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2018-07-28 07:08肖娜关桂芝杨璐瑗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双城记仁爱暴力

肖娜 关桂芝 杨璐瑗

摘 要: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痛恨压迫贫苦人民的贵族和同情苦难的大众。他在《双城记》中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苦大众的压迫与迫害,宣扬了用“仁爱”化解“仇恨”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暴力;宽恕;仁爱

人道主义一词来源于十四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其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人性。狄更斯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痛恨迫害人民的封建贵族,怜悯饱受压迫和苦难的劳苦大众,但是他又对暴力革命充满恐惧,将暴力看成混乱不堪的毁灭性行为,当劳苦大众在革命中疯狂而残忍地报复统治者时,狄更斯又将怜悯之情给予了统治者。狄更斯希望用仁爱和宽恕调和阶级矛盾和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仇恨。

一、批判封建贵族的压迫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是法国腐朽贵族的典型代表,“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恶势力的代表以及作者着力抨击的对象。”他们草菅人命,作恶多端并无所顾忌。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害死了农妇一家五口人。他碾死了平民的孩子,却责怪孩子的父母没把孩子管好,惊吓了他的马。他顽固坚持贵族的特权,为了防止侄子达内做出有损家族利益的事,他甚至想把侄子关进监狱。

狄更斯批判法国的贵族阶级的残忍,暴虐。这种残忍与狄更斯所推崇的人文主义关怀与宽容仁爱的思想是背离的。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正邪品质的强烈对比,升华了作品的整体思想内涵和主题。

狄更斯对当时被压迫的法国人民寄予无限的同情。他不止一次描写了当时的法国民众贫乏的生活状态:“天黑以后,男男女女才回到嚎啕大哭、饥肠辘辘的孩子们身边,于是,那间不景气的面包房就让他们排起来的长长纵队围绕起来,他们耐心地等着买劣质面包。”在批判与同情中,作者意识到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但是,小说精心勾画侯爵的意图,不是为了肯定法国大革命,褒扬下层民众复仇的正义性,而是为了否定暴力与嗜血行为。

二、对暴力的彻底否定

《双城记》对于暴力的否定,具有一种彻底性。因为作者把贵族的暴虐与大革命的暴力置于同一个否定的层面。①在狄更斯的笔下,德发日太太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哀始于暴虐,最终又归结为暴力与仇恨。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侯爵施加于无辜者,后者是德发日太太施加于无辜者。以仇恨反抗仇恨、用暴力否定暴力、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施暴者与受害者,侯爵与德发日太太又有多大的差异呢?正义、是非、道德又体现在何处?在两者的对比中,狄更斯否定了仇恨、暴力和血腥的行为进而也否定了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

在狄更斯那里,革命从头到尾就是一群被贵族迫害过的群众以及一群嗜血的暴徒为了复仇和破坏所发动的暴乱。革命场面是血腥的,疯狂的。革命群众是疯狂与可怕的。他们在完成从贵族的奴隶到国家的主人的转变过程中,变成了一群施暴的人。他们以丝毫不亚于前主人的残暴统治国家,任何人的生死对于他们来说都只是满足自己感情需要的精彩表演——他们可以在前一秒将被判有罪的人五马分尸,又可以在后一秒将被判无罪的人当作兄弟一般拥抱。

狄更斯通过描写仁爱的对立面,即残暴,仇恨来烘托出狄更斯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狄更斯不仅从反面烘托人道主义精神,还从正面赞扬人性之美,丰富了他的人道主义。

三、赞扬人性之美

狄更斯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肯定一切人类美好的品质。在《双城记》中他赋予众多人物人道主义精神,主张用“仁爱”化解“仇恨”。

(一)马奈特医生的正直与宽容

《双城记》中的核心人物是马奈特医生,整个《双城记》都是围绕着马奈特的人生经历来进行描述。由于马奈特偶然目睹了侯爵兄弟的暴行而遭受迫害,让他家破人亡,甚至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法国里昂的巴士底狱,出狱的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好在他女儿露茜“不抛弃不放弃”地对他细心照料,最后马奈特恢复健康,对其所爱的人无私地奉献了全部的关爱。当马奈特看到达内和露西真心相爱时,他将个人恩怨完全抛至脑后,真心成全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幸福。达内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被捕,又是马奈特凭借着自己的勇敢、真诚来赢得暴动群众的支持和同情,最终将达内从监狱里救出。马奈特的善良、宽容显示出人性中最光辉的仁爱和最伟大的父爱,让人感动。

(二)达内的善良与勇敢

达内出生在高贵的埃弗瑞蒙德家族,他仪表堂堂,善良有礼貌。他十分厌恶法国贵族欺压穷苦劳动人民的残忍行为,毅然决然地将巨额家产放弃而移居英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当达内遇到露西之后,二人相亲相爱、成婚生子,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不久就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埃弗雷蒙德家族在法国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当然就成为了革命的对象,但当老仆人加贝尔身临险境而向达内求助时,达内立即只身前往法国,丝毫不顾个人安危,只是为了挽救一个老仆人的安危。我们在达内身上同样可以看到“高尚”、“勇敢”、“善良”、“正直”的人性美。

(三)露茜的温和与博爱

露茜的纯洁、孝顺、温和令人为之动容。当神志不清的父亲出狱后,露茜细心照料,使父亲恢复了健康;当丈夫达内被抓入监狱之后,露西每天下午都会坚持去监狱围墙对面站立两个小时,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始终坚持,只是为了能够让监狱中的达内看到一眼;当卡顿堕落、颓废之后,露西并没有对其漠视或者抛弃,而是仍然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卡顿。她对亲人,对朋友,对周边所有的人都能抱有仁爱之心。露茜是博爱的化身,她的温和仿佛是撕破厚重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溫暖。

(四)卡顿的大爱

卡顿是狄更斯最为看重的人物,他有思想、有才华、有追求,但是生活的挫折让他变得自暴自弃、意志消沉,但是无论如何,他都保持着一颗美丽的心。他深爱着露茜,虽然露茜并不爱他,但是他仍然对露茜家发生的事情密切地关注,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情敌达内,后来为了让露茜幸福,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换达内的生命,这些行为让读者深深感动。作者狄更斯曾说过,《双城记》中最让他“无比激奋”且又“深受感动”的人物就是卡顿。所以,卡顿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最高体现。尤其是最后的那段独白,就像耶稣在布道——“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我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仁爱的体现与升华。

小说《双城记》以人性为出发点,用人道主义精神对抗压迫人民的恶势力,以“宽容”和“仁爱”消除“仇恨”。狄更斯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完整的人道主义思想,即反对一切形式的血腥和暴力,。无论是封建贵族的残暴,还是劳苦人民的暴力革命都是“恶”的表现,都应当给予制止和反对,应当用“仁爱”、“宽容”来化解仇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的,而善则会永世长存。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闪烁着理性和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狄更斯.双城记[M].宋兆霖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 陈齐乐.《双城记》:历史拐点处的记忆——再论狄更斯笔下的大革命描写[J],太原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臧嫦艳,郭月琴:《〈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气质》[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2年 12期.

[4] 马莹:《谈〈双城记〉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5] 程日升,谭国栋.《论人道主义在<双城记>中得体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双城记仁爱暴力
反性别暴力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
暴力的班长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