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南诏古乐团洞经音乐传承探究

2018-07-31 09:21刘东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巍山

刘东梅

摘 要 巍山洞经古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是云南古文化遗产中影响较大的乐种之一,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深,普及面广,曲目丰富,独具特色。是我们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化石”。以下将对巍山南诏古乐团洞经音乐传承、发展、保护与开发情况展开探究。文章从洞经音乐的历史由来到巍山古乐团传承保护现状,都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将乐团代表人物一一寻访出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开发对策,为这项开发状况欠佳却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巍山 南诏古乐团洞经音乐 传承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1巍山洞经音乐的属性

洞经音乐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事项,就表面来看,不论是文化架构、内容构成还是意识趋向等始终处于各种宗教文化的融合之中,且线条十分复杂纷繁。因此,想要根据上述这些文化特征给洞经古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确实很难把握。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研究者总把它纳入到道教文化的范畴,把洞经音乐为道教音乐。如《中国道教音乐》一书在介绍云南道教音乐时就说:“在云南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洞经音乐”。1989年12月香港首届“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会”收进了钱康宁先生的《巍山洞经音乐》一文,也把洞经音乐归属于道教音乐。 那么,洞经音乐到底是一种怎么的文化呢?

洞经音乐是一种以演唱内容(洞经)命名的,由道教内涵及多种中国古代民族民间音乐整合而成的民族民间音乐品种。

2巍山洞经音乐的特色

洞经音乐在我国的宗教艺术中独树一帜,与佛教艺术中雕塑,壁画堪称宗教艺术中的“三绝”。而在宗教音乐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提起道教艺术,首先想到的就是道教音乐。而道教音乐则首推洞经音乐。

(1)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了道教音乐、儒教音乐、唐宋音乐。南诏大理国宫廷音乐、龟兹乐、佛教音乐、南北曲、江南丝竹及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等十多种音乐成分。

(2)形式方面: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有领唱和伴唱两种,演唱时有两种乐队伴奏。一种是丝竹乐,一种是打击乐;器乐部分则分为大乐曲牌、细乐曲牌和锣鼓曲牌三类。大乐曲牌即吹打乐,以唢呐、竹笛、笙、管子为主,配以鼓、锣等;细乐曲牌即丝竹乐,以萧、笛、胡、琴、琵琶、古琴、扬琴为主,配以板鼓、木鱼、碰铃等;锣鼓曲牌以锣鼓为主,一般衔接在各种经腔及曲牌的结尾处。

(3)曲牌方面:大理巍山洞经音乐曲牌十分丰富,据统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独立成套的各类曲牌多大1000余首。其中有虔诚请圣的《诗章》、《南洋洲》等南宋宫廷音乐;有采自唐宋诗词、江南丝竹的《小桃红》、《浪淘沙》等,也有歌颂孔子、元始天尊的《孔子歌》、《元皇赞》等。这些曲牌在长期演奏中有机结合,形成了洞经音乐古朴典雅、柔美清正、礼乐兴邦的独特主题和风格。

3巍山洞经古乐的现状

数百年来,经历了几多战乱,天灾人祸,包括洞经在内的优秀历史文化备受摧残。蒙,段时期的内府档案付之一炬,使这段历时数百年的历史成为空白。陈玄子所创作的洞经也所剩无几,演奏人员日渐减少。如不立即加以保护,这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的将来就可能消失,而这些如同物种的灭绝一样,一旦消失,就不能再生。因此巍山千年南诏古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3.1乐团情况

3.1.1乐团历史

巍山洞经的最早恢复是在1984年,赵从宽等老前辈们重新组织起了“巍山城洞经会”。还编写出了以巍山风景名胜和南诏历史为内容的古乐新词进行演唱。从而使巍山洞经恢复了活动。1986年底,文化部门开始对巍山洞经进行抢救,并在1987年10月7日由县文化部门和巍山城洞经会在县城“拱城楼”联合举办了“中秋洞经古乐演奏会”,首次把局限在宫观寺院的洞经古乐正式搬上了文化艺术舞台。演出获得成功,受到好评,使濒于失传的洞经古乐重放光彩。使它迈向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3.1.2乐团的组织结构

(1)队伍人数:25人。

(2)年龄结构及性别:70岁以上2人,60岁以上15人,60岁以下8人。男20人,女5人。

3.1.3代表人物情况

共17人,其中男13人,女4人;年龄34-77岁,其中60岁以下6人,60岁以上11人。民族4人,汉族13人。主要乐器:丝弦、二胡、打击乐、扬琴、古瑟、中阮、笛子、大阮、三弦、大胡、唢呐、古筝、琵琶。

3.1.4乐团特色

巍山洞经古乐演奏,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民族古乐器,特别是古击乐器、音色非常好,它们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不可多得,最有特色的要数至今珍藏着的一件古老的弹拨乐器——瑟,现被称为“巍山古瑟”。该瑟直线长2米,瑟面折线长2.04米。大小头,大头宽0.48米,小头宽0.45米。瑟身弧度厚0.41米大頭,边处厚0.10米,小头弧度厚0.11米,边外厚0.08米。与马王堆出土的汉瑟既相似又有差异,巍山古瑟为25弦,从外观上看比马王堆汉瑟壮观得多。据现已故的洞经会长赵从宽老先生讲,他很小时候跟随祖父去看“祭孔”表演,那时就只见到古瑟摆在大台上只做“镇台”之物了。

建国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大规模抢救。古瑟被文物部门所保护收藏。1988年,巍山洞经古乐团完全按照现存古瑟的原型完整仿制了一具“古瑟”。其弦线用丝弦,采用民间打线方法,做成粗细不同的25根弦,从内到外排列,由低到高按五声音阶定弦。该瑟演奏起来音质古朴圆润,音量宏大,音域宽广,低音区声音浑厚低沉,弥补了洞经古乐演奏中低音厚度不足的缺陷。

据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演奏家曹正老先生说:“巍山古瑟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大地上唯一还能发出声音的古瑟了!”巍山古瑟作为珍贵文物,在乐器学、音乐考古学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物价值。

3.2巍山洞经古乐乐团的传承现状

3.2.1古乐团如何开展活动及活动的影响

洞经古乐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寶,巍山洞经古乐团在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对洞经古乐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精心排练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古乐欣赏节目。制作《南诏古韵》(DVD),收集整理洞经古乐经典曲目16首,古乐团活动十分频繁,影响也较大,通过到北京、昆明、大理的展演和宣传,开创了云南洞经古乐冲出红土高原走向世界的先例,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录制播放中国洞经古乐,每次播出时间长达的45分钟;同时也使云南洞经古乐艺术第一次登上由省政府举办的民族艺术节大雅之堂;并在大理州洞经古乐演奏大赛中连续荣获五连冠。如今,洞经古乐欣赏已成为了巍山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特色。

3.2.2问题及困境

(1)洞经古乐老前辈多已逝世,目前,能完整掌握洞经音乐全套的人少了。面临后继无人的现况,需要重视培养一些年轻人加入到洞经古乐文化活动中来。

(2)需要人才、资金及政府政策的扶持。

4巍山洞经古乐的传承发展与保护

洞经音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样,毫无疑问的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和挑战。基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要使大理洞经音乐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唯有发展自己,使之强盛。我们在思想上要真正明确传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传承了,才有可能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传承。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真正明确巍山洞经古乐的个性特征。为了深入的、全面的、真正的传承好洞经古乐,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民族风格”,即研究它在民族方式、生活环境等基础上滋生、传承而来的民风民俗。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其物化形式,即其特有的音乐风格,诸如旋法织体、体裁结构、律制音调、乐器使用等。总之,在这个飞速发展、充满竞争的时代,洞经古乐尤为突出的面临被外来文化或其他艺术所同化乃至吞食的危险。因此加强对其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实属当务之急。

(2)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仔细分辨洞经古乐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洞经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首先应该进行抢救,然后按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选取洞经乐曲中的经典乐曲,加以精心排练,搬上艺术舞台,作为洞经古乐欣赏奉献给观众。为此要广采博收,要站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认识大理洞经古乐。真正弄懂它的历史,它的产生,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它与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等的联系,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理洞经古乐这一文化瑰宝。

(3)要对巍山洞经古乐实行“博物馆式”和“民间存活形式”同时并举的方针进行保存。洞经古乐在过去长期历史进程中主要是在群众中以“民间存活形式”进行保存和发展起来的。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革,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类似洞经古乐此类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民间音乐,逐渐与现状生活疏远而渐渐消亡。为了保存其艺术审美价值的永久魅力,我们要加强对其进行“博物馆式”的保存。对于曲目众多,内容丰富,队伍较为广的大力洞经古乐应加大力度开展抢救工作。成立“大理洞经古乐资料中心”,采用现在化的手段,通过谱(曲谱)、词(唱词)、音(录音)、像(摄像)、文(文字)等综合方式,全面开展调查、搜集、整理、研究等工作,录制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光碟,以期对丰富多彩的大理洞经古乐达到科学收集,妥善保存,着眼未来,服务子孙的目的。

(4)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了经济基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5)洞经古乐的传承与发展,除了政府应重视支持外,还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努力营造传承和发展洞经古乐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制造一定氛围。另外,还要重视培养洞经古乐的继承人,从小抓起,让更多的年轻人理解洞经古乐,喜欢洞经古乐,认识到洞经古乐是真正的民族优秀文化瑰宝。

综上所述,洞经音乐是我们的宝贵优秀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宝。具备开发的巨大前景,但还未完全的实施开发,只有重视传承和保护,才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打下基础,振奋民族精神,展现中华风采,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立足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罗明辉.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2] 钟敬文.民族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 周咏先,黄林.洞经音乐调查记[J].民族音乐,1983(02).

[4] 丁树群.浅谈当前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7.

[5]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复合性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6] 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其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9(06).

[7] 李洋.祭孔音乐在大理洞经地区的传播与衍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6(06).

[8] 吴学源.云南洞经音乐述略[J].中国音乐,2002(01).

[9] 耐杰尔·埃文斯.旅游战略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0] 张保庆.云南洞经音乐发微[J].音乐探索,1998(02).

[11] 黄林/吴学源.云南洞经音乐组织的社会属性[J].民族艺术研究,1992(02).

猜你喜欢
巍山
巍山:活着的古城
云南巍山扎染图案在动画中的探索研究
巍山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小吃道法自然精神探究
巍山喜迎60华诞
巍山小吃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