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式修辞浅析

2018-07-28 07:08王雁飞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根源基础传统文化

摘 要:汉语意合性、灵活性的特点保证了汉语句式修辞的丰富性与生命力,历朝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反复、对偶,再到当下的各种流行语体,都是汉语句式修辞的外延。在把握汉语句式修辞本质的基础上,有助于理性地认识各种新兴语言现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句式修辞;基础;根源

一、材料基础与句式修辞

本文将汉语特点概括为意合性、灵活性两条,意合为理解提供保障,灵活为语言凝练提供便利。汉字具有其他语言文字没有的整齐性。基本材料的整齐为汉语句式的多样提供了保障。汉语各级语法单位基本同构,因此不同层次的单位可以越层组合。这些都保证了汉语句式修辞的丰富性和多样演变的潜力。

自《修辞学发凡》开始,修辞学家们便从辞格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句式组织手段。80年代之后出版的各种修辞学著作中,大都从句子的长短、松紧、整散等方面进行分析,仍没有明确的句式修辞定义。王希杰先生《汉语修辞学》介绍了修辞的结构手段,提出了“均衡辞格”。其他学者也基本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在次基础上,为便于讨论,将句式修辞分为两大类:结构修辞(或内部结构手段)与造型修辞(或外部形态手段)。结构修辞指说写过程中通过组织句内结构、语序或句际关系获得相应效果的句式修辞,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造型修辞指通过调整一对或一组句子可感的外部形态获得相应效果的句式修辞,与听感和视觉上的长短与整齐(不同于平仄押韵)有关。结构修辞会造成句子外部形式的变化,二者是统一的。

二、古典诗文与传统句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无形的,要通过一定实体表现出来。汉民族传统文化就承载于传承下来的各种样式之中。汉语言记录了各种传统文化的样式,表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古典文学作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深刻影响着汉语句式修辞的发展。

先秦诸子典籍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我们文化的源头。以《诗经》为例,四言为主,句式整齐对称,每首都可以看作是一组排比。齐整的外部形式奠定了汉语句式整体上匀称的风格,也成为对偶发展的基础。

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唐诗宋词成为成熟的文学样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汉语意合特点,几乎不用虚词;一方面打破常规组合的诗歌语言给人们带来新的语言感受,丰富了认知角度。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诗句中只用动词和名词,没有虚词,上句五个音节勾勒出浣女们喧笑走出竹林的画面,下句写出了船沿水下行的状态。尽管这两句并非此诗中的名句,却反映了人认知事物与事物关系的规律,极具动感。从句式外部形式上看,几乎所有诗句都是绝佳的对偶。明清小说章回的题目多是一组对偶。

尽管新文化运动后一些外来西文句式影响了汉语句子的结构,古今汉语风格差异明显,但贯穿于其中的“含蓄”的审美倾向始终是主流,各种新形式也都顺利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这与民族心理和认知有密切关系。

三、民族心理与表达倾向

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民族观念决定了什么样的句式修辞更适合汉民族这个大的语境、更受欢迎、更容易被接受和模仿,也决定了新句式修辞的生命力。

首先,汉民族直觉思维赋予汉语意合特点,充分调动了完形思维,决定汉语句式修辞富有弹性。推崇直觉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色,善于“以意统形”,汉语的一个句子通常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名词性词语并列句,又称列锦,是汉语句式修辞的一大创造,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中,每个独立的意象,在完形思维运作下,生成了直观而形象的整体画面。句子成分顺序可根据情况调整。除语序上的弹性,句子外形上也可百变。吕叔湘先生说“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这种形式保证了汉语句式修辞中的句子可长短、可松紧,只要根据语境适当调配,就能创造出精彩的语言作品。

其次,中庸和谐的文化观念决定汉民族追求对称美。无论建筑、饮食,还是曲艺文化,处处可见中庸对称的影子。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是,对偶和排比大受欢迎 “追求前后语句结构的匀衡、形式的平稳,读来富有节奏感” 是它们的主要特点。汉民族追求天人合一,向往和谐,这样的文化心态与观念确立了“修辞立其诚”的基本修辞观,因此汉民族特别喜欢对偶和排比句式。现代的广告词、新闻标题等依然经常见到对偶的形式。在对偶的基础上,排比、顶针、回环、反复的句式修辞手段也都体现了汉民族对和谐美的追求。

再次,辩证统一的哲学传统决定句式修辞形式富于变化,追求整散、长短、松紧搭配的形式。上古诸子散文集中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中古儒释道互相融合与影响,三者已浑然一体,体现着中国哲学精神。反映在句式修辞上,就是行文造句不仅离不开整齐的排比、平衡的对偶,更需要各种形式的变化与交错,讲究长短、松紧、整散的结合,避免单一的陈述或疑问,这也揭示了单纯讲求对称的骈文不受大家喜爱的原因:它脱离了辩证统一的哲学传统,没有生命力。

最后,含蓄的表达是汉语修辞总的风格。黎运汉先生在《汉语风格学》中指出,中国话语风格力主含蓄。因此人们在修辞造句时往往利用各种手段,创造言外之意。含蓄也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让人们把本身就灵活多变的汉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舒张自如。

四、文化传承与句式类推

当下大多看似反传统的文化样式其实质仍是传统文化的翻新,表现在语言中就是各种流行“体”。网络语言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重组传统文化元素,或借古讽今,或生出新的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得到重视,焕发生机。

诗歌重组。很多诗句在音韵上比较相似,常常背窜。后来人们故意把不相关的诗句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讽刺和幽默效果。例如:“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

外来词进入汉语特有的句法结构中,有了全新的中式意味。例如:Hold 在英语中有“把、持”的意思,是英语中的一个单词。借入汉语中后,hold发音上省略了后面的[d],以语素形式进入汉语的中补结构中,意为控制住场面或局势。例如:“这种场面,只有何老师这样的有经验的人才能“hol”住。”

没有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就不会有这些新异的用法,反过来说,这些新奇的体式也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只图一时娱乐而胡编乱造,没有文化基础的生造只会成为笑柄。

五、结语

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句式修辞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持续的,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样式丰富,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句式修辞也会围绕形式与结构两方面继续创新。深入了解句式修辞发展的文化渊源,既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人们正确认识新的语言现象,找到在语言规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申晓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 范曉.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J].当代修辞学,2011.1

[4] 常敬宇.汉民族文化心态对汉语语法特点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1992.4

[5] 王海英.从修辞活动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J].前沿,2006.1

作者简介

王雁飞(1987-),男,吉林长春人,珠海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根源基础传统文化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