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词中的梦意象

2018-07-28 07:08关桂芝肖娜杨璐瑗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桂芝 肖娜 杨璐瑗

摘 要:纳兰性德作为“国初第一词人”,他的词哀感顽艳,别具特色。意象是诗词意境的基础,纳兰词独特的意境风格与他意象的选取与使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纳兰词中有很多意象使用得比较频繁,梦意象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以纳兰词中出现的“梦” 的意象为探究对象,探究纳兰性德不同词作中梦意象的不同内涵,以及梦意象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频频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纳兰词;梦意象;原因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他喜欢作词,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改名为《饮水集》,后来有人将其编辑在一起,名为《纳兰词》。梁启超评价他的词作“容若小词,直追李主”。纳兰词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在于他独到的词风意境,意象是意境的基础,他构建的一些意象更是别具一格。梦意象是纳兰性德使用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349篇词中写到“梦”字的就有108篇,将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不同篇目里,它们的内涵思想也是不同的,纳兰性德在他的词中,以梦喻景,以梦怀人,以梦追古,以梦思乡,以梦哀己。他的种种情思都化作一个个的梦在他的笔下展现出来。

一、纳兰词中不同的梦意象

在纳兰词中,他以梦喻景。梦给人都是虚幻、朦胧的美感,在写一些美好事物时,以梦来进行描绘,会让人产生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奇妙感觉。纳兰词就有这样的比喻,游历江南时,无锡梁溪如诗如画的美景映入纳兰眼中,让他惊诧,于是在《梦江南》中问道“还似梦游非”,这一问,短短五字抒发了他当时如梦如幻的心理感受,也赞赏了梁溪如梦境一般的美景。

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在他的一生里有不少在他生命里留下厚厚印迹的人,他常在午夜梦回中想起他们。他常常以梦怀人,怀的最多的是他的妻子。纳兰的第一任妻子是清朝封疆大吏卢兴祖的女儿卢氏。名门大家对后代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视,卢氏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养,所以自是一派大家闺秀风范。十八岁那年,她与纳兰性德结为夫妻。两人喜结连理,卢氏聪慧贤良,二人也十分恩爱,“笑卷青山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些词句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写照。但幸福时光没持续多久,婚后才三年,卢氏就因难产而离世,这对纳兰性德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所以在之后的很多年里,纳兰性德常常怀念她,写了许多悼亡她的诗,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时隔三年,妻子与纳兰魂梦相随,这是梦,还是当初的生离死别是梦,分不清,辨不明,只有无处可诉的孤独是真实地充斥在身边。

纳兰性德的词中,有不少怀古之作。历史兴衰,朝代更换,千古风流人物也被历史浪潮匆匆淘刷,这些纳兰性德看在眼里,心中也感慨无限。这些感慨都借由他的梦抒发出来。纳兰性德在随康熙游历宝珠洞时,他登高远眺,写下了“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这首《宝珠洞》道出了风云变幻的历史于此全都消逝无痕,只留下“一道炊烟,三分梦雨”。雨如梦,一切皆如梦。在《蝶恋花》里,“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古今”,往事如梦,缥缈虚幻,竟被这西风一吹便散,这一吹即散的就是古今,古往今来的人与事合在梦里,飘荡在梦里。

纳兰性德多次随康熙出巡。当他离家在外的时候他也分外想念家乡,多少个孤枕的夜里,他梦到自己的家。一首《长相思》 道出了纳兰性德满腔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山一程,水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身还未远离,心已经开始牵挂家乡。《菩萨蛮》中“秋梦不归家”,梦里也不曾归家,这一夜,一盏残灯相伴,朦胧中,是灯花落,还是泪落,无限乡愁化入梦里,难言难说。

纳兰性德一生颇多失意,自幼多病,长大后感情仕途也是颇多不顺。对于这样的一生,他怜悯感惜,他内心矛盾复杂,但又无力化解,百感交集,也难以用语言和文字简单诉说,却又终日萦绕在怀,对自己的感慨哀叹,都只能用梦来排遣。在《采桑子》中,他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醒与醉都无所事事,借酒难以消愁,苦闷难以逃脱,只有借梦来暂时逃避。

二、梦意象频现原因

首先,梦这个意象本身就喻含丰富。梦是对无意识真实状态的自我的一种描述。梦具有满足性、宽慰性、不由自主性等特點。弗洛伊德曾在《梦的解析》中对梦作出了这样的阐释,“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梦是是普遍常见的,所以它也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中国在很久以前就会对梦进行占卜和阐释,在文学作品中,梦也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纳兰性德的人生历程也影响了他对“梦” 意象的选取。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容若的父亲明珠,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官僚,而对于身边人的情感需求,他是顾及不到的。纳兰性德却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这样一个纯情之人,生在这样的家庭,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痛苦矛盾的。他与康熙是表兄弟,这样亲近的关系,但康熙却并未在仕途上过多提携纳兰,康熙十二年,纳兰在会试中取得贡生的资格,因病没有参加殿试,耽搁三年后再参加殿试他成功了,但等了一年才任命他为三等侍卫,这个看似荣耀的职位并未让他开心,这个相当于皇帝的随身秘书的职位与他的理想南辕北辙。父子矛盾,君臣矛盾,爱情的早夭,这些都在他心上留下道道伤痕,伤深难愈。加上他常年生病,这些都造成了他比较伤感的性格,也是他意象选择的关键性因素。他比常人更敏感多思,对待人生也有自己的独到感悟。情绪是需要宣泄与抒发的,梦作为一种安抚和寄托,梦能无限容纳他所有难以言说的情绪,成为他“我是人间惆怅客”的个人最真切的表白。

花间词的婉约词风影响了纳兰性德“梦”意象的选择。纳兰性德一生钟爱《花间集》,其词作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花间词风的熏染。花间词里常出现的百感交集的情感等对纳兰性德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花间词讲究幽深迷离的意境,在纳兰性德的词中也有体现。而虚幻缥缈的梦意象是很容易营造这样的意境,抒发纳兰性德的百感交集。梦是最符合他的心理个性的意象,也是最适合他抒发情感的意象。

选取“梦”意象也与他受佛老哲学的影响有关。纳兰性德曾告诉严绳孙:“弟今于闲中,留心老子。”此外他自号为楞伽山人。楞伽是佛家主要经籍的名称。梁佩兰在给他的挽诗中提到:“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几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这就说明了纳兰性德取楞伽为号的深意。由此可以看出,纳兰深受佛老哲学的影响。他还曾在《雨霁赋》中提到:“观我生之消息,任天运之卷舒。”这表明了他乐天知命,无竞无争的人生态度。这是在他历经坎坷之后总结的人生感悟。但时代不同,出身不同,纳兰性德不能像庄周一样选择隐世逃避,他只能默默承受,艰难地挣扎于困顿中。在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下,总纳兰性德看待世间万物,看待自己的一生,皆觉如梦一场。提笔言说,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梦。

“梦”作为纳兰词意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纳兰词幽深的词风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梦”在纳兰性德的笔下,营造出凄凉、悲苦的意境,容纳他错综复杂的情感,抒发他那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纳兰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杨雨.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4][奥]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李庆霞.论花间词风对纳兰性德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40(02):38-40.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