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中国古代文学分析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2018-07-28 10:00杨帆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古代文学民族精神

摘 要:一个强大民族的诞生离不开丰富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传承正是在强大的民族精神指引下屹立不倒,而忧患意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有特质。五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自始至终贯穿着忧患意识。笔者正是通过此文,从我国古代历史文学的角度出发,浅论了忧患意识的起源、特点、发展以及产生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古代文学

一、民族精神中忧患意识的存在意义

1、民族精神根深蒂固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各族历史大融合的过程,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一个充满血腥和战争的残酷过程,顽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生存考验和历史荣辱的背景下,靠着根深蒂固忧患意识威武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岿然不动。随着鸦片战争拉开近代史的序幕,中华儿女再一次在民族忧患意识的指引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使得民族精神的忧患意识再一次深入人心[1]。

2、为中华之崛起

侵略者的强取豪夺、恣意践踏使得中华儿女更加团结,为了赶走列强,护我中华,不惜用血肉之躯抵挡来自侵略者的践踏。正是在这种民族忧患意识的引导下,使得中华儿女更加自强,奋起抵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忧患意识是一种文化传统,它孕育着中华文明的诞生,同时也是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2]。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发扬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我们义不容辞。

3、将中华民族紧紧团结起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在整个历史浪潮中,虽然内部一直冲撞、融合,但是当我们有了一致共同的外敌入侵的敌人时,忧患意识令整个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历史上的著名爱国人士层出不穷,他们只是中华儿女的一个代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

二、透过中国古代文学审视民族忧患意识的成因

1、低下的经济发展

母亲河孕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冲击出的华北平原富饶而美丽。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靠天吃饭的时代避免不了天灾祸人,当人们面对吃不饱的时候,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当时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俗语讲,民以食为天,在饥饱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根本来不及思考饮食的美味[3]。正是基于此,忧患意识从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中自然而然形成雏形。

2、封建专权根深蒂固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残留。封建阶级的严酷制度,使得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文人志士满腔抱负而被佞臣当道,看着国家的疮痍遍布四野,哀叹之情逐渐完善着民族忧患意识的成型。

3、儒学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独权专政的思想统治利器。文化的侵蚀是根深蒂固的控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成了入仕的途径,使得“百无一用“的书生得以实现抱负。在历史文化中,很多脍炙人口的美文流传至今,其中不乏这种思想的显现。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忧患意识

1、人类思考的发展

《易经》可谓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之一,目前在国外被当做一门专业的研究对象在做研究,仍是只能窥其点滴,而其中的六十四卦正是围绕人类所发现的天地人的关系建立而成。中国的古文化可谓是无价之宝,其传承和发展无不透漏着民族忧患意识的思想。

2、朝代更替引申出的忧患意识

《离骚》是屈原撰写的忧国忧民的文学巨著,在历史上极具代表性,单就文学造诣而言,其贡献更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古典文化这类传世之作数不胜数,正是由于爱国文人志士对自己所处朝代的忧思,忧患意识使得他们妙笔生花。由于朝政的昏腐,使得有识之士无法一展抱负,只能通过文学作品直抒胸臆。正是这一忧患意识的苏醒,推动着古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3、爱民如子的忧存意识

文化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古代文人志士对人民疾苦的深刻体会和担忧,正是促进着古典文化前进的又一动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是这一现象的对照反应。那样一种盛世太平,安居乐业正是人们所一直渴求却不可得的生活方式。正是这些文人志士用自己的才情,将这样一种忧民爱民的忧患意识用文学著作展现出来,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根基。古语有云:“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人们大众安定,才是真正的安定[4]。

4、“小家“的关注不容忽视

整个“大家”是由无数“小家”组成,忧国忧民的“大爱”是无数“小爱”堆积而成。古典文化中颂扬友情、亲情、爱情的诗作比比皆是。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白的“人生贵相知,何须金与钱。”、李延寿的“布衣之交不可忘”,多到枚不胜数。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正是通过这些最直接的亲朋好友的忧思所展现出来的,也正是由于这些对朋友的忧思才作为了忧患意识的载体,孕育着忧患意识不断壮大。

小结

忧患意识是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了自身的荣辱成败,而将国家、社会、人民的命运系于心中。当国家和人民遭遇到危机困难时,会有奋发图强之心,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民族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正能量的强大集聚,是民族忧患意识产生了强大的爱国凝聚力,是民族忧患意识将有识之士的思想建立在超过自我以外的更高更大的视角,将大爱包裹着小爱,将文学作品作为助力帮助社会前进和发展。只有在我们这个饱经历史创伤的国家漫长的发展史上,才会造就这样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我们要将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正能量的精神传递连接,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敏娜.试论从中国古代文学分析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7):75-76.

[2]李艳婷.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05):102-103.

[3]刘春华.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1):155-156.

[4]龍国庆.悲凉之雾遍华林——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32-33.

作者简介

杨帆,出生年月:(1970.05.07)性别:男,籍贯:四川广安,最高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古代文学民族精神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