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再思考

2018-07-31 10:09尤西虎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化起点马克思主义

尤西虎

[摘 要]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探讨尚有诸多争论。通过梳理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的观点,以及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关的六个环节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四大核心要素,进而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

[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7-0040-04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主要观点及分析

按照各学者观点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时间顺序,当前学界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十五项:一是19世纪上半叶经典作家的民族化思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中提出的理论的具体化、民族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二是19世纪下半叶经典作家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国实际相结合的开端。[1]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该观点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了它的中国化历程。四是1914—1916年留日知识分子的斗争。该观点认为该时期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留日知识分子的斗争是逻辑起点。[2]五是1917年十月革命。该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3]。六是1919年李大钊的言论。该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以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著名论断为标志。[4]七是1920年前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形成。该观点认为1920年前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是逻辑起点。[5]八是1920年开始的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该观点认为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是实践起点。[6]九是1921年中共一大说。这种观点较多,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十是1922年中共二大说。认为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7]十一是1925年的毛泽东著作。该观点认为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掌握了阶级分析方法、注重调查研究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精髓,并试图独立思考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历史起点。[8]十二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说。认为全党转变革命的方式和策略,把改造中国的切入点放在农村,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9]十三是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1928年至1930年的毛泽东著作。该观点认为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以及以《反对本本主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的发表和重大理论的阐述,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10]十四是遵义会议说。认为“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推进的实质进程”[11]。十五是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说。认为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考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逻辑起点的生成。[12]

通过以上梳理,可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研究结论颇具多样性。究其原因,一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维度有别,这些研究囊括了逻辑起点、实践起点、历史起点、理论创新起点等;二是就某一具体起点的研究来说,也存在分歧,且离散性大。一方面可能是对各起点的概念理解不同(如对于什么是逻辑起点的理解),从而得出不同结论,而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要素的把握存在差异所致。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起点问题,有必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的六个过程,进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素,以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必须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的六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义非凡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不能被还原,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可能到实现的全过程,应包括以下动态层次结构环节: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规律性、实践性、整体性、价值性、开放性等真理性特点,这种理论特质决定了它可以为他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内在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最初可能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欧洲的理论,虽然其理论特质决定了其可以在他国迸发生机,但这还仅是一种可能性,是思维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地联系起来,需要特定历史的条件和过程,即中国人实际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接触和接受虽不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意义,但较之思维层面的可能性而言,却前进了一步。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传播是主体报以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地进行宣传、播种的行为。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结合是主体在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基础上,自觉地、正确地将理论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且作为这种结合的结果,通常伴有新的理论成果的出现,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场。五是中国化馬克思主义的出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一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显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伴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六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从这六个环节来看,马克思主义接触或接受、传播,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条件,不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可以理解为是从思维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可能性的分析,而这种可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可以某一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实践为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起点,是指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伴生的思想或理论的起点。我们要探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应是实践起点和理论创新起点的统一体。这两个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问题,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价值意蕴,也更具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素是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的关键

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问题,首要的是对该命题有较好的把握,或者说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素应包括:

(一)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不掌握或没有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了无本之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学说通过在日本、北欧以及苏联的留学生及相关译著等渠道传入中国,为当时寻求救亡图存真理的先进分子所接触和传播,其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包括一大批为救亡图存而探寻真理的国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国人较系统地认识、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创造了条件。

(二)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放弃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走到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的人,自然是无法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进程中、波澜壮阔的建设和开拓创新的改革进程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甚至在党成立之初的早期领导人中,不乏放弃、背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信念坚定,才能在危难重重的情势和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事业不抛弃、不放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问题。

(三)实践中实事求是地艰苦探索。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不意味着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就能顺顺利利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解放和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曾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照搬俄国革命的具体做法,结果在革命实践中导致党时常犯“左”倾或右倾错误,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全新、未知的历程,会遇到各种各样思潮、势力和环境的干扰和阻碍。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中国国情分析中国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探索。

(四)实践中的理论升华。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决定了其能在他国落地生根,指导他国实践,并经过实践总结升华上升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实践中的理论升华,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而应然出现,另一方面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验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正因如此,理论升华才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备要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四、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因为,一是在井冈山根据地开辟前,毛泽东已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接触、掌握到信仰有一个过程。在毛泽东寻求救亡图存真理的过程中,先后接触到多种思潮,如改良主义、民族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在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和抉择之后最终接受和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二次到北京后的1920年读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尽管这时尚未接触更多的马列专著,但他从中认识到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贯穿人類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并逐渐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后来的革命活动。毛泽东在1927年3月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运用阶级的观点对革命进行了描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表明其已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革命问题。大革命的失败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挫折,也是对早期共产党人的一次重大考验。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仍然坚定理想信念,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前途寻找光明。因此可以认为,在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之前,毛泽东已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掌握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是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拓者的前提条件。

二是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的写就,开辟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先河,并形成了适应中国革命需要、指导中国革命发展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并非接触、传播、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但却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创造了“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人,并为后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党的指示,而是根据中国实际,认识到中国革命应该首先到农村展开,创造性地领导并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并在总结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初步论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将中国革命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井冈山时期实践的基础上写就的一系列著作,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理性升华,具体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环境、前景以及具体的斗争策略问题,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对党的工作指导中出现的错误倾向进行纠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确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是党的历史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实际问题的理性升华、理论创新的开端,二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陆轶之.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J].理论月刊,2014(4).

[2]李怡.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J].科学社会主义,2015(3).

[3]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6).

[4]张世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J].求索,2015(12).

[5]张正光,张远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新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6]王国敏,陈加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探索——兼与几种流行的观点商榷[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

[7]贺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再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0(7).

[8]赵秀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新探[J].江汉学术,2013(5).

[9]高军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J].社会主义研究,2012(6).

[10]徐光寿.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兼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肇始的标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11]丁俊萍,胡永干.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毛泽东研究,2015(1).

[12]张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双重维度——基于“实践型”与“理论型”的二元界划[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1).

作者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沈 洁

猜你喜欢
中国化起点马克思主义
六月·起点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疯狂迷宫大作战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