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变迁中的江湖梦,奇而不传的白沙码头

2018-07-28 07:08张小燕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摘 要:码头文化,是重庆的一个典型特征,码头并不稀奇,许多城市都有,但重庆的码头与它独特的背景相联系,便显得与众不同。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鱼龙混杂,显示出浓重的江湖气息,白沙码头就是一个江湖。城市化进程中,“荒蛮的、粗野的”的白沙码头式的文化终将被取代。

关键词:《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码头文化;江湖传奇;文化取舍

一、码头文化

码头并不稀奇,在临水临海的地方是常见的“装备”,就是这常见的码头可作为重庆性格的代表,这就得说一说重庆的特殊之处了——地理。可以说没有地理就没有重庆”,“重庆是两江夹一个大山包”,这似乎也并不稀奇,毕竟两江夹一城的或者两江夹一山的多了去了,但是“两江夹一座大山,而这山是一座大城的,委实不多。从这一点来说重庆是难以仿制的”。小说中,莫怀戚把码头比喻成嘴巴,把公路比喻成食道,借食物能够顺利抵达胃里来说明其他地区的码头同市区的联系很通畅,而重庆就比较“特立独行”了:

“在有嘴巴这一点上,重庆并无两样,问题出在食道……诸君也就明白了:石板路、十八梯。怎么样?再请注意这两个地方都在市中区。”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重庆的码头大多规模很小,但“小码头与大码头真正的不同,其实不在于规模,小码头可以处在人居之中,大码头则不行”,白沙码头就是这样的码头,白沙码头自己的人说“这里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白沙码头就是一个胳肢窝,缩在长江的一个尖尖的急弯里,当然,同时也在一个深深的山之皱折里……那是真有人。”

码头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拉帮结派,有着浓厚的江湖气息,也即是讲义气、轻原则,凡事“义”字当先。在码头生活的人也多养成率真耿直、勇敢、彪悍的性格特征,这在白沙码头的众师兄弟身上体现的格外明显,他们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民众,反映着原始、本真的文化形态,白沙码头就是重庆码头文化的缩影,在这个“货真价实的角落”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欲望纵情狂欢,人性肆意张扬。在早年的时候,重庆有名的“巴渝十二景”与码头有关的就不下五处,由此可见码头文化對于重庆这座城市的意义之深,以前的码头文化让人联想到“火锅”,“袍哥人家”,“纤夫”、“茶馆说书”这些早期的码头文化元素,就拿我们最熟悉的火锅来说,它的最早开发者就是生活在码头上的穷苦的人: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来……江边的码头工人就把这些剩菜要了去,一锅煮,另外加上生菜,一边煮一边吃就成了火锅。”

并且在莫怀戚的《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中不仅专门列了一节内容来写火锅,而且还多次写到了在老十一家的农家院子里一群人围着吃火锅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码头文化的彰显。

综合上面所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码头文化实际上是反映在底层民众身上的一种文化,是围绕这他们所生成的文化,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偏离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种文化。在很多人眼里,码头文化是荒蛮的,码头生活的人是粗野的,甚或说是野蛮的,“整个白沙码头早就知道自己不够文明,但他们无所谓,而且并不羡慕别人的文明”。换一个角度来看,生活在城市之央,却游离在主流之外,这也体现着码头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二、江湖传奇

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有着浓重的江湖气息。白沙码头就是一个江湖,这里生活着一群孤儿,“来自四面八方,出身也是五花八门,有码头工人的、郊区农民的、职业盗贼的,也有教师的、医生的、小有名气的艺术家的”,他们没有真实名字,彼此以符号相称,“没有任何地方只把符号当姓名的。但白沙码头是。”

他们活的自由洒脱,将生死置之度外,“打架总往死里整……好像命同钱一样,是身外之物”,虽不是亲兄弟,彼此之间却胜如亲兄弟,流里流气,却格外注重义气。八师兄为了发财去闯荡的偏偏镇也是一个江湖,这里来来往往的人,不问出身,都带着各自的目的穿梭在破落的小镇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个江湖梦,白沙码头是我们的一个幻想,曾经幻想潇洒地“执剑走天涯”,像侠客般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白沙码头这地方不仅是一个江湖,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生活着一群过着传奇生活的师兄弟们,其中八师兄的一生最能反映这传奇性。八师兄的一生,精彩、传奇、自由洒脱,他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反叛者,也是一个心性敏感的艺术家。偷小提琴、赌石、同麻风病女子恋爱、同狱中女犯人苟合以及后面事业的成功,这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我们没有勇气向八师兄一样活的那么的放荡不羁,所以它成为一个传奇让我们感叹。

其他师兄弟,大师兄有着统领一切的才能又是宽厚仁慈的兄长;二师兄纯朴厚道,富有牺牲精神;七师兄智慧超群,学富五车,是疯狂野地里一个理性的标杆…….而剩余的其他师兄弟给人的印象甚至比不上一个外来者“白萝卜”。

白萝卜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出现的莫名其妙,消失的也莫名其妙,也算是一个传奇。而莫怀戚在小说中描写的白萝卜就像是一个“巫女”般的存在,她预示到了大师兄的死,并准确到如何死,这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而重庆武医馆的馆长也劝他心爱的大徒弟大师兄“赶紧离开身边的女人”,不然会有性命之忧,这就更加加重了白萝卜身上的神秘色彩。并且,白萝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小说的发展,许多事情都是围绕着她来进行的,例如大师兄二师兄的死,三师兄的四处奔走都跟她有一定的关联。

传奇,非奇不传,白沙码头就是一个传奇的地方,传奇在这里生长并没有让人感觉突兀,相反,让人有一种这里就应该是这样的强烈认知。同时,由于她跟我们的现实有差距,而且渐渐消逝的原因,传奇显得更加传奇。

三、文化取舍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东西也在不断涌现,而一些旧有的东西也慢慢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就如小说中的白沙码头抵不过城市化的进程,最终只能留在师兄弟的印象里,而他们的后代也不会记得。众师兄弟们在这进程中非主流的活着,却又影响着主流,最后渐渐融入主流,如白沙码头,渐渐消逝,无影无踪。

都市的发展,势必会剔除不适宜城市发展的部分,白沙码头就是需要剔除的部分,虽然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以及独特的人文情怀,但它却是游离在主流文化之外的,这是一场城市文明与“粗野”文明的博弈,白沙码头的没落便是这场博弈的结果。

重庆作为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因其独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的很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发生着改变,在这大发展的时代,一切基础设施要跟上时代潮流,像白沙码头这样“流里流气”的码头地带是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形象建设的,势必会被新时代的建筑等所取代。其实,还有许多东西的消逝可以用来说明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的取舍问题,例如纤夫、川江号子等。

诸如这些,还有白沙码头的一些风俗以及白沙码头自身,都在这城市化进程的洪流中被冲刷的体无完肤,直至最终消失不见或者融于主流文化之中。

都市在变迁,但那个江湖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地方,充满传奇的白沙码头最终没能得以流传,但所幸世界上有文字这么美妙的东西可以帮我们勾勒出神往的江湖,记录下白沙码头的传奇。

参考文献

[1] 唐云:《横竖是水、痴颠为谁——我看莫怀戚小说<白沙码头>》,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 张育仁:《重庆性格和码头文化精神的扛鼎之作——莫怀戚长篇小说<白沙码头>研讨会综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 莫怀戚:《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版。

作者简介

张小燕,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5级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