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说唱艺术与民间文化的社会联系

2018-07-28 07:08唐姝娴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道教艺人

摘 要:近古以来,民俗社会风尚、文化现象、人群组织、雅俗创作阶级发展及民间信仰等一系列的民间风俗的变化在说唱艺术中得到体现。近古民间文化的下移,从保存下来的说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近古以来民间文化风尚的变化与民间社会生活等。

关键词:说唱艺术;民间文化

北宋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市制的和宵禁令废除,城市雏形出现。日本学者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1宋朝中央内外驻有数量庞大的禁军,为满足民间文艺享乐和军民娱乐需要,宋代出现了专门供人游乐的音乐场所。加之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体制,民间文艺娱乐风俗发生改变,宋代真正的艺术活动地点也由之前的寺庙宗教等地转移到了更加广阔的城市和乡村,瓦舍与勾栏出现。

一、勾栏瓦舍音乐场所的出现

瓦舍是宋代的商业集中点,也是娱乐中心,又称瓦肆、瓦子,勾栏是瓦舍里的是固定的演出场所。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的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2瓦子有南瓦、北瓦等大小不一,“棚”指勾栏,勾栏大小不等,数量繁多。瓦舍中的说唱艺人繁多,艺人有嘌唱弟子张七七、诸宫调孔三传、张山人等等,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繁多如小说、说经、讲史、商谜、陶真、诸宫调等等。宋代人民对瓦舍表演趋之若鹜的喜爱程度,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新风气。民众文艺娱乐风俗场所的变化,说唱艺术种类的数量等,人们的说唱民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民间俗乐文化现象的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说唱艺术得到良好的展演和传播。

二、小说、故事文化兴盛

唐至宋后,音乐文化由宫廷向民间转移,说唱艺术的文化现象也发生改变。近古时期,民间故事、神话、小说作为语言民俗的民间文学中一部分兴盛起来,说唱艺术的题材内容上出现以小说,民间故事为主的艺术形式,如讲史、诸宫调等。

诸宫调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故事,吸收唱赚的形式,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为勾栏中说唱伎艺人孔三传创。两宋时期流传的诸宫调作品多数都已经流失,保留至今的只有《刘智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些作品所写的内容广泛,也主要是民间小说故事和讲史两大类。如《《刘智远诸宫调》所描述的是五代太原刘智远贫困无依,在小地主李家受尽虐待,到太原投军后发达之事,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严酷,符合当时社会潮流,满足人民的审美要求的民间故事。

三、说唱艺术的人群组织

民间文化由民众所创造,说唱艺术的传播上离不开人为载体,民间文化与说唱艺术依赖于人的发展。由于宋以来民间风俗的变化,宋以来士大夫阶层、文人、妇女等百姓皆有参与说唱艺术;近古时期说唱的伎艺人也是以民间艺人为主流,《武林旧事》卷六:“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3南宋出现了说唱艺术的民间书会和社会等行会组织。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专业组织,书会是指专为其由编写说书话本的艺人组成的社会,成员大部分是科举失意但又有一定才华和社会知识的艺人,也有一部分是低级官吏、医生、商人以及较有才学和演唱经验的艺人,还有著名的遏云社(唱赚)、雄辩社(小说)组织。

宋代以来民间音乐盛行,士大夫阶级与民间群众的创作交流,雅俗互相发展。以鼓子词为代表,鄭振铎先生提到:“鼓子词见于宋,是小型‘变文,是用流行于宋代的词调来歌唱的;当为士大夫受到变文影响之后的一种典雅的作品。”4鼓子词是当时文人士大夫所作,宴会宴飨时作为娱乐使用。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鼓子词也应用于民间鼓子词表演中,如现存作品吕滨老《圣节鼓子词》,在勾栏中表演供市民欣赏,是带有很强叙事风格的说唱形式。从鼓子词这一说唱艺术可知,士大夫阶层文化生活与民间融合,雅文化向大众化发展。

四、说唱艺术与民间信仰

唐代佛教鼎盛发展,说唱艺术中讲经为主的“变文”是民间佛教信仰的体现。至宋代以宝卷为代表,讲唱内容多是从良劝善故事,宣扬佛教因果报应。说唱艺术被运用在劝化、警士、感动、教育的宗教行为之中,是民众的精神寄托。

宋朝是儒、释、道为一体的时期,宋代道教深入人心,道教文化占有一定地位。“道情”一词见于唐末五代,原是道士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后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说唱。南宋时因用渔鼓、简板伴奏,故称“道情渔鼓”,道情流行于宋元明清,宣传道家思想的说唱形式。内容上,多为道教劝世之伦理说教;表演上,说唱者主要是云游道士或一些民间艺人。道士在民间唱道情的宣传活动常常是在热闹处即兴说唱,以吸引过往行人驻听。明代有打渔鼓说道情送旧迎新的习俗,明代沈周《送岁歌谢宗道士鼓板》诗曰:“打渔鼓,唱道情,说生说死说功名。……新年别唱贺新郎,送旧迎新渔鼓忙。”5道情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是当时期的道教思想的体现,具有劝世、警士性等。道情说唱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是对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演绎,在民间俗信仰体系中占有一定位置。6说唱艺术被运用在劝化、警士、感动、教育的宗教行为之中,表达民了众的精神寄托。

注释:

1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M].华世出版社:1970.9,第204页

2 转引: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1,第422页

3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0,第118页

4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3.1,第234页

5 沈周.《石田诗选》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9册.第667页

6 张泽洪.《论道教的唱道情》.[J].世界宗教研究:2006.第三期.第122页

参考文献

[1].加藤繁.《中国经济史》[M].华世出版社:1970.9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1

[3].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3.1

[4].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0

[5].沈周.《石田诗选》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9册

[6].张泽洪.《论道教的唱道情》.[J].世界宗教研究:2006.第三期

作者简介

唐姝娴,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道教艺人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朝三暮四
艺人指数Top10
道家道教研究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