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18-08-02 06:00陈烨彭怀东刘世明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办学研究生质量

陈烨 彭怀东 刘世明

摘要: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但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校际差异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育投入不足,培养模式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定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形式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格局。有数据显示,从1997年至2016年的20年问,我国研究生招收规模从5.1万人增加到51.7万人,整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全国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总量达198.1万人(含硕士和博士),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如下图所示)。地方高校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上也有长足的发展。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具有“两大两小”的特点:即地方高校占全国培养研究生高校的比例大,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覆盖地域面积大;地方高校所拥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小,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尽管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相对较小,但由于地方高校数量庞大,其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模并不小。以2012年为例(如下表所示),在全国所有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中,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所占比例分别为63.88%和78.81%:在招生规模上,地方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总数的21.93%和51.7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更好地履行高等教育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为重要。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境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同样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迎来了诸多新课题,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且校际差异呈扩大之势

随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双双下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研产出率较低,部分学科研究生就业率下降;专业型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用人单位满意度下滑等。

除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之外,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生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不符,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差。近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拥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和机构也在不断增加,但地方高校培养和激发创造性的平台和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观念革新不够,课程设置滞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导师队伍结构比较单一,研究生培养过程及评价系统也比较单一,过去沿袭下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已无法有效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异,受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及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层次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办学基础、历史积淀、师资条件、学科水平、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客观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分散,许多拥有研究生学位授权的地方高校实际只有少数几个学位授权点,缺少必要的学科支撑,培养质量和效益都比较低。这种背景下,各单位之间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二)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错位

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看,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的精英人才培养体制并不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往往没有以本校办学特色为依据,更没有以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立足点,而是以盲目提升办学层次为目的,不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院校文化根基,一味追求硕士点以及博士点的数量,大而全、高而尖的教育思想依然是这部分高校办学的主流意识。

一些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虽然高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旗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偏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往往是在模仿研究型大学,既实现不了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同质化,又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此外,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摆脱“学术化”惯性,依然延续着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路径的依赖,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并无本质差异,这种现实的差距和认知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资源短板严重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与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形成对照的是,支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教育经费、科研条件、导师规模与水平等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提升。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投入不足。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下,地方普通高校对公共经费的依赖程度较高,财政预算经费是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的主体。数据显示,近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生均经费投入额度在不断降低。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研究生生均事业经费拨款金额差距明显,一些西部省份地方高校研究生生均事业经费年拨款金额甚至还不及部属高校的三分之一。同样,支撑研究生培养的人均科研经费也呈现减低的趋势,地方高校获取科研项目及经费支持的能力和额度远低于部属高校。此外,由于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支出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水平也存在着明显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

对相当比例的地方高校来说,研究生教育在其教育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地方高校无论在办学规模、科研课题、科研经费、师资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等均与部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其办学层次、办学定位与发展重心都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内部资源分配上并不占据优势。

(四)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由于受计划性、行政性等体制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学校自觉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认识能力、行动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及类型单一,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足。从学位类型数量上看,我国研究生培养设置的学位类型仍然偏少,如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合计只有39种,专业博士学位类型只有5种,而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合计有74种,专业博士学位类型达到56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招生规模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17200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187491人,仅占招生硕士生总数的36.25%;博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67216人,其中专业学位博士1748人,仅占招生博士生总数的2.6%。

我国的培养模式改革还处在初始阶段,应用型培养模式还没有摆脱“学术化”惯性。近年,虽然国家大力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大幅度扩招,但部分地方高校分类培养的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入学形式、培养年限、课程教学、导师指导、考核评价等都有很多雷同;导师队伍基本都还是以传统的学术型为主,适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导师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技能训练体系不健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求。

三、地方高校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对策

人才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也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对地方高校来说,只有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摆脱所目前面临的困境,进而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定位

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使命,因此,必须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根基为基本导向,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立足点,办出质量,办出特色,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高而尖,也不应功利性地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和培养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制度创新:改革以培养学术型学位为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辅的研究生教育现状,逐步调整到多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主的格局。

研究生培养目标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重新定位和衡量。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必须采取积极调适的策略,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通过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释放自身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活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打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由“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是当前和下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在于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做好源头保障。要改革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选拔方式,加大面试、操作考核等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实保障培养单位和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中的自主权,特别要扩大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简称“推免生”)的比例,适当改革硕士入学考试的部分初试科目,以满足学科交叉的需要,建立优秀硕士生免试直接攻读博士生制度,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

其次,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着课程结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模式陈旧等诸多问题,要直面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的差异性,结合分类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现有课程,制定差异化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教学。要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体现行业需求和学科优势的培养方案。

再次,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作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导师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指导方法等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从导师遴选、聘任、培训、考核和奖励等各个环节的改革入手,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的优势,积极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引进和培训制度,加大“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力度。

此外,创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明确提出了“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地方高校要依据自身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同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地方高校可以集成多方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当前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开展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还可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获得一定的经费补充。

最后,构建地方高校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要根据不同的培养层次、培养类型构建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过程质量评价和学位授予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就是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依据,对课程考核、开题答辩、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审核等各培养环节进行评价:学位授予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学位论文质量和学术论文发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同时,还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用以改进和指导教学,进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责编:黎明

猜你喜欢
办学研究生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质量投诉超六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