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豫剧祥符调与桑派艺术研究

2018-08-06 13:21宋凤丽
魅力中国 2018年22期
关键词:豫剧艺术

宋凤丽

中国豫剧是中原戏曲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种,也是中国戏曲大观园中的最为重要的地方戏。因为剧团数量、从业人数、流布地域、观众数量、艺术影响力在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名列第一,又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戏曲剧种。

在三百多年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形成了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沙河调”,以濮阳为中心的“高调”。豫剧因“祥符调”而形成是没有争议的史实。其源远流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其受众群体广泛,深受包括新疆,西藏,台湾在内以及全国各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京剧的鼎盛,周边各路梆子的兴盛,为豫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时代环境。祥符调的艺术品位得到迅速提高,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程式,前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中国豫剧祥符调表演艺术大师、表演艺术大家。比如:以丑角行当著称的李德奎、高兴旺、牛得草,以旦角著称的马双枝、王润枝、司凤英、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关灵凤、宋桂玲、吴碧波,以生角著称的陈玉亭、黄儒秀、唐喜成,还有汴京三王——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等等。正是在这些几代豫剧祥符调的表演大师、表演艺术大家们的努力下,在现代豫剧编导大师樊粹庭的现代豫剧革新运动下,豫剧祥符调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豫剧五大地域流派——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又称豫北调)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地位,也被称为了豫剧的母调。目前来看,在豫剧祥符调中,形成了以演员的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为特征的流派艺术:陈(素真)派、阎(立品)、桑(振君)派,以及唐(喜成)派、牛(得草)派、王(素君)派。單从豫剧祥符调的旦行来说,也就是陈派、阎派、桑派三大流派,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流派传承人最多,观众呼声最为强烈。也正是由于豫剧祥符调三大旦角流派艺术的诞生,从而促进了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郁的豫剧,从田间地头、乡村草台走进了城市剧院,完成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变革和质的飞跃,也让豫剧艺术变得俗中见雅、质朴中呈现出了细腻婉约的特点,也让粗野的豫剧逐渐走向了成熟、完善、完整、完备,具有较高的审美特质和美学品格,也让豫剧从地方戏走向了全国,传播到了全国甚至海外,也为豫剧艺术在当代走向世界做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没有当年豫剧祥符调的兴起,就没有今日中国豫剧的重要位置,就没有今日中国豫剧较为成熟、较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

那么,在豫剧祥符调的研究中,中国豫剧的桑派艺术是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然后还要提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今后豫剧桑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用于指导今后中国豫剧祥符调的传承与发展,用于指导今后中国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桑派艺术与陈派艺术、阎派艺术,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桑派艺术,是由中国豫剧一代宗师桑振君先生所创立的,在中国豫剧的百花园中盛开得十分鲜艳,令人瞩目。桑派的声腔特点主要就是巧与美,并且非常细腻、委婉、缠绵、跌宕,宛若一股清泉缓缓流淌,穿过莲花丛,轻轻地触碰在池中的石头之上,那么优美迷人,那么百听不厌。桑派的表演特点,十分注重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出发,将程式化的动作与生活化的真实感融为一体,又与唱腔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共同为塑造人物、传递人物的情感、情趣、品性、喜好来服务,牢牢地抓住观众的视觉、听觉、感觉,形成强大的气场,与观众一起完成艺术角色的创造和艺术审美的创造。桑振君大师,缘何能够创立独树一帜的桑派艺术呢?我想,这与她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她自己能够设计音乐唱腔和表演动作,正是由于这种创造能力,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豫剧表演大师和一个重要的豫剧旦角流派艺术。例如,她将小时候所学的河南坠子的演唱特点融入到豫剧的演唱中,形成了一种新颖别致的演唱特色。她能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来设计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年纪、情感的声腔艺术,因此具有独一性。她的戏路特别宽广,小旦、花旦、闺门、青衣都是特别好,古典戏、现代戏都能演出彩,一生大约演出了70多个剧目,还能教学,还能排戏。这就是桑振君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宗师,成为豫剧祥符调代表性人物的关键之所长在。研究桑振君,就是在研究豫剧祥符调。研究豫剧祥符调,绝对然不开桑振君。

下边,具体来谈谈桑振君与她的桑派艺术。

桑振君(1928年12月27日出生,卒于2004年7月9日)幼时从母亲学唱河南坠子。父母亡故后在界首、亳州、沈丘、项城一带流浪卖唱.一位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母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收养她为义女,教她学习豫剧艺术.艺术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使她14岁就唱红了开封、陈州、界首、周口、漯河、许昌等地。

桑派是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创立的豫剧旦角艺术流派。桑派是豫剧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很小的时候,桑振君跟随唱坠子的母亲辗转于各个不同演出场合,耳濡目染了坠子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并把这些方法和技巧创造的融入豫剧的演唱中,同时学习与吸收前辈的精华,与其他姊妹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立百句不竭的演唱方式和"偷、闪、滑、抢、离调"技巧。形成独具一格桑派艺术。如《秦雪梅观文》、《桃花庵》、《对绣鞋》、《投衙》等以唱功为主的代表剧目,几十句或上百句的唱词,几个字乃至几十个字的句子,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轻若潺潺流水,快若珠落玉盘,清新悦耳,与众不同。桑振君善于刻画人物,从容大气,无论唱腔还是表演,都能做到含蓄、节制,收放得当,没有粗野的行腔,没有过分夸张的动作,端庄、雅丽、严谨、精致。

在豫剧声腔中,桑振君将河南坠子这门曲艺艺术融入吸收到豫剧之中,使得豫剧的旋律更加丰富多彩,优美动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大人民大众中就已经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享有很高的声望。

桑派名剧《白莲花》在1956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中一举夺得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四个来回一等奖。成为流派汇演中唯一夺取四个一等奖的剧目。1958年和1959年毛泽东主席两次来河南都点名观看桑振君表演的《打金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振兴民族戏曲、繁荣发展戏曲文化提升到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讲话为引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密集出台。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开封市委、市政府也先后制定了实施办法。旨在鼓励传统剧目能够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桑派艺术对豫剧的突出贡献和自成一派的显著标志是声腔艺术。桑派艺术丰富了豫剧的音乐领域,拓宽了豫剧的旋律和演唱技巧。是在繼承豫剧祥符调的基础上、借鉴豫剧沙河调旋律、又将河南坠子演唱技巧与其他姊妹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桑振君早期的拿手好戏《绣对鞋》、《秦雪梅观文》、《桃花庵》、《投衙》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剧目,一经她的口唱出,准能绘声绘色、尽巧尽美地将感情表达无遗。

桑振君从不甘于墨守陈规,总是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规定情境的认定,琢磨出更加准确、生动、优美的唱段。长期的艺术实践,她创造性的演唱技巧,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她的演唱绘形摹境,令人神往;错落跌宕,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如风拂春朵,摇曳多姿;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的豫剧桑派艺术。

桑振君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升华为艺术。使得桑派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又深受大众喜爱。桑振君不仅在自己的表演上注重把生活细节引入表演程式,也避免了表演程式的迂腐、僵化。使得祥符调浴于俗而出于俗,贴近民众,提升趣味。以高雅的格调和精美的艺术,奠定了豫剧桑派的艺术精神。桑振君创造性的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她打破了祥符调的高音域行腔,将豫东、豫西揉为一体,扩大了唱腔的音域,加大了音程的跳宕幅度,时而低吟如诉,时而奇突高挑,不但把祥符调的嘹亮、华丽、委婉、多变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创造了桑派独特的柔美、典雅。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在豫剧兴盛发展的历史时空中长期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体现着豫剧粗犷诚朴的地域文化品格,蒸腾出黄河儿女坦荡朴实、乐观豪迈的精神品质,也蕴含着厚重平和、质朴健朗的礼乐文化特质。而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豫剧桑派艺术的继承、创新、发展,则是当下振兴豫剧艺术的有效途径。衷心祝愿豫剧桑派艺术和豫剧祥符调艺术在新时代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豫剧艺术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纸的艺术
看豫剧的古往今来,说豫剧的亦刚亦柔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