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教育方针及本质

2018-08-03 11:44金秀峰
魅力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伪满洲国教育方针本质

金秀峰

摘要: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关东军陆续占领中国东北主要城市,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完全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野心,不遗余力地发展了殖民教育。同时为了达成自己的野心,日本积极地推进并不断调整了“伪满洲国”的教育方针。主要实施了“王道主义教育”到“皇道主义教育”再到“神道主义教育”三种教育方针。其教育方针的本质,就是奴化教育。

关键词:日本;伪满洲国;教育方针;本质

20世纪初,“伪满地区”作为俄罗斯、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碰撞的交汇地点,是日本梦想与西方进行最终战役的地区。此后日本通过发动日俄战争和九·一八事变,逐步将东北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日本深知,要统治比日本本土还要辽阔的东北地区,单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持续掠夺战争所需资源,日本积极地推进并不断调整了“伪满洲国”的教育方针。

一、王道主义教育

1932年发布的《满洲国建国宣言》中明确提到,“更进而言教育之普及,则当惟礼教之是崇,实行王道主义”;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所编写《关于满洲国的文教》中写到“我国尊崇王道仁义…内依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主旨树立我国民之精神,外谋与世界人民之情感融合,此为文教部之教育方针”(笔者译)。由此伪满洲国初期的教育方针确定为“王道主义教育”。

伪满洲国的国务总理郑孝胥为讨好日本帝国,在《王道救世要义》中详细阐述了“王道”的意义,“爱国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爱国即只爱自己的国家,爱包括其他国家在内的国家才是广义上的爱国”(笔者译)。日本帝国非常欣赏郑孝胥的此番言论,并大力加以推广。

《建国宣言》中提到的“礼教”出自《孔子家语》,文教部的教育方针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出自儒教经典《大学》。即日本的“王道主义”教育方针依托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鼓吹儒教崇拜,妄图通过提倡表面上的仁义道德等思想,使东北人民更加易于接受日本的侵略。故此,既然要利用儒家思想,统治者必须尊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1932年8月,郑孝胥率一众卖国贼举行了祭孔典礼,1933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也亲临长春孔子庙,主持祭典。教材方面,伪满洲国国务院训令明确指出“而今各学校课程用四书孝经讲授,以崇礼教,凡有关党义教科书一律废止”。即废除一切有关“三民主义教育”等排日内容的教科书,改换为《四书》等儒家经典。

“王道主义教育”,对维护伪满洲国初期殖民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二、皇道主义教育

日本侵略者为达到长期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目的,希望在思想、文化上也能控制东北人民,“王道主义”思想毕竟起源于中国,长期以“王道主义”作为教育方针有碍于日本在思想和文化上完全控制东北人民,所以日本的教育统治方针逐渐过渡到了“皇道主义教育”。

1935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回銮训民诏书》中宣称“朕与日本天皇陛下精神一体”,发誓效忠于日本天皇。并且,溥仪初访日本回国途中对伪满大小官员发出“如若对大满洲帝国皇帝不忠,即是对大日本帝国天皇的不忠,对日本天皇的不忠也是对满洲皇帝的不忠”的言论。由此,伪满洲国的建国精神便从“王道主义”变为“皇道主义”。但此时的“皇道主义”并未完全脱离“王道思想”。

1937年,伪满洲国发布《学制纲要》,开始实行“新学制”。将满语(即汉语)和日语制定为伪满“国语”,新生入学之初便检测日语等级,并不断灌输伪满的“爱国”教育思想,以日语为主的教材内容主要是“日本精神”和“风俗习惯”,例如在《国民精神》和《满洲国皇帝陛下奉迎歌》中大力宣扬“尊崇王道主义、振兴东洋道德”等奴化思想;地理改为《满洲地理》,历史改为《满洲历史》,强调中国东北地区的独立性。如1932年的伪满“国歌”中写到“地辟兮天开”;1939年的新“国歌”中写到“天地内有了新满洲,新满洲便是新天地”等字样,均可明显看出统治者妄图强调伪满洲国独立性的意图。

日本主张日满同源,风俗、宗教、文化也极为相似,东北沦陷14年间一直受到这样的教育,极大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神道主义教育

1942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教育也随之进入战时体制,日本本土经济难以维持战争消耗,如何完全控制中国东北人民,使东北地区变为能够提供各种物资的宝库,就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当务之急。1940年6月22日,日本皇纪2600年纪念仪式在东京举办之期,溥仪在关东军的周密安排下再次出访日本。由于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特殊性,并没有实现像台湾、朝鲜一样的“皇民化”、“日本人化”政策,于是在《国定奠定诏书》中指出“借助神道之力”,将日本的“天照大神”定为伪满洲国“建国元神”,全面改造伪满洲国国民意识。此诏书确定伪满洲国教育方针变为“唯神之道”

溥仪第二次访日期间,在日本伊势神宫表明“日满一神一崇”,同年7月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了隆重的“迎神仪式”。在与日本天皇会面期间,溥仪宣读了由日本关东军高参吉冈安直预先写好的演讲稿,乞求允许伪满洲国礼拜神道之神。于是溥仪请回了代表“天照大神”的三神器:八坂琼曲玉、八咫镜、草薙剑。

溥仪回到长春,立即将神道教列为伪满洲国正式宗教,在“全国”范围内兴建神社,伪满洲国人民经过神社时,必须面朝神社行礼。在溥仪的提议下,伪满皇宫内建成“建国神庙”,祭神为日本皇室祖神,即“天照大神”。为了使东北人民能够接受“天照大神”,溥仪甚至制定颁发了《对建国神庙及其摄庙不敬罪处罚法》。其中规定,“对建国神庙无礼者,判处七年以下徒刑”,极其荒唐。在此期间,东北各地建起了295所神社。

更改教育方针为“神道主义教育”后,学校课程中加入了“建国精神”课程,要求学生背诵《国定奠定诏书》内容,不断宣扬“天照大神的恩德”,无论是考试还是升学,“天照大神的恩德”均是重中之重。通过不算宣扬“神道崇拜”活动,使得广大青少年淡化了民族意识和国家概念,伪满洲国存在的14年间,数百万名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

四、三种教育方针的本质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文化的选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期间,根据殖民统治的需要构建殖民地教育体系,同时,以殖民地教育体系构建殖民文化,东北沦陷14年间,日本侵略者以教育方式为手段加以利用,妄图达到消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分离东北地区的目的。齐红深指出,“满洲国的教育”一言以蔽之,其本质为“奴化教育”,即“亡国奴化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长期霸占东北,利用中国封建文化中的糟粕,移入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層面,全面构建所谓的“日满一心一德”的殖民文化。日本在东北实行的三种教育方针充分暴露了要消灭东北人民的民族精神,将东北永远据为己有的罪恶野心。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我们要认清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教育的本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颖 伪满殖民教育方针的演变及其影响.

[2]齐红深 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推行殖民教育的本质特征.

[3]杨家余 试析伪满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特点.

[4]吕华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的奴化教育.

猜你喜欢
伪满洲国教育方针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改变当前畸形的高效课堂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伪满中医文献旨要与特色探析
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种特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讨论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