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保障

2018-07-31 10:02袁小慧
群众 2018年13期
关键词:高质量绿色生态

袁小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着力克服生态环境的突出短板,探寻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强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把握绿色发展的关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江苏要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必须平衡和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守住生态、安全、环保底线前提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保护,推动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共赢,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政府的职能担当,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完善,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等制度建设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调控作用,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无形之手”,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环境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同时,运用市场经济杠杆引导各类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逐步形成环保市场的产业化和专业化,降低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本。

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江苏生态环境短板问题是长期发展积累而成的,生态环境建设也不是短期可以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从短期来看,前期环保成本投入较大,但不治理就是长痛。从长期看,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而且会助推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

聚焦绿色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对照江苏实践,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布局。充分发挥“1+3”重点功能区战略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引导产业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定位进行空间布局调整,走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扬子江城市群和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着重将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引导区域内集约高效发展,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沿海经济带在发展沿海经济、临港经济的同时,着重将绿色发展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引导区域内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拓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空间;江淮生态经济区在增强农产品和生态品生产能力的同时,着重将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相结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增添绿色底蕴。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长久以来,江苏存在经济结构偏重、土地开发强度高等现象,工业发展对生态空间的挤占较大,严重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一是做实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做实做强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化和特色化转变。三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化工、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品质提升、业态创新。

推进循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面对江苏“煤炭型”能源结构为主的环境约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任重道远。一是深入推进“减煤”“减化”。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镀、铸造等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优化提升和整治沿江、沿海化工行业,开展大规模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推动江苏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扩大天然气和电能消费替代;三是推进资源循环节约利用。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完善废弃物资回收利用网络,推动废弃物资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升循环利用率。

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低碳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高质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一是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态价值观。二是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从绿色出行、绿色就餐、绿色居住等小事出发,倡导简约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积极引导居民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减少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的娱乐休闲方式。三是绿色产品多样化供给。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和生产多元化的绿色产品,并制定相应的绿色认证标准,强化绿色产品市场跟踪和监测管理。

强化绿色发展的保障

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理念和具体实践,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只有夯实绿色发展保障,才能守护绿水青山。

深化生态环保制度综合改革,推动生态环保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明确各主管单位的生态职责,通过多规融合等手段编制全省规划,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生态环保监督考评制度。以《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江苏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为基础,严格落实环评审批考核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保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健全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生态立法。在已有环保立法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和修改凸显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江苏特点的地方性法规,构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绿色技术体系支撑。一是重點加强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发挥江苏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依托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基础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发挥环保科技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二是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技术、标准、产品、产业协同发展。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扩散机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充分发挥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让科研走出实验室,催生成果转化新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 婷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