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8-07-28 07:08腾朝辉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腾朝辉

摘 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类非常冷门的学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比较高的理论基础以及充足的实际操作经验,是一类追求可以实际应用的学科。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却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即具体从事的工作与本学科的学习并无关系,同时就业前景也不是很理想,对此需要找到一条改革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而解除长久以来阻碍国内劳动与社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在调查、研究了几所高校对劳动与社保专业人才的实际教育状况及查阅了高校对于劳动与社保专业人才实行的培养计划后,归纳总结出了劳动与社保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包含社保学,社保基金管理学,劳动法与社保法,社保制度,劳动与社保数据统计与信息管理学等等。同时也辅修了些许经济学内容,并学习了部分与财务,法律,金融相关的知识。

二、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率不高

国内报考劳动与社保专业的学生人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是非常少的,同时国内具有非常多与劳动与社保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但反常的是国内劳动与社保专业的人才在就业方面却不具有太大的优势,甚至出现了就业率非常低的情况。当我们细致分析各所高校对劳动与社保专业学生所实行的教育模式后发现,各所高校虽然为劳动与社保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方向,但不管是国内知名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在具体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更注重于让学生投身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中去,学生在挑选劳动与社保专业时也逐渐形成了固定思想,觉得报考劳动与社保专业的最后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成为国家行政单位的公务人员。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着劳动与社保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二)、专业认可度不高

从现在的社会表现来看,国内行政单位以及社会对劳动与社保专业的认可度很低。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国内劳动与社保专业在就业的整体设计上并未给出明确的方面,进而造成学生在报考这个专业时并未细致、科学地联系自己的实际状况去挑选;第二,在市场上,事企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保专业的理解非常不到位,大部分毕业生在找工作期间发现,企业单位很少在招聘时录用劳动与社保专业的毕业生,学生在工作期间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不适合的情况。劳动与社保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处在不断上升的状态,但实际上可以提供给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又非常有限。这两个部分的原因共同导致了事企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保专业学生的较低认可度。

(三)、就业目标不清晰

依据对各所高校的就业信息的研究表明,各所高校对劳动与社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确立并不一致,大多数高校主要以下列几种培养模式为主。第一类以经济学教育方向为主的教育模式,这种大学在进行教学时注重于劳动经济学的教育;第二类以社会学方向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主要课程包含社保学以及劳动法等内容;第三类以公共管理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类大学注重该专业学生在组织,协调,领导方面的教育;第四类以工科方向为主的教育模式,运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大学相比较而言是非常少的。

(四)、学生自身素养的问题

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一方面,但关键的是对于学生自身素养上的提高,这里所提到的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涵义。既包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包含学生在交流,协作,领导等方面教育。倘若毕业生在校期间可以高效地掌握劳动与社保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可以主动投身到实践工作中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是十分有益的。

(五)、课程结构不健全,系统性不强

因为国内的劳动社保专业是由国外引进的,在国内的发展时间不长,专业课程的设置无法构成完善的体系,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完备的理论知识链。理论知识内容浅显且不合理、展现创造能力的课程非常少等问题,这都无助于开扩学生的眼界,这既无法满足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也無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征出发,明确教学方向,提高教学的质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要在一开始就明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目标,但又不可以固步自封,专业教师应该主动提供相应的引导,让学生破除报考劳动与社保专业就只可以利用报考公务员来展现自身价值的传统理念,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二)、明确专业就业目标

劳动与社保专业学生的培养要顺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个专业的目标应当建立在培育应用型综合管理的人才上。除了培养部分学术型人才外,更需要加大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力度。应用型综合人才的教育目标应当关注于企业单位的某些服务性职位。专业教育的目标应展现学生的从业水平,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稳定之后所具的发展潜力。

(三)、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劳动社保专业学生教育的根本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唯有高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才可以确保学生在找工作时可以占有优势,进而保证可以自己可以获取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对于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问题,要求学生可以了解到现阶段市场经济实际就业形势,主动调节自身的就业目标,依据实际情况对自身能力进行评判,构建“先工作后选择”的理念。在学校上课时期,高校必须增强对马上毕业学生就业理念的引导,对于才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自己的专业水平还不高。唯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可以提高自己在就业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因此,应当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教育,当成推动社保事业发展的基础,进而构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要与供给的良性交流。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要建设起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宝荣.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4,(11).

[2]丁沧海.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

[3]王秀娟,徐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分析[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01-08.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强国背景下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思考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高职学院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的研究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