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大利喜歌剧

2018-07-28 07:08樊雨欣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摘 要:18世纪随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碰撞与融合,启蒙运动的思想者们积极地宣扬理性和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人们以理性为武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在这种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反对意大利正歌剧,“追求自然”的短小音乐喜剧——喜歌剧逐渐流行。本文首先介绍喜歌剧的起源及其特征,通过梳理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探究得出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意大利喜歌剧;女仆做夫人;喜歌剧影响

18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兴盛,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音乐创作都已停滞不前。正歌剧题材僵化,脚本故事均来源于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传记,毫无新意。而人们对阉伶的过度追捧,以及对华丽舞台华彩乐段的“视觉疲劳”,使正歌剧的弊端渐渐显露无遗。正当正歌剧日趋式微之时,欧洲开始出现轻松诙谐、有生活气息的新型歌剧即喜歌剧。本文首先介绍喜歌剧的起源及其特征,通过梳理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探究出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与意义。

一、喜歌剧的诞生与特征

18世纪随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碰撞与融合,启蒙运动的思想者们积极地宣扬理性和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人们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宣扬“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政权。在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反对意大利正歌剧,追求“自然”的短小音乐喜剧——喜歌剧便开始流行起来。

喜歌剧与正歌剧相对,以自然清新和轻松愉悦的手法,顺应了启蒙运动对艺术的追求——“返回自然”,主要流行于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的国家。意大利喜歌剧角色不多,一般6个左右,重视男低音,终场采用重唱,常有讽刺性。脚本也多采用现实生活的题材,甚至经常用到方言。而意大利喜歌剧最明显的特点是,咏叹调简单悦耳,也用宣叙调,从首到尾演唱。

二、喜歌剧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是意大利喜歌剧最为著名的作曲家。1733年8月28日,佩尔戈莱西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时,加上一个短小的幕间剧《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1733),将机智的女主角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生动有趣。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

《女仆做夫人》是一部十分诙谐生动的喜歌剧。剧情如下:女管家赛尔皮娜(Serpina)十分想做乌贝托的夫人,因此设套说自己马上要嫁人因此需要辞职。乌贝托(Uberto)内心斗争许久,发现十分喜欢塞尔皮娜的精明能干,最后将赛尔皮娜娶为妻子。全剧一共只有二幕,仅三个角色,分为8个段落。其中男女主角负责演唱,仆人韦斯蓬(Verspon)则是哑角。背景音乐使用小型弦乐队,音乐旋律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随男女主角不断变化的情绪产生不同的乐思,包括一首意大利式序曲,五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及两首二重唱。这部歌剧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典型,宣叙调采用清宣叙调,咏叹调和二重唱则俏皮、轻松;乌贝托的音乐唱段更是喜歌剧男低音(basso buffa)的典范。《女仆做夫人》作为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品,故事生动而紧凑,且更加贴近生活,与正歌剧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意大利,除了佩尔戈莱西是喜歌剧的代表作曲家,还有一位作曲家尼古拉·皮吉尼(l728-1800年)。皮吉尼音乐世家出身,毕业于著名的圣奥诺夫廖音乐学院,一生曾创作了140多部喜歌剧和歌剧。他的喜歌剧代表作《恶作剧的女人》(1754年)奠定了他在意大利喜歌剧史上的地位。1760年,在那不勒斯上演的喜歌剧《好女儿》,让皮吉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好女儿》十分注重音乐抒情,女主角契金娜的咏叹调是皮吉尼抒情喜歌剧的代表作品。1776年,他前往法国巴黎担任玛丽·安东内特王后的声乐教师。

意大利还有一位受格鲁克影响的作曲家安东尼奥·马里亚·加斯帕罗·萨基尼(1730-1786年)。他的成名作是《为爱情装疯》(1765年)、《爱情岛》(1766年),《俄狄浦斯在科隆》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梅尼科·奇马罗萨(1749-1801年),18世纪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奇马罗萨名扬欧洲的是他的歌剧《伯爵的诡秘》,他不仅做过女皇捷卡叶琳娜二世的御用作曲家,还曾任奥地利利奥波德二世的宫廷乐长,他的代表作品是喜歌剧《秘婚记》(1792年)。

18世纪末,喜歌剧的发展日渐成熟,这个时期意大利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乔瓦尼·帕伊谢洛(1740-1816年)。早期他主要从事清唱剧等宗教音乐的创作。1763年起,开始转为创作喜歌剧。《女学生》是乔瓦尼·帕伊谢洛的第一部喜歌剧,此后他在意大利各地上演了大量的喜歌剧,代表作品是由博马舍小说改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要早于我们所熟知的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很多年。

三、喜歌剧的影响与意义

古典主义的许多风格特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前几十年的意大利歌剧,包括喜歌剧的产生和正歌剧的改革,因为喜歌剧的传统压力较轻,所以他比正歌剧更能接受革新。喜歌剧短小精炼,题材源于现实生活,表现的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多使用本民族方言,音乐活泼俏皮、轻松诙谐,意图通过幽默、讽刺等表现形式起到对人们的启迪与教化。

意大利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对当时歌剧界的冲击和对后世歌剧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喜歌剧的产生拯救了当时意大利歌剧的衰败,给歌剧体裁注人了强力的新鲜血液,18世纪音乐从此开始走向世俗化。喜歌剧挑战了歌剧传统的审美意识,大大体现了启蒙运动 “天赋人权”等的自由平等思想,对18世纪后如莫扎特等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与启迪。更为可贵的是,它的產生预示着欧洲音乐走向民族化与大众化,喜歌剧是欧洲乃至世界歌剧史上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50-56.

[2]浅谈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产生原因[J].李明辉.同行.2016(06).

[3]杨苗,刘明健.十九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文化内涵及其特征[J].黄河之声,2010,(10):16-17.

[4]李立平.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与“喜歌剧论战”[J].艺术教育,2014,(06):90-91.

[5]张昊.佩尔戈莱西的《女仆作夫人》与意大利喜歌剧[J].歌海,2009,(03):55-56.

[6]杨苗.十九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经典唱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7]田梦.论多尼采蒂意大利喜歌剧的创作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樊雨欣(1994—),女,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视唱练耳研究方向在读硕士。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