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及应对

2018-07-31 09:19李恒九
科技视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应对维护

李恒九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不断提高。在此大背景下,许多能够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产业得到更广阔的市场,其中,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迅速,新时期的广播电视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可以说,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的许多信息都来自广播电视。在新时期,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首要发展任务,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以及应对进行相关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特点;应对

中图分类号: TN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1-021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1.09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居住在“地球村”的大多数人们逐渐熟悉“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的生活现状,因此,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广播电视也逐渐走进我国的千家万户。此外,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改革正如火如荼,而广播电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之一,同时也使人们的业余生活愈加丰富多彩。而广播电视是否能真正立足于中国市场,是否能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很大一部分要看新时期广播电视是否维护得当,是否拥有良好的信息处理技术。因此,在新时期,为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使广播电视行业能够蓬勃发展,人们须对广播电视技术及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1 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术领域,同样的,信息网络技术也逐步成为各大社会企业的有力帮手。因此,随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不当发展,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同样融入许多高新技术,目的是使广播电视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好坏至关重要,其在发展中出现了以下特点。

1.1 广播电视节目日渐增长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共享性越来越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而广播电视作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天都有许多信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行播出,从而被人们获取和分析。给予广播电视在传递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往日相较,现如今的广播电视节目种类越来越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以来,广播电视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走入千家万户的新生广播电视节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增加。现如今,我国广播电视的频道大多能达到六七十,每天24小时节目不断,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时间段人们的需求。因此,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及率最高的文化活动之一的广播电视节目,其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1.2 发射系统固体化

我国的电视覆盖手段主要为中短波、调频和广播电视的发射。而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是指在广播电视发射机内将音频信号或视频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馈线送往天线,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的过程。承担起了广播电视节目发射任务的广播电视发射台,其技术设施主要由广播电视发射机和天线、馈线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因此,我国大部分广播电视的发射模式多呈现出固体化特点。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此固体化特点往往伴随着设备庞大、维修困难、效率低等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问题一一被人们所克服,从而也促进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1.3 信息传输量增大,速度提高

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较,当前的广播电视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越发先进,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现今的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量增大,传播速度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

过去,受技术因素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量小,速度慢,传输过程不稳定。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受到地域范围限制,稍远的地方就会出现无信号的现象,有时受天气影响也会出现信号接收不良,节目断断续续的现象。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化传输工具的辅助下,如通信光缆和卫星技术等,我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量不断增大,传输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一次性传播上百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不只是梦想。

1.4 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的计算机已能够部分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但是人们正在研制新型的,具有更多拟人化功能的计算机,例如: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等。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间接也带动了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如现今的广播电视都是通过网络直接接受卫星信号,而不是需要人们在房顶装置一个“大锅”作为信号接收的媒介,此外,日进的广播电视大多类似电脑,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搜索功能寻找自己喜欢的节目,也可以直接进行保存播放,或者直接使用回看功能进行回看,这些都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需要。因此,广播电视的智能化成为其发展的必然历程,其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广播电视的功能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相应的,广播电视技术对维护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2 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应对

新时期,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越来越大,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开发更高质量及拥有更多功能的广播电视技术是当前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为适应日新月异额科技发展趋势,为在新时期保持广播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优势地位,加强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势在必行。

2.1 明确系统运行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减少的不断突破,传统的广播电视相关设备已经逐步被现代化的高新科技产品所取代,这就使得部分广播电视方面的维修工作人员无法在设备的每次更新换代中找到平衡,其技术储备跟不上广播电视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维修人员稍不注意就会无法设备进行维护工作,因此,全面有效的面对技术改革下带来的设备维护问题,是新时期也是实际工作生活给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人员带来的考验和任务。

首先,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者须与时俱进,抛弃旧的思想和观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学习,通过网络学习、或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等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相关最新知识,包括广播电视技术的相关设备的运行原理牢记在心中,温故而知新,永远也不停下追求知识的脚步。其次,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所维修的设备的全面信息,做到充分了解该设备每一个细小零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目的是在进行维护工作是可以第一时间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地点、以及解决措施。

2.2 做好故障的预防处理工作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即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句话用在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上也是可以相得益彰,想要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首先必须学会未雨绸缪,尽可能的降低广播电视设备的故障率,在相关设备正式运行之前进行细致的检查和故障的预防处理工作,一方面要保证机械设备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中,防止因外部环境而引起的设备故障;另一方面,维护人员要保证将要运行的设备是完整无缺的,避免机械设备在运行途中因内部问题出现不必要的损耗。

特别是在新旧设备相交替的时候,设备之间不断进行更新换代,慌乱之中稍不注意就会为广播电视的相关机械设备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做好故障的预防处理工作尤为重要。将一切可能对广播电视相关设备产生威胁的东西消灭在萌芽阶段,既能延长广播电视相關设备的使用寿命,又能增加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间接保障了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

2.3 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素质

广播电视技术的运行涉及到诸多高新技术,其维护工作因因此盛满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广播电视技术对其维护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基于此等原因,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人员必须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首先,广播电视行业的领导者应从社会各界招聘经验丰富的新时代工作者,既要有丰富的临场工作经验,又要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所招收的人才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愿意走出来与时代接轨,而不是只会固步自封。

其次,提高维护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广播电视设备维护是一项高压力的工作,其工作者必须在维护工作中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在设备维护工作中不骄不馁,以保证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应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者中建立三个意识,即人的意识;对科学和管理的正规化意识;真正抓好落实的意识。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借此东风,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同样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因此,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更是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然而,新时期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所以,尽管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者应急在维护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仍不能放松,我国相关技术人员还应不断更新知识,在不断的时间和摸索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到一条适应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好的解决广播电视相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为广播电视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播出条件,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并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和对策探析[J].科技传播.2017(15).

[2]王丽杰.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和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4).

[3]赵阳.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点及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8(01).

[4]郑志军.试论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及对策[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2).

[5]刘巧丽.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及应对[J].西部广播电视.2016(05).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技术应对维护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1938年法入侵西沙 日军积极“维护”中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