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绿色金融

2018-08-03 02:14程宇航
老区建设 2018年11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绿色金融

□ 程宇航 陈 宁

一、绿色金融的缘起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增加,全球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绿色增长便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各国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和越来越多国际性银行以及众多国家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那么,绿色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发展前景又会是怎么个样子?请看绿色金融ABC。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而这,又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关。现代绿色发展理念是1972年6月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最早提出的。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发布了27项原则,较全面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98年,“环境金融”概念开始在国际上出现。可以说,环境金融是金融业为迎合环保产业的融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金融创新。

进入21世纪,许多学者对环境金融的理论及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开始从金融诱导的因素思考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学界对于环境金融的持续关注以及“循环经济”一词的提出,催生了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

2000年,绿色金融被《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定义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或“可持续融资(Sustainable Finan ing)”,即致力于从金融角度研究如何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实现环境保护的学科领域。

2002年,有学者认为环境金融是一种旨在规避环境风险、促进环境保护的融资行为。

2003年,“低碳”概念首度提出,学者们开始关注绿色金融的细分领域,即“碳金融”。在各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遂成为全球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业的新兴研究领域也就应运而生。

2007年,有学者进一步认为,环境金融是在环境变迁的严峻形势下,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创新手段,借助最优金融工程,规制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运作过程,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8年,有学者认为绿色金融是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出的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以期有效促进环境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11年,国际发展金融俱乐部在其官方报告中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广义阐释,即绿色金融包括对一切与环境相关的产品、绿色产业和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的投融资,以及倡导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

二、绿色金融的世界发展历程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之后,发达国家最终意识到,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便成为必然选择了。

发达国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早期主要依靠国际组织和商业机构,具有代表性的是“赤道原则”和“社会投资责任原则”。

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名为“生态银行”的政策性环保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德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已经较为成熟,体系也比较完善。

“赤道原则”是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于2002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赤道原则的起草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布的《关于金融机构和可持续性的科勒维科什俄宣言》对金融机构应该遵守的六项原则作了规定,它们是:可持续性、不伤害、负责任、问责度、透明度以及市场和管理。现在,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那些采纳了“赤道原则”的银行被称为“赤道银行”。近年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绿色金融”概念正向更大范围扩散。关注绿色金融的,有孟加拉、巴西、肯尼亚、乌干达、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关注绿色金融的问题。

社会责任投资原则(SRI)主要由商业机构,特别是NPO(非营利组织)和NGO(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共用推动。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SRI促使被投资商业机构重视自身社会责任、重视商业机构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均衡,这已成为投资领域一个相当流行的趋势。SRI的理念是将传统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从单纯的经济层面推广到社会和环境层面,权衡社会环境成本与社会环境效益,要求任何投资行为都应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三重底线标准,据此作出的投资决策才符合社会责任规范。

通过自下而上的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不断推动,国际社会对于发展绿色金融已形成共识。2014 年1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设计可持续金融体系”项目工作组,以期探索如何促进金融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结合的政策,乃至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性变革。2014年7 月,世界银行发布《环境和社会框架:为可持续发展确定标准》报告,以期搭建绿色金融发展的框架、要求、标准和流程。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标志着全球经济活动开始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2016年9月,G20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其中。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发表的《2016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识别了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的七个选项,成为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指导性文件。在G20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始发布支持本国绿色金融或可持续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或路线图,全球范围内开始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热潮。

三、绿色金融的中国发展前景

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发展-污染-治理”的过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威胁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强调要发展绿色金融,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的理念。

近几年来,“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受到国内金融机构的追捧。但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的银行业中,现在还只有兴业银行一家是“赤道银行”。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是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

二是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缺乏内外部激励和监督。从内部说,金融机构股东、投资者、员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中国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

三是金融主管部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比较欠缺。现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也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金融主管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

四是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决心是大的,措施也是得力的。2017年6月14日,中国国务院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等五省(区)部分地方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基层实践,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追踪绿色的秘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