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沪外小说专刊《扬子江小说报》研究

2018-08-02 01:05··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扬子江专刊办刊

· ·

内容提要 《扬子江小说报》是宣统元年(1909)在湖北汉口出现的一个小说月刊,它在社会内忧外患和小说专刊不景气的背景下创办,以开启一般国民民智为宗旨。胡石庵等报社同人在创刊时总结之前小说专刊办刊的经验教训,对《扬子江小说报》的刊物风格特色进行了定位。《扬子江小说报》刊载的小说作品大体呈现出政治宣传与趣味性相结合的风格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以胡石庵为核心的小说作家群的创作思想与主张有关。《扬子江小说报》发行时间不长,出版五期后停刊。

宣统元年(1909),在湖北汉口出现了一个小说月刊——《扬子江小说报》,由胡石庵创办。《扬子江小说报》是创刊于上海之外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专刊中的一种,它在发行过程中社会反响不错,“销数日有进步,海内人士以书相誉者,日凡数起”,颇有研究价值。但由于资料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对其做过专门研究。《扬子江小说报》为什么创刊?它是怎样的一个刊物?刊登的小说作品有何特色?为什么会有这些特色?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现有资料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解释。

一、《扬子江小说报》之诞生

宣统元年四月初一日(1909年5月19日),《扬子江小说报》第一期出版。在第一期中,共刊载了七篇发刊词,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中国晚清小说刊物中绝无仅有。即使晚清四大小说刊物(《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也只有一到两篇发刊词,而清末创刊的《小说时报》和《小说月报》没有发刊词。这些小说专刊的发刊词只谈到小说的某一方面,或是小说功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或是小说的文学特质(黄人《小说林发刊词》)。而《扬子江小说报》七篇发刊词分别从小说起源、小说自身风格、小说功用等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报社同人对小说的独到理解。《扬子江小说报》刊登这七篇发刊词充分看出胡石庵等同人要认真办好这个刊物的决心。

《扬子江小说报》第一期上还刊登了一个“中国小说报调查表”,这是陶祐曾在宣统元年(1909)四月对当时小说专刊停刊情况的一个调查。这个调查表是我们理解发刊词的线索,有助于我们理解胡石庵等报社同人为什么要办《扬子江小说报》,他们要把《扬子江小说报》办成什么样。

中国小说报调查表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自《新小说》创刊之后,小说专刊不断涌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之后,更多的人了解到小说的功用。小说可以“维持社会,鼓吹文明”,“促国民于进化之域”,“小说偏于改良社会”,“天地间足以洗剔顽锢之脑气精,变更腐败之习惯性者,小说之能力也”。随着人们对小说功用的了解和小说地位的提高,小说专刊也就随之多起来。当然所有小说专刊并非同时存在,往往是一个小说专刊停刊了,另外一个小说专刊又创办了,同时发行的不过一二种而已。

从调查表“存佚”一栏可知:截止到宣统元年(1909)四月,《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小说世界日报》《小说世界》《新世界小说社报》《小说七日报》《月月小说》《小说林》《竞立社小说月报》《白话小说》等大部分小说专刊都已停刊。小说专刊发行不景气。

此时的社会正内外交困。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传统教育落后,不能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民众愚昧,民智不开,政界腐败无能:

欧风凛冽,汉水不波,美雨纵横,亚云似墨。怜三家之学究,未谙时势变迁;笑一孔之儒林,难解《典》《坟》作用。以致神州茫茫,夥醉生梦死之徒;政界昏昏,尽走肉行尸之辈。

在社会内忧外患,在小说专刊不景气的背景下,胡石庵等同人觉得他们有责任和使命重振小说专刊。用小说刊物来改良社会,开启民智,拯救民众于危难之中:

本社胡君石庵睹兹现状,时切杞忧,爰集同人,共襄伟业;挽狂澜于稗海,树新帜于汉皋,半月成编,一月出版。

从调查表“发行所”一栏可以看到小说专刊基本上都创刊于上海,胡石庵等同人意识到了这种发行布局的不足:

为什么小说专刊主要集中在上海呢?这与上海具备了两个办刊条件有关。一是有人,在近代大批人才集中在上海,里面不乏有志于小说创作、推广小说的人;二是出版便利,上海最早实现了印刷业近代化改造,出版业已经很成熟。相比上海,胡石庵等同人决心在汉口办小说刊物很难能可贵。虽然汉口经历了印刷业近代化改造,但是还不成熟。而且汉口不像上海一样人才集中,胡石庵在汉口办小说刊物面临缺人的情况。他四处找人,办刊过程很难。《扬子江小说报》的编辑群体除了胡石庵以外,还有范韵鸾、余德元、陶祐曾、凤曾叙等人,但《扬子江小说报》的运作主要由胡石庵和他的徒弟高楚观来具体负责。

“中国小说报调查表”的刊登说明胡石庵等同人在总结之前小说专刊办刊的经验教训,以便于办好自己的小说专刊。他们在总结前人办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办刊目的,对《扬子江小说报》的刊物风格特色进行了定位:

胡石庵等同人想把《扬子江小说报》办成一份题材丰富、浅近易懂,有阅读趣味,能够开启民智的小说刊物。具体说来,在题材方面,无论人物,还是科学、地理、理想、家庭社会方面的小说,无论译述还是自著,都会被编入《扬子江小说报》。语言上用白话行文,浅显易懂。还要有阅读趣味,使读者在“诙谐滑稽之间”而“启发其神智,鼓舞其热肠”。

二、《扬子江小说报》之作品

如上文所述,胡石庵等同人在《扬子江小说报》创刊时对其风格特色进行了设定。那么在实际办刊过程中,《扬子江小说报》是否呈现了预设的风格特色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小说作品入手。小说刊物的风格特色主要由其刊载的小说作品的风格来体现,换言之,小说作品是什么风格,小说刊物也就是什么风格特色。

《扬子江小说报》发行了五期,共刊载小说十五篇,包括爱国小说、哀情小说、侦探小说等等,有自著也有译述,大部分小说没有刊完。《扬子江小说报》中的小说作品大体呈现出政治宣传与趣味性相结合的风格。

这部书,便是说西历纪元以前五百余年间,古罗马帝国一段事迹。这罗马帝国自纪元前七百五十三年起,至纪元前五百余年间,已易君六位,忽然生出一个暴乱之主,行纂(篡)逆之事,握住罗马君主大权,横行无忌,上下离心,外患纷起。眼看着罗马帝国危亡旦夕,却亏有数位豪杰之士,仗一片爱国热忱,逐暴君,行新政,御强敌,救危城,奇情侠行,照耀千古。

这篇小说虽然表面上讲的是罗马帝国,实际上是在影射晚清政府。说“却亏有数位豪杰之士,仗一片爱国热忱,逐暴君,行新政,御强敌,救危城,奇情侠行,照耀千古”,其实是在暗示孙中山等人革命活动的合法性。小说回目对仗工整,例如第一回回目为“月神庙琵琶擅顿老,风人堡宝剑卖侯生”。无论写人还是写物,描写细致。例如写到月神庙:“修得十分宏大,周围有数里方圆。内中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小桥流水,陡壁飞泉,另有一番妙景。”美轮美奂,引人入胜。写到刺客:“这人的面容生得粗眉圆眼,狮鼻虎腮。一张面皮如泼血的一般,嘴上堆着一部绀色的胡须。用线扎成个小辫,绕在项上。一手提着刀,一手拿着火种。”凶神恶煞,惟妙惟肖。故事情节曲折婉转,小说主人公亚楼和威士忌在寻找黑衣大侠的过程中,先遭遇刺客,后被囚禁,险象环生,描写精彩。无论从描写还是故事情节来看,都很吸引读者阅读。这篇小说做到了政治宣传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在创刊号被放在第一篇,以后四期仍是第一篇,显示了这篇小说的重要性,表明这篇小说的风格就是《扬子江小说报》的主导风格。

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为了避免政府当局的查禁,有些小说作品政治宣传比较隐晦,需要细细体味。《蜂蝶党》和《新炸弹》便是如此,它们是两篇翻译侦探小说。《蜂蝶党》为文言文,讲述的是政府当局侦探革命党人活动的故事;《新炸弹》为白话文,讲述的是用炸弹暗杀政府要员的故事。第一篇小说中政府当局与革命党人斗智斗勇,第二篇小说中凶杀案不断发生,惊险刺激,两篇小说趣味性都很强。表面看来这两篇小说讲的都是国外的事情,似乎与中国无关。可细细想来,国外有那么多可以翻译的小说,为什么译者偏偏选择这两篇翻译呢?他们当是有意为之。两篇小说的故事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当时国内动乱的社会形势,读者会觉得党派和暗杀在国外也有,中国也可以有,反映了中国革命党人活动的合理性,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炸弹和党派是改变国内形势的方法。

不过有的小说政治意味比较明显,如《红发会奇案》。它也是一篇翻译侦探小说,讲述的是银行失窃,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译者在为这篇小说作的序里点明了翻译这篇小说的目的:“鼓舞其(一般国民)崇拜英雄、提倡侦探之主义焉”。而且小说翻译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另外一种情况是小说只讲趣味性,它们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描写、优美的语言等来吸引读者阅读,政治意图不明显或者没有。如《梨云劫》,它是一篇翻译小说,标“哀情小说”。它讲述的是美国小爵爷玛丽和平民女雅梨的感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婉转,玛丽和雅梨遭遇种种困难,情路坎坷。小说语言优美,写到春景:“……绿杨织得像金线一般,桃花如幄,芳草铺茵。”读起来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再如《铁血宰相恩笃俾士麦轶事》,用文言文写成,标“言情小说”。它讲述的是铁血宰相俾士麦的爱情故事。俾士麦作为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在中国知名度很高,讲述一个名气大的政治人物的爱情故事,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而且译笔优美,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两篇小说的政治意味不明显,趣味性突出。这类小说刊登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吸引读者,增加刊物的发行量,毕竟小说专刊的发行需要市场。

与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时仅仅把小说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忽略小说的趣味性相比,《扬子江小说报》中的小说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体而言,《扬子江小说报》在实际办刊过程中通过小说作品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与其创刊时设定的风格特色基本保持了一致。

三、《扬子江小说报》之作家群

一个小说专刊的正常发行,离不开一个固定的作家群。《扬子江小说报》当然也不例外,以它为阵地,形成了一个小说作家群,包括胡石庵、高楚观、范韵鸾、陶祐曾、李涵秋等人。

胡石庵的身份与梁启超很相似,都不像包天笑一样是书斋里的作家,他俩都通过写小说为自己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服务。然而他们之间也有不同,就拿两人的小说创作来说,梁启超创作的多为政治小说,缺乏趣味性,而胡石庵创作的小说作品讲究趣味性。

作为《扬子江小说报》小说作家群的组织者,胡石庵为什么要找这些作家呢?首先胡石庵认识他们,再次他们和胡石庵在小说创作方面有着相似或者相近的创作思想和主张。

高楚观是胡石庵的徒弟,他经常跟着胡石庵学习写小说,难免会受到胡石庵小说创作思想的影响。译作《新炸弹》和《铁血宰相恩笃俾士麦轶事》很好的体现了高楚观的创作思想,两篇译述的很有趣味性。而且《新炸弹》更有政治意味在里面,暗示了革命党人暗杀活动的合理性,这正是他选择这篇小说翻译的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他们小说创作的思想和主张相似或者相近,因而能以胡石庵为核心形成一个小说作家群。他们都基本主张小说应该具有政治性和趣味性,这也就决定了《扬子江小说报》小说作品的风格特色。

《扬子江小说报》小说作家群中有些小说作家不在汉口,胡石庵一般会通过在报纸上发“启事”的形式与他们联络。例如在宣统元年七月十九日(1909年9月3日)的《汉口中西报》上,就有“石庵启事”:“报癖君鉴:闻小徒楚观言,君近握《自治报》笔政,至喜慰,湘中报界从此吐光彩矣。《扬子江》四期已邮寄,收到否?《红发会》已完,续稿望赐下”。这是他们之间联系的重要方式。

结 语

注释

① 《〈扬子江小说报〉四期出版》,《汉口中西报》1909年8月16日。

② 此调查表中的小说报不全,据笔者统计,除表中12种小说报之外,还有宁波的《宁波小说七日报》,粤港地区的《粤东小说林》《中外小说林》《新小说丛》《广东戒烟新小说》和《小说世界》等。

③ 《新小说》创刊于日本横滨,后迁至上海发行。

④ 《小说世界日报》出现时间应为光绪乙巳三月十五日(1905年4月19日)。

⑤ 该表调查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此时《月月小说》已经停办。

⑥ 原调查表中《白话小说》和《扬子江小说报》的“存佚”栏情况颠倒,本表予以更正。

⑦⑨⑩ 报癖(陶祐曾)《〈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词》,《扬子江小说报》1909年5月19日,第1期。

猜你喜欢
扬子江专刊办刊
特种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应用专刊
音乐天地 抗疫原创歌曲专刊
《考试与评价》英语高一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七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本刊启事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徐镜人:扬子江水哺育中华 扬子江药造福华夏
扬子江船业成中国最“赚钱”船企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