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发展状况研究

2018-08-06 09:16高顺涛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状况德育高职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和企业急需一批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职业教育不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已经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但高职教育不论是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方式,还是生源质量、学校基础条件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都存在较大区别,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德育;状况;对策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专门人才的就业也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认真贯彻党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方针;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在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中要把德育教育的发展放在一个优先的位置,对于德育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更体现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一、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发展的特点

1.高等职业德育的特殊性。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是:针对社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上要突出专业性这一鲜明特色,在此基础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一批爱岗敬业、专业过硬、诚实守信、踏实能干、服务社会的拥有高素质和高技能专业人才。

2.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学历层次方面复杂多样。首先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不统一:有本科学校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专科学校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科学校办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等等,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上不尽相同。另一个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历层次上也各不相同: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往届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等。这些生源学生有一部分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文化知识储备欠缺、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不能采取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培养模式,这也是造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发展复杂的重要原因。

3.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是由社会发展的变化导致的,當今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在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之下,不良文化渗透引发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歧视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这就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发展总体来看,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发展的主流。高职院校的德育发展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协调,但是也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道德素质不高,自我约束力较差、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

1.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公德较差。

社会公德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公民的社会公德是公民个人素养的主要体现,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违法乱纪以为只是违反学校规定,对于国家法律完全不了解,法律意识单薄,甚至是法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层面要求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其中社会公德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较差的人在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也很难有突出的表现。

2.道德界限模糊、知行不一。

研究者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调查中显示,由60%的被调查者对于社会事件的评价感到头疼,除此之外,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我国目前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不满。研究者在进行“你认为本校学生的诚信状况怎样?”84%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认为该校学生“诚信一般”;9.5%的学生认为该校学生“诚信较好”;研究者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交朋友时你最看重的品质有哪些”的问卷调查中,88%的被调查者选择的品质是“诚实守信”。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对于“诚实守信”方面的心理预期与实际行动方面有很大差距,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对于道德界限认识模糊。

3.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享乐思想,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积极竞争的就业观,部分学生甚至做出损人利己,违反法律的事件,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口碑。研究者调查发现63%的调查者表示踏入社会之后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单位的偏见也使得调查者思想焦虑、态度消极、情绪消沉,从而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高职院校德育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1.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向社会提供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针,把德育教育放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并且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制定出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开展方向。高等职业院校的的德育工作应当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时事与热点、法律知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多项内容,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内容,能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提供一个未来努力的方向。

2.加大知识储备,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德育潜质。

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这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这是文学作品中的德育潜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的最佳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德育更加人性化。

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者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出现的心理问题咨询了有着多年德育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在专家看来,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和主观原因造成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发展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教育,即使纠正和指导学生出现的不正确的心理问题,使得德育教育的发展更具有人文关怀,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的進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4.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德育教育与发展时俱进。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方式,便利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中要削弱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注重培养过程中的互动性,即使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利用网络来检测德育工作时效性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 中国政府网,2002.8.24.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中国大学生网,2006.1.3.

[4]周林海. 把握高职德育特点推进高职德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05.2.113.

[5]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81.

作者简介:高顺涛(1983-),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发展状况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ZZJH-599。

猜你喜欢
状况德育高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安全感,你有吗?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