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女性文学的晨光:玛丽?安亭

2018-07-28 07:08刘奕然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玛丽

摘 要: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史中,众多女性作家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玛丽·安亭是美国早期犹太文学的重要女性作家,一部《应许之地》道尽了无数美国少数族裔移民对新大陆的向往和对展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鉴于玛丽·安亭在我国的知名度尚待提高,本文通过对玛丽·安亭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作介绍,以帮助国内读者对美国犹太作家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玛丽·安亭;美国犹太;女性作家

如果说爱玛·拉匝鲁斯是美国犹太女性文学的黎明之星,那么,晚生三十余年的玛丽·安亭则是一缕清新多彩的晨光。作为东欧犹太移民,她是美国二十世纪初的重要犹太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以讨论犹太民族的移民浪潮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同化现象而闻名。

玛丽·安亭原名瑪丽亚希·安亭,1881年6月13日出生于俄国的波罗特斯克,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玛丽自小家境殷实,在父亲以色列·安亭的鼓励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对当时在俄国的犹太女孩来说是非常难得的。1891年,家族经营生意遭受挫败,父亲前往美国波士顿打拼,并在三年后将一家人带往美国定居生活。

初到美国,玛丽在一家女士头饰厂当学徒,随后进入一所语法学校学习。她态度认真,学习勤奋,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喜爱;而她也很快熟练掌握了英语,并在学习中逐渐发掘出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她开始用英语写诗歌和散文,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当地报纸上。凭借发表的作品,玛丽逐渐有了名气,自己也开始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后来,她进入了波士顿女子拉丁学校,在众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展学习和研究。

玛丽起初用意第绪语记录下在俄国的生活和移民中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波士顿当地犹太学者的帮助下,将她的记录翻译成英语,形成其第一部作品《从波罗特斯克到波士顿》。该作品于1899年正式出版,大作家赞格威尔为其写序,销量非常不错。而后,玛丽在一家博物学俱乐部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年长10岁的哈佛大学毕业生葛莱普。两人于1901年结婚后,葛莱普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玛丽则选择在巴纳德学院继续学习,并在1907年生下了唯一的孩子约瑟芬。

女儿约瑟芬的名字是以玛丽后期的好友兼导师约瑟芬·拉匝鲁斯而起的,她也是著名女诗人爱玛·拉匝鲁斯的妹妹。1910年,导师拉匝鲁斯的逝世激发了她的自传写作,亦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应许之地》(1912)。

作为自传体小说,《应许之地》除了讲述玛丽对在波罗特斯克度过的童年回忆以外,着重讲述了她在1894年移民美国的经历。初到美国的玛丽尝尽了身为移民融入美国生活、为当地社会文化所接纳的艰难和辛酸。但玛丽非常清楚,美国和她的故乡是全然两个不一样的世界。在波罗特斯克这个小小的城镇中,犹太人遭受着误解、非议和排挤。同时,作为女性更要受到犹太民族内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的压制。玛丽是由父母安排教师在家中进行正统犹太知识的学习,她却十分羡慕自己的同胞兄弟能够走向学校。她感到自己的视野和活动受困在家庭的房屋里,更受困在这狭小的城镇中。移民美国的玛丽仍然在饱受非议和嘲笑之下,对自己的出身和信仰抱有困惑和怀疑,甚至暗暗地挑战宗教的规定。可以说,在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广阔大陆之后,玛丽开始自觉地斩断与过去的联系,而美国也为她给予了一切条件。她完成了大学毕业,与异族人通婚,并实现了自己成为作家的职业理想。而在思想上,她强烈认同那与旧欧洲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及其不同的美国之梦。她用自己作为犹太人、同时作为女性的成功事例证明了弃旧拥新的决定正确。她不再是那个叫玛丽亚希的俄国犹太女孩,而是一位叫玛丽·安亭的美国女士。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虽然玛丽实现了在思想观念上对美国的皈依,但她也同样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并未对自身犹太出身和犹太文化有任何漠视和不屑。玛丽指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与投身美国社会文化两者并不是“不相容(incompatible)的”。

《应许之地》的巨大成功使玛丽在美国国内声名鹊起。它面向的更多是非犹太读者,并且颇受读者的好评,出版三十年内销量超过八万本。同时,《应许之地》的出版也带动了一波美国犹太移民回忆录的浪潮。然而,与爱玛·拉匝鲁斯相似,玛丽也因其表现出的对融入美国文化的过度积极和向往,而遭到犹太“反同化”群体的诟病。同时,玛丽的经历并非具有普遍性,更多来自社会底层的犹太移民依然长时期为生存挣扎奋斗,并非拥有玛丽的幸运。犹太移民在美国受到的歧视,也未在作品中得以完全体现。

自《应许之地》发表后,玛丽曾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作品,但名气却远未及甚至赶超她的成名作。她周游美国各地,多以《应许之地》的主题开展讲座,也曾加入罗斯福的总统竞选团队中,努力为移民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一战爆发后,玛丽与葛莱普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政治分歧,焦虑和忧愁使她患上神经衰弱,退出了公众的视野。进入老年时期的玛丽身体每况愈下。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搬入阿迪朗达克山脉中隐居,并学习古尔德的哲学思想。1949年,玛丽因癌症于纽约西沙芬逝世,享年68岁。

“I was born,I have lived,and I have been made over.”也许玛丽在《应许之地》导言中的这句话正是她一生的写照。少时跟随家人远赴美洲大陆的她,再没有回到那最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李青青 从波罗特斯科到波士顿——论玛丽·安亭《应许之地》的同化主题[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Gloria L.Cronin,Alan L.Berger.Encyclopedia of Jewish-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Facts On File - Infobase Publishing,2009.

作者简介

刘奕然(1993-11)性别:女 籍贯:广东惠州民族:汉,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学校: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玛丽
难忘的八个字
好朋友
和我一起玩
钓鱼游戏
真心话
女生玛丽莎Ⅰ
女生玛丽莎Ⅰ
女生玛丽莎1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