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话语”法治教育:内涵、价值及路径构建

2018-08-06 13:07吴雨奇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法治教育

吴雨奇

摘要:在依法治国新常态下,高校法治教育被赋予更高的期待。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微话语体系”,并与高校法治教育形成联动之势。作为新兴的法治教育样式,高校“微话语”法治教育应具有多元性、参与性的鲜明特征。从教育维度、社会维度出发, “微话语”法治教育有着焕发教育活力、巩固教育阵地等重要价值。在“互联网+”视域下,从语态、形态角度构建高校“微话语”法治教育路径,实现微媒体全面覆盖,促进“微话语”法治教育的体系化。

关键词:微话语体系;法治教育;价值追求

“互联网+”时代,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微媒体的兴起催 生了“微话语”法治教育路径,高校通过微媒体进行法治教育信息 等发布、互动,学生随时关注、发声,逐渐形成了法治教育的“微 话语体系”。按照“互联网+法治教育”的总体框架,重构“微话语”体系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定位及价值选择,进而合理构建其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实践需求。

一、“微话语”法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法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在微时代[1]正发生转型,形成适合大学生特色的“微话语体系”。“微话语”,即以微信、微博、QQ等 微媒体为载体而传播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网络色彩和语言风格。所谓“微话语”法治教育是指在法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借助 微媒体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使用“微话语”从而对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行引导、教育的过程。其内涵是基于微话语与法治教育间的交集,以多元性为基础,兼具参与性和创新性。

(一)多元性:受众多元、价值多元。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是说教式的,其受众有限且价值观单一。在“互联网+”时代,互联 网的无界性淡化了不同国家、不同群体间的物理边界,微媒体的广 泛覆盖使得“微话语”的受众被不断扩大。开放场域、人人发声、随时关注的互动式、参与式话语体系[2]产生多元的话语,并承载着多元的价值,不同的价值在微媒体中传播、碰撞,包容共存。

(二)参与性:人人参与、界域淡化。“微话语”法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阵地的模式,学生利用手机、ipad等微载体主动获取信息、参与互动,人人参与,扩大了话语边界,淡化了教师、课堂与学生的界域。“微话语”法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构建全民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局面,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构建全民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微话语”模式可实践之。

二、“微话语”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仍带有传统色彩,如大规模式普法讲座、课堂教学等。“微话语体系”重塑了法治教育样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学生能在参与互动中求得深层次发展,使法治教育焕发出应有的活力,进而巩固法治教育阵地。

(一)教育维度:焕发活力,提升实效性。教育应当“从传递 走向对话”,创设交往的、合作的平台。大学生对于微媒体话语表 达有其合理的认知空间,充分利用微媒体的发展态势、传播方式,逐渐认清“微话语”对大学生法治思想的形成的程度、信度和效度,进而焕发高校法治教育活力。微媒体的互动交流突破了主体间的身份界限,促进了师生间平等、和谐、友好关系的形成。从话语权而言,传统的法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应当充分利用微媒体,拓展“微话语权”,进而抢占法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社会维度:巩固法治教育阵地。微媒体作为社会发展转 型变迁的现实语境,突破了法治宣传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通过发布信息引导、宣扬法治,直面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是“互联网+”时代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微话语”法治教育通过热点事件快讯、以案释法、法律事件锐评等内容的微媒体(尤其是政法院校微媒体)表达,以培育高校学生的法治理念为目的,进而辐射社会,以高校为主导构建教育共同体[3],令高校学生成为“微话语”的表达者,由“围观者”向“说教者”转换,參与社会问题和政法热点的讨论,促进全社会法治理念的提升,巩固法治教育阵地。

三、“互联网+”视域下“微话语”法治教育的双态路径构建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应当如何接受法治教育?接受怎样的法治教育?应当如何发挥“微话语体系”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作用?“微话语”法治教育路径应当如何构建?作为“七五”普法的重要阵地,依托于手机和互联网移动端的微媒体大有可为。

(一)语态:话语转换,内容定制化。法治教育是法治话语的 实践过程,应通过微媒体的运用,提升高校学生的“微话语权”思维和法治话语表达能力,发挥其法治自觉性,进而增强其法治意识。高校法治教育要赢得学生喜爱,应当将其看作微媒体的“用户”,立足于学生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根据微媒体的现实语境,将抽象、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形象、通俗、大众化的“微话语”,从而使法律知识跳出书本,融入生活,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二)形态:“微话语”法治教育体系化。高校法治教育者应 当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效果,使“微话语”法治教育体系化。一方面,高校应当将“微话语”法治教育打造成“第三课堂”,结合普法教育的最新动态,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专门法治教育板块、 微博每日法治话题等形式,增强法治教育的时代性,增强普法载体的便携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从微媒体中学法、用法,深刻领会法治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根据国家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制定校园微媒体的使用规范,促进微媒体运营者在 进行“微话语”法治教育的过程依法合理表达观点和诉求。

四、结语

高校“微话语”法治教育方兴未艾,其完善体系的形成任重而道远。如何转变传统僵化的法治教育话语体系,使法治教育在“互联网+”的现实语境中实现转型,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真正建构高校“微话语”法治教育体系,应当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微媒体的全面覆盖,构筑“微话语”法治宣传教育的新格局,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鹏.“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8):17-18.

[2]徐海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审视与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6):21-27.

[3]杨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四维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95-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政法院校新媒体联盟:“七五”普法的制高点——构建一种更“接地气”的法治宣传教育模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R403077)。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法治教育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