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民粹与民族主义探讨

2018-07-28 07:08赵振彤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

赵振彤

摘 要:我国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多变和国内社会转型发展的境况下,拥有和平稳定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至关重要。但当前西方国家的民粹势力发展,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已产生了消极影响。虽然民粹主义在我国并未有明显的规模且不够成社会影响,但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应该警惕民粹思潮对我国的冲击。本文对民粹主义及其与民族主义融合生成的民粹民主主义问题及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认识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民族文化建设对解消民粹主义威胁、促进我国民族团结以及新时代国家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粹;民族主义;中国

随着中东乱局、英国脱欧、美国总统选举中特朗普获胜以及德国极右翼政党登上政治舞台等众多“黑天鹅”事件的频繁发生,表明民粹主义思潮和势力不断抬头,已经对西方政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在面对国际环境的变换和保持国内良好发展的境况下,需要警惕民粹意识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在我国民族主义健康发展的今天,更要警惕民粹与民族主义融合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民粹与民族主义发展及其可能发生的交互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针对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提出一定的对策,对预防民粹民族主义的问题及国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粹与民族主义概念及特征

不同学者对民粹主义概念的叙述不同,在此引用俞可平教授的叙述,他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政治思潮,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运动。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发展。它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可以说,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平民主义现象,这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同时,产生和使民粹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国家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的失效,民众诉求和利益难以表达以及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使民众就业和经济难以保障导致民粹现象。此外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为极端民众诉求表达提供渠道亦会导致民粹,最后,民众在利益受损后且表达受阻的状态下受到别有用心的政治精英煽动以及在外部受威胁情况下产生的极端的民族主义也是导致民粹现象的因素。因此,由民粹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可以看到,当今民粹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反对政治精英,极端强调民众利益,甚至通过不择手段或者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目的,是一种极右翼的民粹主义。其次它促使逆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当然全球化的衰落和转逆与全球政治发展和经济贸易有不可忽视的关系,但民粹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兴起,对逆全球化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此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利益受损的极端的民众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这一平台,所以民粹主义有网络化这一倾向。最后,民粹主义的主要群体是社会中下层利益受损的民众,所以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导致其可能受到精英的利用,受政治精英的主导,成为其政治精英实现自身目的利用工具,这也加剧了民粹主义产生后果的不可预估性。

此外,再来考量民族主义,在此主要探讨我国的民族主义概念。在我国民族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即民族是人类历史上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语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我国也是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认同的。而民族主义指的是在民族自己利益基础上的思想或行动。对于民族主义的理解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在中国,民族主义同民族的界定相似,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同时也一定程度是在历史的推动下不断被认识和发展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民族认同只是围绕汉族及其文化而建立的,以汉族为中心,并没有包含其他少数民族,直到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后受到外部侵略才认识到民族主义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其在国家凝聚力和国家存亡上的重要作用。民国以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对民族主义有专门的阐述,但这种民族主义还发展不成熟。可见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成为主权完整且民族独立的国家,此时的民族的概念日渐成熟,标志以共产主义为文化标志的中华民族由此形成。[2]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包含了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是一个国家各民族共同认可的集体身份。中国此时的民族主义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认识到其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主义又得到发展,从一种文化战略逐步增加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关注民族利益和国家独立。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其内涵不断的深化和得到补充。同时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的几个特征,首先民族主义是面对外部干涉而得到发展的,是一种保障国家这一民族主义核心对象、民族共同体完整独立以及保障民族利益的重要力量,其次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味,即与国家有紧密的联系,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同时这种民族主义又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是国家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工具。最后,中国的民族主义也存在由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我国曾经发生的游行示威活动以及维护民族尊严行为,足以证实这一点,这也是我国民族主义的特征之一。

由此,上述对民粹的原因和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民族主义发展及特征的论述上可以看到民粹与民族主义有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如民粹主义诉诸民众的利益,民族主义强调自我民族利益等。同时也看到以西方为主以及全球发生的民粹主义有可能会与民族主义结合,学界称之为民族民粹主义。当前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这一状况还未在我国发生,但在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境遇中的民粹的发展与民族主义的结合亦是应该警惕的。

二、民粹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在谈及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应对民粹主义在中国的现实状况做出论述。在我国,民粹与民族主要是在精神层面与民族主义融合,即一种民粹民族主义倾向,具体指的是民众以爱国和维护民族利益为旗帜,对外采取强硬态度,抵制外部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外部敌视中国的势力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诋毁和攻击,此时民粹的民众至上原则转为国家至上,大众认同转为国家和民族认同,“人民的-反人民的”思维逻辑转变为“国内的-国外的”逻辑,批判重点也随之从国内的政治精英转变为外部敌人[3]“民粹”变为“民族粹”,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连接,但这一状况盲目对国外力量排斥与讨伐,甚至会变成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为名,以民粹为实的极端暴力群体行为。这种民族民粹倾向在面对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思考或者相互包容来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是以极端偏激的方式表达不满且固认为其是爱国热情。由此可见,民粹与民族主义会有融合的倾向,其关系是交互复杂的,这种融合产生的民粹民族主义倾向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消极影响,我们应该理性分析探究这一问题。

三、民粹与民族主义产生问题及影响

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潜在的问题,就此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这三个大的方面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论述。首先,对于政治方面,民粹与民族融合如前所述,会造成一种盲目排外,如在外交上,对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有消极影响。具体来说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国家在外交上的活动逐渐重要。国家形象也成为外交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国家国际地位的树立和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外交软实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外部势力必然会对我国发展而忧虑,担心遭受威胁而敌视诋毁我国,而此时民粹影响下的民族主义会抵制排外,阻碍我国对外开放,对我国国际形象造成诋毁,对我国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这种消极的民族主义以网络传播为工具,甚至被民族分裂势力、暴恐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觊觎控制,引发由线上到线下现实的群体事件,进而破坏政治稳定,不利于安定团结。如制造恐怖活动及分裂活动,煽动民族不满情绪,制造民族主义事件,对国家统一政治建设产生严重消极影响。在经济方面,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民粹影响下的民族主义具有如民粹主义逆向冲击全球化一样,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对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开拓、外资及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产生消极用影响。譬如一些外资企业本想在中国投资,却因面对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的影响而避免与中国本土民族产业发生关系或产生竞争,这种民粹影响的民族主义趋势,长久看来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最后,社会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文化和社会稳定这两个方面,对于文化,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能够继承和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保障文化不被毁坏,这一点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得以证实,是值得认可的,但是民粹影响的下的民族主义会使这种优势走向极端而产生反作用,它会夸大本民族传统文化及价值体系的作用和功能,过分彰显本民族的优越性,进而抵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及传统。众所周知,除了对不怀好意的霸权主义文化的抵制,正常的民族文化还是应该不断交流借鉴进而发展的。所以由民粹影响的民族主义会全盘否定其他民族文化,虽然抵制了西方霸权文化也一定程度抵制了优秀、先进的文化,进而不利于我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阻碍我国文化上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社会稳定方面,则是危害社会团结,民粹影响的民族主义,将民粹的消极影响与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相融和而造成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四、解消民粹民族潜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可知,民粹影响的民族主义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存在潜在的危机和问题,因此,此部分针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预防潜在问题、消除消极影响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对于政治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则应该继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在制度上确保公平正义,如扩宽民众的反映渠道,制定政策充分反映民意,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增强政治社会共识,排解民众的“民粹”情绪,预防民粹与民族主义的融合。此外国家要对民族主义进行管理,加强健康的民族主义教育,将民族主义加以引导,强化宣传。对煽动民族情绪的不法分子,分裂分子进行甄别和处理,同时加强法治建设,对权力进行限制。完善网络管控,净化网络环境。让民族主义无论对外交还是其他方面发挥其保障民族独立不受侵犯和推动国家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推動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的积极作用,预防民粹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侵害,维护政治健康发展。在经济方面,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对外交流和开放的过程中,对外贸外资和国外技术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化解与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满足民众的正当利益诉求。寻求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观念,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最后,在社会文化方面,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方针下,推动健康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文化民族主义观念,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同时也要甄别霸权主义文化,防止其假借民族文化交流而进行渗透。此外,预防民粹式民族主义消极影响,加强文化教育,避免夸大本民族文化而导致民族文化封闭,从而有效应对对民粹主义以及极端倾向的民族主义产生的问题及可能的消极影响。

总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民粹主义在西方社会有所渗透和发展,我国应该警惕这一问题的产生发展。因此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二者交互所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中国政治健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探讨也认识到了我国民族主义对国家发展的积极健康的作用,认识到我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完善,对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民粹主义,《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1期.

2 刘颖:浅析中国民族主义发展[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4月.

3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民粹主义,《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民粹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17,(1):9-14.

[3].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02):22-29+4.

[4].王云芳.政治卷入抑或社会分化:民粹民族主义影响民族团结的路径[N].中国民族报,2018-01-05(007).

[5].马东亮.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理论逻辑的相似性[N].中国民族报,2017-06-16(007)

[6].袁婷婷.近年来学界关于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7(04):166-172

[7].李良荣.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J].理论导报,2017(02):20-21.

[8].赵穗生,于海洋.民族主义影响的再审视[J].中国战略报告,2016(01):297-317.

[9].袁婷婷.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的网络民粹主义析论[J].理论导刊,2016(07):36-39.

[10].程同顺,杨倩.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6(03):124-128.

[11].郭夏苗.中国网络民粹主义一形态、根源与消解[D].陕西师范大学,2015.

[12].赵纪周.左右翼·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J].世界知识,2017(24):13.

[13].李保国,林伯海.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演进、表现形态与话语[J].前沿,2012(05):159-161+165.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中国
浅析民族主义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观察家)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