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根的中国人
——包本读经进课堂

2018-08-04 03:12子正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栾川读经毛毛

特约记者_子正

栾川,河南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在中国地图上是不大找得见的。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县城里,经过不到一年的业余读经,已经有九个孩子包本背诵了《学庸论语》。

我们带着这样的好奇,前来一探这个“面目模糊” 的小县城。来之前,我们联系了当地的邢砚老师,他是栾川经典推广组的核心成员。栾川的读经因缘,最初就是起于邢砚老师的牵线。

栾川公益读经班上,最小的孩子只有四岁,由妈妈带着指读

从陌生到热衷

邢砚老师是栾川县教育局的一名公务员,曾经有十六年的体制学校教学经验。多年的教学实践让他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并一直探寻着教育之道。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一个“河南读经群”微信群。邢老师对群里讨论的“老实大量读经”“论语一百”等话题吃惊不已。在群里,他认识了在海外的子豫老师,是美国洛杉矶舒谦学堂的堂主,海外读经推广的老师。巧的是子豫老师的先生就是栾川人,于是邢老师私下咨询子豫老师如何能尽快地将《论语》读一百遍。其时临近春节,子豫老师即将随夫回栾川过年,便跟邢老师约定面谈。

邢老师和子豫老师在栾川见面洽谈之后,非常认同这种读书的方法,决定第二天便安排一场读经教育的分享会。临近春节,原本计划只有四十几人参加的分享会结果来了一百多人,不得已临时换了一个大的会议室。子豫老师抱着还在哺乳期的孩子,在一百多名听众面前侃侃而谈,分享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邢老师回忆当时听讲的感受:“我是体制内学校老师,有十六年的教学经验,但是读经的理念可以说彻底地颠覆了我以往的教育思想。”参加会议的家长、老师们也很受感动,一位小学老师提议在春节后办一个密集读经营。于是,这位老师提供了他们家的一套空的房子作为场地,由子豫老师带领,从正月初五开始,上午下午各两个小时读经。开始的时候有五六个孩子,到读经营结束的时候有十几个孩子。就这样,十天营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能把《论语》前五篇读得非常熟了,这让大家都觉得非常振奋。

就这样,栾川的读经风气迅速打开,子豫老师回美国之后,在邢老师和几位热心老师的组织下,在当地的读经推广由读经营转成公益读书会继续进行着,每个周末这些读经家庭就在一起读书,渐渐地参加读书会的人越来越多,之前的房子已经容纳不下,五小的校领导就提供了学校的大会议室,人数最多的时候,亲子一共有近三百人。

邢砚老师

蒋婉老师在五小带一年级孩子读经

“业余”的老师

“这些小孩儿的心特别纯净,没有杂念,特别好教!”说这话的是公益读经班的蒋婉老师。

蒋婉老师祖籍四川,生长在东北,打拼在成都,三年前来到栾川。从春节听了子豫老师的读经分享讲座之后,她便加入了公益推广的队伍。蒋老师之前并没有读经的经验,更没有从教经验,她便买来了《学庸论语》和读经机,一边听一边跟着读,读会了之后便开始教孩子们读经。

蒋老师在栾川有一个小门市,和先生经营一家五金用品店。从四月份开始,她便带着几个孩子在自己的门市里面读经。蒋老师的门市离栾川五小很近,一些家长了解到这里的读经课之后,也在放学后把孩子送到这里,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渐渐成了一个固定的读经课堂时间。

来门市读经的孩子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三五个,到十几个,再到几十个,门市里面早已容纳不下,蒋老师就在门市外的马路边上,摆上一排排的小板凳,形成了一个“路边读经课堂”。这些读经的孩子大多是一二年级,心思单纯简单,一心投在读经上,十分认真。

随着入秋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路边课堂已经维持不下去了。蒋老师在热心家长的帮助下,找了很多地方,门面房、家属区、库房。不是租金太贵,就是光线不好,不是楼层太高就是嫌孩子太吵。正在焦虑的时候,有家长献出爱心,捐赠出自己家经营的中西餐厅的一个大包间做教室,又有家长主动联系从实验中学的学校里拉了二十五套课桌——当天晚上孩子们就有了明亮而温暖的教室。

我们来到公益读经班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下午六点半。教室在餐厅二楼的最里面,一上到二楼,我们就隐约听到了稚嫩而整齐响亮的读经声。

公益班的课程一般是一周读一篇。今天读的新课是《乡党第十》,这已经是公益班的第二轮滚读了,即将完成一半。已经包本背诵的孩子都是春节后第一批读经的孩子。蒋老师说,明年四月份,就该有第二批包本的孩子了。

教室里,最小的孩子四五岁,最大的也不超过十岁。年纪虽小,一个个都读得既认真又卖力。坐在最前排的是一对母女,两个人都在认真地指着书跟读。这个小姑娘叫陈柔嘉,二年级,刚刚到公益班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得有模有样。

柔嘉妈妈说:自从读经之后,小柔嘉都没时间看电视了,她也想不起来看电视了。看到别的孩子包本了,柔嘉对妈妈说:“妈,我也要包本。”柔嘉的进步让妈妈欣喜不已。

我问柔嘉妈妈:“我看您读得也很认真啊,您为什么也来陪孩子读呢?”

“我就觉得读这个挺好的,总比我去打麻将强吧!”

栾川的读经家长们都很朴实,让孩子来读经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只是对经典有一种朴素的情感,这些体制内的孩子读经之后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手机,还能背书,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

邢砚老师则介绍道,栾川的读经风气起来之后,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将父母们从逛街中解放出来,从打麻将中解放出来,开始陪着孩子读经。邢砚老师的10岁小女儿邢灿也即将完成《学庸论语》的包本背诵。

孩子们在蒋老师的门市读书

邵新锋校长和女儿在读经

李振山书记在读书会活动中

包本的孩子

晚上八点,公益班的读经课程结束了。

在蒋婉老师建立的“读经课堂”微信群里,传来了的一条语音信息:“蒋老师晚上好!我今天复习《大学》《中庸》一遍,读《梁惠王上》五遍。蒋老师晚安!”

这个稚嫩的声音来自时耀智,在我们来到栾川的那天刚刚完成《学庸论语》的包本背诵,是栾川第九个包本的孩子。

时耀智(小名毛毛)包本的经历颇有些传奇:他今年8岁,在栾川实验二小上二年级。父母都是中学教师,有个哥哥在哈工大读书,由于家里人都比较娇惯毛毛,他调皮好动,性格有些急躁。

春节时子豫老师开读经营,妈妈劝他来读就没有劝动。四月份蒋老师在门市开始带孩子读经时,毛毛被妈妈带过来,但进来没有一分钟就跑了出去,表示坚决不读。暑假时蒋老师和两个读经孩子程子朔、李奇昱的家人去成都游玩,邀约了毛毛的一家人,于是三家孩子就结上了伴。在去的路上,程子朔和李奇昱都时常拿出书来读,打发时间,但毛毛都是斜着眼,叉着手臂,不屑一顾。

后来的一天晚上,蒋老师带程子朔和李奇昱读书时,故意问毛毛一个字,他说他认识,后来蒋老师就鼓励他一起读,看谁读得最好。就这样,毛毛从《学庸论语》的《卫灵公第十五》开始和另外两个孩子读书。

回到栾川,毛毛大呼:“去趟成都上大当了!”可是让他放弃读书,他坚决不干,而且一直和程子朔、李奇昱比着遍数读经。尽管他比那两个宝贝晚读两个多月的时间,一直不肯认输的毛毛立志:“我一定要包本!”

于是蒋老师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去陪他读书,由于之前没有跟读,毛毛的读音不是很准,而且速度太快,吐字也不是很清晰,所以纠正起来很是困难,但毛毛都是很努力地坚持。

在复习的过程中,毛毛非常用心,有时候蒋老师还没说重来,他自己就会惩罚自己重来,或是做下“必背”的标记。看到孩子这样努力和上进,毛毛的爸爸妈妈都很感动。最后终于成功包本,他很高兴:“我要马上读《孟子》了!”而且要求妈妈给他买了读经机,因为他也不想再读错音,不想再读那么快了。

不久之后,毛毛妈妈在读经课堂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段毛毛在读《孟子》的小视频。蒋婉老师打趣道:“曾经大呼上当的娃,现在读书上了瘾。”

包本,将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这种方式对家长的震动非常大,通过包本,家长更加坚定了孩子读经的信心。而孩子通过包本,也极大地提升了自信,更喜欢读经。第一个包本的孩子马国尧,8岁,课程结束后后,还要在教室里再读一遍《孟子》。妈妈就在他身边陪伴着,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蒋老师介绍,目前包本的九个孩子,家里的氛围都很好,多数是教师家庭,并且父母双方对孩子读经都非常支持。

从业余到体制

栾川县位于老君山下,传说是老子归隐地,也是商朝宰相伊尹的故里,毗邻两程故里洛阳嵩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近几年,栾川的各个小学也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栾川最大的小学,有4000名学生的实验一小在校园里提倡“根文化教育”,校园里的标语是“做有根的中国人”。在校长的倡导下,学校的老师编了一套国学教材,计划在学校里推广诵读。

而在栾川目前包本《学庸论语》的九名学生中,有七名来自实验五小。实验五小2015年刚刚成立,当年九月份才正式开学。

学校刚刚成立,校领导班子就确定以经典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为教学目标。但是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究竟怎么办,他们还不得其法。“国学经典让我们回到一个学校真正的本义——读书。但是国学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五小的党委书记李振山对记者如是说。

而在李书记和五小的邵新峰校长参加了子豫老师的分享之后,立即认同了读经的教育理念。邵校长说:“一定要让孩子们把最重要的事放在重要的时间做,将读经纳入课程。”于是,五小在邵校长和李书记的倡导下,开始在学校里推广读经。

我们跟随蒋婉老师来到五小时,是下午一点三十分,此时正是下午学生上学的高峰期,学生在家长的护送下从不同方向涌入学校,人员虽多,但秩序井然。

一进五小的校门,就有孩子热情地呼喊着“蒋老师”,小跑过来,蒋老师笑呵呵地跟每个小朋友打招呼,不时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头。

一点四十分,上课铃响了,学生们纷纷回到教室,拿起《学庸论语》,开始齐读。有的班级听上去读得熟一点,由学生做导读员,有的班级则由老师带读。还有一些班级是由家长带着读,这些家长都是来自五小的家长委员会成员,每个班级都会有轮值。

这样的共读在五小每天下午都会进行二十分钟,周三下午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一周下来,全校读经的时间也在两个小时以上。

推广初期,本着尝试的心态,每天读经的时间只有十分钟,但是随着推广的深入,十分钟已经明显感觉不够,于是增加到目前的量。“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给老师一个信号,传达学校的一种导向。”邵校长说。

在体制内,学校有相应的课时任务,也不能让学生超过固定的在校时间,所以再加入读经课程有着相当的限制。但从最初十分钟到二十分钟,校领导希望通过这种改变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不能只是把读经当作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五小另一项重要的读经活动就是每周末的经典读书会,这是“栾川经典读书会”的大本营,每周末都会举办亲子共读活动,活动参与人数最多时,有一百多个孩子报名,加上家长将近三百人。因为经典共读的活动,五小这个栾川最年轻的学校其影响力也迅速扩大,许多认同读经的家长都把孩子转到了五小,据说最多时一天就转学了45个孩子。五小经过短短三个学期,已经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目前1200多名学生,其中最新一届的一年级学生有400余人,共九个班,而建校时全校只是六个年级共十二个班的建制。

五小的家长委员会在推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几名核心成员的带动下,每个班级的家委会成员分成若干的小组,晚上孩子放学回家之后,通过微信群每天汇报读经情况,家长则安排值日,记录小组里每个孩子的读经情况。每天陪伴读经这种简便易行的方式让家长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而每读一天,孩子就有一天的进步,这也提高了家长的积极性,如此读经也激活了家委会的活力。

这种家长的认同也是五小推广读经活动的重要助力。“家长认可,学校重视,社会推动,这是推广经典教育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李书记说道。

这不是一场实验

三天的采访结束了,栾川从最初那个面目模糊的小县城逐渐变得清晰。

不到一年时间,栾川的读经风气兴起,孩子们包本读经,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的,是学校的坚定支持、家长的朴素认同的结果,并且,孩子们心性纯朴天真,自然就和经典相契合。

对读经教育者来说,读经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重回体制,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到经典。王财贵先生早在2001年时拟定了一份《小学读经教学实验(推广施行)计划》,详细叙述了在体制内读经的方案。而如今栾川的读经尝试无疑做出了很好的回应。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孩子读经,可以影响到家长乃至整个家族,家齐而后国治,家庭、学校、社会,通过读经,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

这不是一场实验,这是一步重要的实践。

猜你喜欢
栾川读经毛毛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王鑫:美一方环境 惠一方百姓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姜为什么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