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湖南湘西侗族大歌的艺术特点

2018-07-30 10:59宗志强
关键词:演唱特点

宗志强

【摘要】湖南民歌种类众多、题材广泛、旋律优美、风格独特,是湖湘民间音乐的瑰宝。种类上,湖南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而湖南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侗族的聚居地,其中侗族音乐文化内涵丰富,更以民间歌曲著称,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本文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旋律、语言进行探讨。通过这首歌曲的分析,了解侗族大歌的魅力。

【关键词】湖南民歌 侗族大歌 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54-02

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约有27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天籁之音”。侗语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老”就是“大”的意思,因此狭义的‘侗族大歌也被称作为‘噶老,广义上的‘侗族大歌实际上是侗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总结经验、集体创作。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和种类

合唱以及男女生合唱是侗族大歌的主要演唱形式。合唱是一领众和的一种演唱方式,有高低声部,并且要求高低声部相互配合。在歌唱过程中,主要以和声的演唱方式,即先由领唱者开始,只唱一句或者两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侗族大歌具有一定的演唱风格,从音色上可分:男生大歌、女生大歌以及童声大歌三类。发展到今天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在演唱过程中,高低声部相互呼应,演唱者均用真声,在声音上,对男生、女生、童声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男生要求浑厚,女生清亮,童声稚嫩干净。

二、侗族大歌的旋律特点

侗族的旋律都跟当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侗族大歌在旋律上曲调起伏较大,多数大歌是人们在山间劳作时所唱,因此娱乐性较强。在大歌旋律的编排上,与语言语调有很大的联系。且有笙、萧、二胡、等乐器伴奏,因此在歌曲的旋律上起伏较大,有时跨度达到九度音。侗族大歌部分是由山歌的曲调衍变而来,且是人们生活及劳动时唱的一些小曲,因此在旋律上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三、侗族大歌的语言特点

侗族语言主要分为南、北两种地方方言,南方方言是侗族大歌歌词的主要来源。侗族的语言独特、优美、能够细致、准确的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侗族大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而演唱这样一类民族语言特点的浓厚的歌曲,他对音乐旋律的构成、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侗族大歌的歌词主要是侗族语言,所以大歌的口语化比较强。传授知识、文化是大歌的主要目的。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精华,具有极强的音乐魅力,所以学习侗族大歌有一定的难度,据研究,侗族大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和声调相符,歌词要押韵。侗族语言的声韵分为内韵、腰韵、尾韵三种。一般来说,内韵和外韵在一个唱腔里面是可以变化的,而尾韵则和他们不相同,在整个唱段里,尾韵是一韵到底,不会有任何变化。由此可见侗族大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是同他们本民族语言特点不可分开的。

四、以《蝉之歌》为例来了解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

在歌队表演或者比赛中,大家最熟悉的歌曲便是《蝉之歌》,该歌也被作为侗族大歌的起源之歌,相传是侗家几个女孩在山中玩耍时听到了树上的蝉叫声,她们便模仿这种蝉叫声,于是后来产生了侗族大歌,另一方面来说,《蝉之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演唱时所运用的一些特殊技巧,所以成为侗族大歌的主要演出曲目。

蝉歌属于声音歌曲,主要特征是旋律和衬词模仿蝉鸣,却又因蝉的种类、地区、季节和模拟的角度不同,又分为多种歌腔。歌队演唱声音歌时,演唱技巧的高低决定了歌者向听众展现歌队配合的默契、炫耀歌队声音表现力的能力,而声音歌的演唱技巧包含了侗族大歌演唱技巧最主要的三大特点。

1.链式呼吸

侗族大歌最重要的特点是‘众低独高,而链式呼吸时侗族大歌演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气息方法之一,在它的歌唱中大量出现的和声往往是“分叉”支声的形式,即低音部分的歌者在主音“la”上持续长达数十拍,作为旋律的衬托,另有一人或两人演唱上声部的支声旋律,由此来取得优美流畅悠远的和声效果。

2.鼻腔共鸣

侗族大歌来源生活,来源于自然优美的侗族环境、侗族人民善良敦厚的品德、底蕴深厚的侗族鼓楼……这些因素形成了侗族人民审美需要的心理动力,从而引起内心的触碰和震撼,促成了侗族大歌歌唱共鸣技巧的独特风格,鼻腔共鸣是侗族演唱技巧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大的亮点,不论是男声大歌或是女声大歌,常常将其作为丰富演唱的一个特殊手段。学习侗族大歌的一大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此处。鼻腔共鸣所产生的浓重鼻音,使歌队整体的音色显色浓重而富有神秘感,具有使音色明亮、集中、圆润、高位置的特殊声音效果。这种鼻腔共鸣一般都会大歌演唱中都会使用,但是不会至始至终贯穿于在整个大歌演唱过程中,从而使整个歌队的音色效果富于变化、时而明亮、时而神秘、情趣盎然、极具艺术魅力。

3.舌尖颤音

舌尖颤音作为侗族大歌的一种特殊演唱技巧,尤其在模拟大自然音响的声歌中使用最多,如前所述,侗族大歌中的声音歌是对某些自自然音响,如蝉叫声或动物声的模拟。舌尖颤音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如女声大歌《蝉歌》,“我唱蝉歌请大家静静的聆听,唱支蝉歌献给父老乡亲,朗朗朗雷、狼狼朗雷、宁朗雷、嘿哟嘿”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树林中蝉鸣的歌曲,由5-10人演唱,领唱者在歌队中持续音“la”的衬托下,用舌尖颤音,“朗朗朗雷”模仿蝉叫声,并由数人轮唱或交替领唱,形成你疏我密、明亮柔和的音响效果,展现了林中众蝉齐鸣的艺术效果。

侗族大歌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其音乐内容、表现形式,与自己本民族人的习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實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同时侗族大歌也向整个世界展示了她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耕耘.《侗族大歌》多声部探究.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2]栗周榕.“和谐”—侗族大歌的主旋律[N].贵州民族日报.

[3]李丽梅.“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4]谢琛.“侗族大歌的当代传播方式与研究”.

猜你喜欢
演唱特点
浅谈歌剧咏叹调《花名册》的演唱特点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试析歌曲《问秦俑》的创作与演唱特点
艺术歌曲和歌剧演唱特点分析
盐城弶港渔民号子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