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喜剧与悲剧的对立统一

2018-07-28 07:08何艳玲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堂吉诃德行径骑士

何艳玲

从阅读的感受来说,堂吉诃德荒诞不羁的行径,时常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桥段,我们故将《堂吉诃德》定为一部喜剧。但如若将读者置于感性与理性的两个对立面去分析堂吉诃德。那么,从理性客观的角度,便可将他的行为看作单纯的喜剧;而从读者自身的经历,感性的角度看待他的行为,往往掺杂着复杂的悲剧效果。它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巧妙结合使得他在文坛经久不衰。

一、喜剧效果从何而来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沉迷于骑士小说中“魔术呀、比武呀、打仗呀、挑战呀、创伤呀、调情呀等等荒诞无稽的事”无法自拔,以至于后来他不再满足于阅读小说,而开始摹仿骑士小说中的骑士,决定要像骑士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样闯荡天涯、锄强扶弱、济世救民。

一位年过半百、瘦骨嶙峋的老头,想要成为行侠仗义、战无不胜的骑士,凑齐了一套锈迹斑斑的盔甲,买了一匹瘦马当坐骑,认为它是难得的骏马,还花了整整四天为它想了一个高贵而响亮的名字。而后,因为骑士还应有一个意中人,于是他选定附近名叫罗任索的农村姑娘为自己的意中人,命名为杜尔西内娅并奉为公主,将这个“身子粗粗壮壮,胸口海长着毛呢”的粗犷女子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至此,使自己满足了所有骑士小说中对于骑士的要求。可以说,堂吉诃德的出场就带有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

他怀抱着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理想开始了远行。在自己设计的骑士故事里扮演着主角。他把客店当堡垒,把店主当成城堡领主,硬叫店主加封他为骑士,这样他才能继续他的事业。他又路见不平,仗义的救了一个小牧童,离开后小牧童却遭受了更厉害的毒打。带上来他的邻居桑丘一起去闯荡,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苦役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没头没脑、不顾一切的提矛冲刺。这就是堂吉诃德理想中骑士应该做的事锄强扶弱、行侠仗义。可是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差距。

堂吉诃德硬生生的把在书中看到的骑士世界,生搬硬套在他所处的大环境中,忽略了他所信仰的骑士道早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过去式。在现实的大环境中,他的这些为理想而努力的行为就显得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成为人们眼中荒唐的行为举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让人发笑不止。

(二)异于常人的行径

逼着店主给他加封“骑士”的封号、在井边专心致志的守卫自己的盔甲、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等等这一系列异于普通人的行径,在整个大的环境中堂吉诃德显得异常的突兀。就好比一个舞台,舞台周围站满了观看正在一本正经的摹仿人类表演的“猴子”的人群,因为“猴子”根本不是人,所以它的动作和行为难免使人发笑。而堂吉诃德呢,他摹仿的是骑士小说中的骑士,而骑士精神早已成为过去式,这时堂吉诃德却用自己的行为把骑士再现在人们的眼中,然而过去的行为再现在现实中就显得异类了。堂吉诃德这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才让人忍俊不禁,而喜剧效果也由此产生。

二、悲劇性如何通过喜剧性来展现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强烈的悲剧感

堂吉诃德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位锄强扶弱、济世救民的骑士。在追求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他奋不顾身,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是理想的坚定执行者。或许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精神失常的老头,风风火火,用异于常人的热情和精神力,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然而对于疯狂痴迷于骑士小说,失去理性的堂吉诃德而言,清醒状态下的逻辑和理性他全都没有。在旁观者看来,他的一切是不切实际,毫无意义的。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这一切都是美好高尚且合理的,是符合骑士道的精神,是充满善良和维护正义的。

在他碰到一群商人,以为自己像书中一样遇到了奇遇,摹仿书上的行径,上前进行挑战,被揍个半死,邻居路过顺带救回家的堂吉诃德,醒过来后依旧嚷嚷着骑士……一次次飞蛾扑火的行径,并没有浇灭堂吉诃德心中对骑士的向往,就算被揍个半死也认为这是成为骑士必要经历的苦难。我们不禁为这个瘦弱年迈的骑士感到悲哀,他的每一次仗义出手得到的都不是预想的结果,有的甚至是比原本的结果更坏。在这里,堂吉诃德对理想的向往和现实的客观结果,形成了矛盾。从而,也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感。

(二)一本正经的坚持,却不知自己可笑

鲁迅说:“看他在黑夜里仗着宝剑和风车开仗,的确傻相可掬,觉得可笑可怜。”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堂吉诃德总是一丝不苟的追寻着,不管旁人怎样看待他,他总是用自己最严肃最恭敬的态度去完成和坚持着。这正是堂吉诃德滑稽的地方,也可以理解成鲁迅先生所说的可爱的地方。堂吉诃德只是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而且单纯的生活着,在他心中此刻只有骑士道,只有骑士精神,所以他才能够奋不顾身的去做旁人看来忍俊不禁的事。但也正体现了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他单纯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身边的人把他当作嘲弄和取乐的对象,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所以,可笑的是喜剧,而“不知自己可笑”便形成了悲剧。

在第一次离乡远行时,堂吉诃德在客店井边专心致志来回巡行的时候,有个骡夫把他的盔甲扔掉了,堂吉诃德举起长枪就打了那个骡夫,我们可以看出,堂吉诃德对自己身为骑士的尊严是非常的重视,是可以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做任何事情的。可是堂吉诃德所向往的骑士道的尊严和荣誉在他所处的社会中是没有现实依据,是站不住脚的,早已经成为过去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堂吉诃德所坚持的骑士道早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旁人都不能理解堂吉诃德为坚持自己理想所做的努力,可是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来坚持,换来的也是旁人的冷漠和不理解,所以堂吉诃德一连串的坚持令人发笑,从而产生了悲剧效果。

(三)人物塑造反衬悲剧感

杜尔西内娅,是堂吉诃德的意中人,珍爱的贵族女子,在他的眼中她比任何人都漂亮。是堂吉诃德爱恋的女子,更是堂吉诃德精神的寄托,堂吉诃德多次为了她跟别人打起来。然而,杜尔西内娅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什么贵族女子,貌美如花都是堂吉诃德自己幻想出来的,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怜。旁人看着堂吉诃德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罗任索,爱恋的却是幻想中的杜尔西内娅,一方面觉得滑稽搞笑,另一方面感情的悲剧也就更明显。

桑丘,堂吉诃德的侍从,但是他们两个却是相反对立的人物形象。桑丘所表现出来的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而堂吉诃德却是理想主义者,主仆二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桑丘代表的是现实主义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表明在堂吉诃德的时代现实主义早就已经登上了的舞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堂吉诃德所坚持的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像堂吉诃德这类人,让人看来就是异类。桑丘骨子里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就表明了他是不可能理解到堂吉诃德崇高的思想,对于堂吉诃德而言,桑丘最多只能是一个好的侍从,永远也不可能成长为他精神上的伙伴,看似相依的组合却永远不能理解对方,这也是悲剧性的体现。

三、结语

面对堂吉诃德在对理想不懈坚持的过程中闹出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我们会觉得荒诞可笑,但笑过之后又会为他感到悲哀。他是孤独的,他做着不合乎时代的事情,而换个角度,他所追求与向往的,正是世人在当下社会利益与权力的诱惑下已经丢弃的美好品质与基本道德。一方面,堂吉诃德可笑而不自知;一方面,世人可笑而不自知。至此,悲剧性通过喜剧性得以完美展现,真正体现了“可笑的喜剧,而‘不知自己可笑便成了悲剧。”将喜剧和悲剧效果完美对立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冯文荣.堂吉诃德形象新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

[2] 赵淼.英雄堂吉诃德的陨落——《堂吉诃德》中悲剧与滑稽的对立统一[J].名作欣赏.2015(24)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堂吉诃德行径骑士
抗议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堂吉诃德之性格内蕴析论
中企走出去不妨学一学“堂吉诃德”(观察家)
多少级楼梯
只爱穷骑士的姑娘
上流并下流着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