因为经历的空缺而无枝可依。当然从众多相关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也得了些印象,不过这些印象都属于自己足迹不至的他乡远地,因而对自己家乡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越发想要了解。

这个岁末的一个冬日,我坐下来,心里很安定。因为有一本书,确切地说,是一本小说,解答了我心里的悬疑。这本以作者出生地及以后生活环境为写作背景的书,名字叫《美人坡》,创作者刘湘如,皖籍作家,出生于肥东。和我这个小辈有同乡之谊。

读大学后我就不常回老家了,十年来有意无意地几乎不怎么说家乡话了。而翻开这部小说,我相信所有的肥东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最熟悉最钟爱的声音。就像是晴好的冬阳下听老外婆用纯正的乡音絮叨,那感觉厚实而温暖。

方言的大面积使用不能不说是《美人坡》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既然“方言介入有助于地方特色”,那么小说中浓厚的风土人情的呈现,与作家使用的地道且颇具特色的方言显然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此,我常常在读小说的过程中产生回到老家的幻觉。对作家和手中的作品也愈觉亲切。

一、小说一开头就是1960年的一个冬日。巨大的不幸就是在这个夜晚来临的。父亲带辛方生铲回了榆树皮,母亲将榆皮磨成面,做成了元宵丸子。饿肚子已很久的父亲“一连吃了三大碗,连汤带水”。深夜时分,父亲带着鼓胀的肚皮咽了气——他吃得太多,被生生撑死了。幼小的辛方生承受了失父的打击,又在接下来似乎漫无边际的饥饿日子里受到更为酷烈的伤害。他要救母亲,没有吃的,她会死,像父亲一样。怎么救?走投无路的男孩偷了两个村里共有的山芋种。刚把它们献到母亲跟前,就被随后赶到的民兵抓了起来。他遭到了远非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所能承受的刑罚和毒打,差点丢了性命。持续三年的饥馑,带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但也有无数生命挣扎着活了过来。

这就是作家用他的笔为我们复现出的他亲历的饥荒,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

小说中接下来就写到了那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潮。辛方生先是被这股飓风刮倒了——年仅十八岁的他作为“双料”反革命被关进监狱,在暗无天日里度过了将近半年的光阴。出狱后面对无处不在的“革命”,辛方生不愿再待在老家。他来到了城里,加入一个造反兵团,成了造反派,并且得到重用,成为T派骨干。这时的辛方生“感到幸福、满足”。

这里,小说并没有跟风式地否定和控诉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劫难,因为尽管“文革”是狂热的,有巨大破坏力的,但对当时身份卑微,渴望出人头地如辛方生一般的青年来说却可能是激动人心的。这样的描写,反而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正如学者黄炎所指出的那样,辛方生“作为一个年青人,和所有当时倾情爱国积极向上的人一样,愿意投身于运动中,‘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可以向权威挑战,可以呵斥和指点当权者。”

小说里作者也写到了“文革”的另一面——狂热湮灭理智之后人性之恶的大爆发使无数无辜的人陷入地狱般的深渊。正直宽厚的林士杰老师先是被监禁在学校,受尽折磨。后来又像辛方生一样含冤入狱。美丽时髦的上海知青边艾娜被当成“牛鬼蛇神”受到了令人发指的迫害,差点精神分裂。“文革”十年,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

“文革”已过去了几十年。现在的人们倾向于回避和排斥那个年代,但对于“文革“,有多少人曾认真地反思过——无论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或是未曾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作者在小说中重提过往,是让今天的读者来思考:我们的民族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才能避免那让全体中国人汗颜的大悲剧再次重演?《美人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部深刻的作品。

二、小说的上卷《坡与网》基本上着眼于青年辛方生的人生遭际。他原本是一个渴望学有所长,并以此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青年,却因为屡遭劫难变为一个“内心强烈的自尊与自卑总是交替出现”的人。这种性格使他在无论事业和爱情上都只能“始终在迷惑和失措的困境中纠缠”。而下卷中辛方生的所有行为也因他的性格成为必然。

小说的下卷《人往何处去》着重描写的是“我”(即辛方生)和妻子林丽雅的爱情经历及婚姻变故,并由此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混乱和迷失。小说上卷本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成,到了下卷转换为第一人称,以“我”的感情和身份去直接叙述。作品也不再按时间顺序铺排事件,而是按“我”思想情绪的发展变化来安排叙述的次序,这种布局恰恰映射了下卷中描写的当今时代的浮躁和跳跃。

林丽雅和辛方生是历尽艰难才走到一起的夫妻,本来他们的生活是安宁幸福的,可是在社会上的众多新事物纷纷出现之后,仿佛一夜之间,小家庭的美满一去不返。林丽雅不满于辛方生的枯坐书斋,不满于他对外界变化的迟钝,甚至不满他对自己强烈到过分了的爱,因为此时的爱,已经“被世俗的社会现实重新定义。”物化世界对人的强大的异化,使人们渐渐放弃了精神的追求而投向物质利益的怀抱。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礼崩乐坏”。对此,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用沉重的笔将它暴露于世人面前,痛切地呼唤人性中美与善的复归。

辛方生不愿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个面目全非的世界,他不能不感到彻骨的孤独。在小说的上卷,作为一个青年,他还能拼命去寻求发展自己的道路,还有残存的抗争的意志。下卷中,中年的辛方生努力地妥协,努力地想要适应,却只落得身心俱疲,郁郁寡欢。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城市上空的“乌鸦”,透视出辛方生内心的恐惧和懦怯。那么,他该往何处去呢?

小说最后,辛方生的妻子回到了他身边,他周围因权钱而人格畸变的王艳芳、常春藤等人都被送上了审判台,他的思想也因看破尘世而归隐于禅佛。纵观整部小说,辛方生从一心要走出乡村,摆脱“泥糊腿”的命运到笃信“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走了一段入世后又出世的长路。

作为小说作者最钟爱的人物形象,辛方生的行动和心理是十分真实可信的。诚如文艺理论家李正西所言,“他是那个时代某一社会群体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原因在于作者在塑造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时,并没有将他无原则地美化和拔高,而是“以人性的视角表达出了他的挣扎、迷惘、动摇、尊严、自卑。”这种真实的笔法正反映了作者还原社会生活及人性本真的至真至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社会变革以及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著名文艺评论家方遒正是据此称《美人坡》为一部“醒世之著”。

诚如作者成书后的感言:“年年风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书”,相信《美人坡》这部耗时十年,浸透作者心血的优秀之作必将以它的价值在当代文学史上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2.

刘湘如,李正西.美人坡创作谈.新安晚报[N] .2004-2-1.

许春樵.做人的代价.新安晚报[N] .2004-3-14.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饥荒
高管饥荒经历与企业债务违约
当“饥荒”来临时,拼的不是谁长得好看
当“饥荒”来临时,拼的不是谁长得好看
游戏救国
饥荒是你造成的
游戏救国
游戏救国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非洲四国遭遇70年最严重饥荒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