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孔子的仁学思想

2018-07-28 07:08扈梦秋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经孔子

摘 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尚和思想和重德精神。

关键词:《诗经》;孔子;仁学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儒家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与之联系甚密。从现有资料来看,孔子对《诗经》的研究是很重视的,两件事得以证明:一是孔子曾对《诗经》进行过详细的校对整理工作。虽然司马迁提出的“孔子删诗”说迄今未有定论,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的记述人们还是认同的。可见,孔子对《诗经》的研习是费了一番功夫的。二是孔子对《诗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以《论语》为例,《论语》中涉及到与《诗经》相关的语录总计18则,这18则涉及到了对《诗经》的总体评价,篇章解说,诗句讲解,文献整理,诗与礼乐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孔子对《诗经》的高度重视加之全面研究,一方面《诗经》中的思想文化启发了孔子,另一方面孔子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诗经》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需要注意的是,《诗经》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也反映着周代的风俗、思想、文化等一系列形而上的东西,而孔子的思想又是源于周的,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孔子思想与《诗经》的关系甚为密切。

一、尚和思想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二是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而正诚最核心的标准就是“仁”。这两方面表明《诗经》整体而言,有一种中和的特征。

“和”的出现和提出并不是从《诗经》开始,但《诗经》中所体现的尚和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经》中的“和”字有14见,绝大多数都与尚和思想有关,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一思想。例如:“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小雅?伐木》),这是人神君臣之和,审慎听从,终是和好安平;“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小雅?鹿鸣》),这是人际之和,弹瑟又弹琴,和乐并尽兴听音;“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小雅?常棣》),这是家庭之和,兄弟经过团聚,和好快乐且永远相亲;“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丞民》),这是诗歌之和,吉甫作了这篇颂,柔和如像清风扬。《诗》三百篇是礼乐的结合,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在中国古代,乐的本质就是“和”,由音乐的和奏推及情感、关系、环境等一切的和谐。此外,《诗经》中还有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和睦共处的诗歌,而这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和”也有中和的意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一种中和之美,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哀伤也不至于过于悲伤。孔子的诗学观是“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前者重在感情的宣泄,后者重在感情的节制。孔子认为,《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但“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以施行教化,使人人亲人礼教,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表现在诗歌上,既强调情感的抒发,也强调抒发情感必须有节制,注重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文学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二、重德精神

《诗经》充分体现了周人的重德精神,这里的“德”约有这样四点共性:一是歌颂的有德之人绝大多数都是周朝的历代君主;二是歌颂的“德”之内容是修身和治国;三是歌颂的德与政治教化相关;四是传递出有德行的人才会有天下的理念。《诗经》中的德与孔子的仁政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诗经》对孔子思想深远的影响。

“一部《诗经》305篇中,‘德字共出现了73次,其中15國风中仅有10次,多数都集中在雅和颂中,特别是《大雅》和《周颂》。”以《大雅》为例,这31首诗歌包含有歌颂各位贤臣之作,也有讽刺昏君之作。但无论是歌颂还是讽刺,都与“德”相关,或称赞其有德,或讽刺其无德。以《板》为例,《板》是《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一篇,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系周朝大夫借讽劝同僚以讽刺暴君,其用意是规谏统治者挽救颓败的统治,也暴露了因当政者的腐败昏庸而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经》中大多数歌颂“德”之诗,多说德的重要和可贵,周人道德观念浓厚,无论在《诗经》中是美其有德还是刺其无德,均与“德”相关。

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爱人思想;另一是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后一种与《诗经》中的重德精神紧密相连,“仁政”这个概念虽然不是孔子提出的,但却源起于孔子,并且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景坛甚至认为爱人思想与孔子的仁政思想相较也要退居次要位置,认为孔子思想之核心为仁,而仁之核心为仁政。《诗经》是孔子时代贵族子弟的必修书,而且孔子本人对《诗经》颇有研究,因此孔子思想对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发扬和传承合乎情理。《论语》作为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据统计,《论语》中‘德字共出现40次,计30章,频数仅低于‘仁与‘礼”而且孔子所论之德与《诗经》中所宣扬的德是非常接近的,如《为政》的第一、三章,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泰伯》的第一、十九章,这两章一是赞颂泰伯品德高尚,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二是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颜渊》的第十七章,《季氏》的第一章等等。这些言论都在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德化人民的重要性,在本质上与《诗经》的重德精神相联系。不过孔子更加侧重的是修德、行德之难,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至德便是仁。

通过上面的分析,由此可见,孔子的仁政思想与《诗经》中重德精神所宣扬的观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诗经》中所论的德行大多都是君王的德,也就是为君之道,而孔子的仁政思想也是强调为政以德。其次,“《诗经》中‘德的内容归结起来无外乎修身治国两点,而孔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后来的荀、孟之说归结起来亦无外乎‘内圣外王两端。修身即是内圣,治国即是外王。”

孔子将《诗》放置五经之首的位置,足以证明他对《诗经》的重视。孔子与《诗经》最大的关系在于文化思想的交流,一方面《诗经》中的思想文化启发了孔子,另一方面孔子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诗经》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根本就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除了尚和思想和重德精神以外还有很多理论都与《诗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作者简介

扈梦秋(1993.10—),女,江苏徐州,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诗经孔子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