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撬动“大党建”
——北碚区以网格化党建破解城市基层治理“瓶颈”

2018-08-07 03:05秦延富
当代党员 2018年14期
关键词:北碚北碚区管家

文︳秦延富

北碚区天生街道西南大学南社区,网格员王有超(中)和社区党支部书记顾春利(右)一起查看落实情况 图//秦廷富

2018年,北碚区委开始“织网”——依托在全区城市社区划分的949个“网格”,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将党支部书记、骨干党员以及辖区单位、社会力量配置其间,形成一张覆盖全区城市建成区的社区党建之网。

随着这张党建网格覆盖到整个北碚,困扰城市基层治理的四大“堵点”也开始迎刃而解。

引领治理缺载体?紧盯“症结”寻良方

2017年12月底,北碚区召开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

会议上,北碚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章榕罗列了一系列问题:

“在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时,我们缺乏大视野,没有充分把党建工作放在城市治理的大局中审视。”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实施,我们还做得不够深、不够细。”

…………

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同一个“源头”: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不紧密。

会议召开之前,北碚专门组织干部前往上海、南京考察“取经”。

见过了先进地区的经验,北碚也开始反思自身。

座谈会上罗列的问题,就是源于这样的反思。

这次会议结束后,北碚区委决定,“对症下药”、加力推进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怎么创新?还是要深入基层想办法。北碚区委组织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街道,到商圈、高校、老城、公租房、安置房等不同类型社区“解剖麻雀”,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经过反复讨论,北碚针对“症结”开出了“药方”:依托“网格化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优化城市治理力量配置,把组织优势、组织资源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资源,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已经运行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方式开展全覆盖式党建工作,借力发力,让区、街镇各级党建力量凝聚到社区网格上,形成工作“同心圆”。

思路敲定后,北碚很快行动了起来。由北碚区委组织部和区综治办牵头,其他相关单位配合,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多网合一”“组网合一”,将党组织“嵌入”各个“网格”。

组织“进楼”缺路径?夯实基础巧设置

2018年6月28日,北碚区朝阳街道。

一栋居民楼里张贴的一张“公示牌”格外醒目。公示牌上,这座楼栋的网格员信息一目了然。

“基本介绍、职能职责、联系方式……全都在上面。”朝阳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智慧说,“之所以公示这些信息,就是要让群众监督,从而激发网格员和广大社区党员的积极性。”

北碚区启动“网格化党建”后,朝阳街道迅速行动起来,印发了《街道网格化党建工作方案》。

通过居民推选,街道选定了42名网格长、183名楼栋管家以及30名网格服务员,其中绝大多数是党员。

这些党员,就将成为网格化党建的“带头人”和“突击手”。

“通过细化网格划分、公示网格员个人信息、完善相关激励举措,实现了党员干部下网格、发现问题在网格、服务群众到网格。”谢智慧说。

随着“网格化党建”深入推进,东阳、蔡家岗、歇马、水土……全区各街道也纷纷出台了具有特色的“网格化党建”方案。

根据这些方案,北碚城市建成区内灵活调整了党支部(党小组)和居民小组的设置,又通过鼓励基层党支部书记及班子成员、离退休党员、驻区单位青年党员、党员志愿者等担任网格长、网格员,推行网格长、党小组长“一人兼”。

目前,北碚区城区949个“网格”很快被党组织覆盖。大到容纳数万人的公租房小区,小到个体经营的夫妻店都在“网格”中。

北碚区朝阳街道新房子社区文星网格长张福明(前一)与其他网格长和社区党委书记唐海燕(前二)交流工作经验 图//秦廷富

依托这张“大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以发力。

群众需求难对接?依托党员畅渠道

65岁的张国元是北碚区蔡家岗街道两江名居北社区的楼栋管家。他有一句口头禅:“人不能闲着,忙起来才有价值。”

为了“忙起来”,他主动“要”来了楼栋管家这份“工作”。

作为重庆主城公租房社区之一,两江名居入住人口达5万余人。居民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外来务工家庭占到了70%。

“网格化党建”启动后,针对辖区人口结构复杂、人口流动性强的情况,蔡家岗街道在这里组织成立了两江名居大党委。

社区大党委通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辖区物业、城管、学校、医院等社会资源,以自然楼栋为单位、以社区党员为主体设立楼栋管家,为社区居民搭起各种个性化、定向式的服务平台,对接社区群众服务需求。

张元国,就是那时候当上楼栋管家的。

上任之后,日访独居老人、周访空巢老人、月访矫正人员、季访困难家庭,收集群众服务需求、联系职能部门解决……已经成为张国元每天必做的“规定动作”。

现在,像他这样的楼栋管家,在两江名居还有许多。每一个参与社区党建的党员,都正在成为一个对接党组织服务和群众需求的渠道。

如今,蔡家岗街道划分出157个“网格”,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整合社区干部、片区民警、社区医生、楼栋管家、小区物管等力量,由骨干党员担任“网格长”或“指导员”;又针对公租房社区和农转城人员,选聘了19名专职网格员开展工作;还通过推行“三门工作法”——开门纳民谏、上门访民情、专门解民忧,让问题在“网格”中解决,让为民服务快了起来,从而实现了党建服务全覆盖。

党员作用难发挥?一“网”情深惠民生

80岁的王有超,家住北碚区天生街道西南大学南社区。

以前,作为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他担任过重庆市北碚区第九届至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二届人大代表。

退休后,王有超成了社区的楼栋长、居民代表、网格信息员。

成为网格信息员后,提着水杯、杵着拐杖、拿着报纸到社区里散步,便成了他的固定日程。

对王有超来说,“散步”是收集问题、提出建议的好时机。

前些日子,他收集到大家对当地人行道过窄的建议后,向社区提出:拓宽黄树村路口的人行便道。

收到建议后,社区立即反映到街道。两天后,北碚区城市管理局便组织人员施工,拓宽了人行道。

西南大学南社区党支部书记顾春利说:“网格员们都很尽责,他们的建议都‘接地气’。”

像王有超这样爱提“意见”的网格员越来越多。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北碚区依托党建“网格”,共采集基础信息69638条,排查处理治安问题244件、安全生产问题381件、矛盾纠纷问题843件,办理环境污染、消防设施设置、沟渠堵塞等其他民生问题1459件。可以说,北碚“网格化党建”探索,正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逐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在解决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张“网”,凝聚了“党心”和“民心”。

猜你喜欢
北碚北碚区管家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郁小文的猪管家
做自己的小管家
前进中的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动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HAPPY LIFE创意管家型APP